首页 理论教育 拔罐法的起源

拔罐法的起源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拔罐疗法是中医学传统的外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中医文献中关于拔罐法的论述亦颇多,公元624年唐继隋制设立“太医署”,并设立了角法科。至此,拔罐法虽然在罐具、吸拔方法等方面有了长足的改进和提高,但在临床应用方面仍以疮疡外科疾病为主。由此可见,当时拔罐疗法已相当普及。拔罐法虽已有很大发展,但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仍需深入研究和开发,以期更好地发挥其治疗的作用。

(一)拔罐法的起源

拔罐疗法是中医学传统的外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法的最早记载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因古人使用兽角作为治疗工具,故称为“角法”,又称吸筒疗法、火罐气,民间俗称“拔火罐”,说明当时是以角法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东晋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有以制成罐状的兽角拔脓血,治疗疮疡脓肿的记载。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患殗殜(肺痨之类)等病……即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许,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以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数数以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疾除。”此时器具也由竹筒代替了兽角,适应证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二)拔罐法的形成与发展

历代中医文献中关于拔罐法的论述亦颇多,公元624年唐继隋制设立“太医署”,并设立了角法科。由此可见,当时对角法的高度重视,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角法中则有“水角”和“水银角”的记载。《太平圣惠方》论及:“凡痈疽发背,肿高坚硬脓稠焮盛,色赤者,宜水角;馅下,肉色不变,软漫稀者,不宜水角”,又谓:“疽之萌生而水角,则内热之毒畏冷,逼之却入腠理,深可衰也。”明代的《外科正宗》《济急仙方》等医籍中都有角法的记载,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中把拔罐称为“吸法”“煮竹筒法”,也多用于疮疡的吸毒排脓。至此,拔罐法虽然在罐具、吸拔方法等方面有了长足的改进和提高,但在临床应用方面仍以疮疡外科疾病为主。清代《医宗金鉴》一书中专门载有先用针刺,继用中药(羌活、白芷、蕲艾)煮罐后拔之的针药筒疗法。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对火罐的出处、形状、适应证、操作方法和优点等均做了详细的介绍。当时已出现售于市的陶罐,治疗的病症有风寒头痛、眩晕、风痹、腹痛等。由此可见,当时拔罐疗法已相当普及。

随着历史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拔罐法得以继承和发展。在器具方面,发展为玻璃罐、金属罐、抽气罐、挤压罐、电拔罐、经穴电动拔罐治疗仪等;并有煮水排气、燃气排气,发展为抽气筒排气、挤压排气、电动抽气等拔罐方式;从单一的留罐,发展为走罐、闪罐;并且发展出药罐(包括煮药罐、贮药罐)、针罐、刺络拔罐、按摩拔罐,以及配合电针、TDP照射等各种现代理疗方法。拔罐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科的近百种病症,成为临床治疗疾病常用的一种方法。拔罐法虽已有很大发展,但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仍需深入研究和开发,以期更好地发挥其治疗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刺法灸法学的含义。

2.简述刺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3.简述灸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4.简述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