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诱发突变是指经人工处理而发生的突变。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统称为诱变剂。许多诱变剂除可以诱发基因突变之外,也可以导致染色体畸变,并具有致癌或致畸作用,由此提示肿瘤和畸胎的发生可能与遗传物质的某种变化有关。除电离辐射外,电磁波辐射也是引起基因突变的物理诱变剂。

根据基因突变发生的原因,可将突变分为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自发突变也称自然突变,即在自然条件下,未经人工处理而发生的突变。诱发突变是指经人工处理而发生的突变。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统称为诱变剂(mutagen)。不同诱变剂可以诱发相同类型的突变,也可诱发不同类型的突变。自发突变可能归因于环境中的辐射本底及其他致突变物,或者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致突变作用的中间代谢产物,以及各种复制误差等。尽管原因不是很明确,但其DNA变化的特点常与诱发突变相似。因此,人工诱变过程是研究突变发生机制的重要途径。很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都可诱发基因突变。许多诱变剂除可以诱发基因突变之外,也可以导致染色体畸变,并具有致癌或致畸作用,由此提示肿瘤和畸胎(胎儿畸形)的发生可能与遗传物质的某种变化有关。

一、物理因素

1.紫外线 紫外线是引起基因突变的重要诱变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细胞内DNA的结构发生损伤,通常是DNA顺序中相邻的嘧啶类碱基结合成嘧啶二聚体,最常见的为胸腺嘧啶二聚体(TT)(图2-1)。嘧啶二聚体的形成,使DNA的局部结构变形。当复制或转录进行到这一部位时,碱基配对发生错误,从而引起新合成的DNA或RNA链的碱基改变。

2.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的诱变作用是射线(X-射线、γ-射线和快中子等)直接击中DNA链,能量被DNA分子吸收,引起染色体内部的辐射化学反应,导致DNA链和染色体的断裂,其片段发生重排,引起染色体结构畸变。除电离辐射外,电磁波辐射也是引起基因突变的物理诱变剂。

图2-1 紫外线诱发胸腺嘧啶二聚体

二、化学因素

1.羟胺 羟胺(hydroxylamine,HA)可使胞嘧啶(C)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而不能正常地与鸟嘌呤(G)配对,而改为与腺嘌呤(A)互补。经2次复制后,C-G碱基对就变换成T-A碱基对(图2-2)。

2.亚硝酸或含亚硝基化合物 这类物质可以使碱基中的氨基(-NH2)脱去,而产生结构改变。例如,A被其脱去氨基后可变成次黄嘌呤(H),H不能再与T配对,而变为与C配对,经DNA复制后,可形成A-T→G-C的转换(图2-3)。

图2-2 羟胺引起的DNA碱基对的改变

图2-3 亚硝酸引起DNA碱基对的改变

3.烷化剂 甲醛、氯乙烯、氮芥等这一类具有高度诱变活性的烷化剂,可将烷基(CH3-、C2H5-等)引入多核苷酸链上的任何位置,被其烷基化的核苷酸将产生错误配对而引起突变。例如,烷化鸟嘌呤可与T配对,形成G-C→T-A的转换(图2-4)。

图2-4 烷化剂引起的DNA碱基对的改变

4.碱基类似物 5-溴尿嘧啶(5-BU)、2-氨基嘌呤(2-AP)等碱基类似物可以取代某些碱基而插入DNA分子引起突变。5-BU的化学结构与T相类似,它既可以与A配对,也可以与G配对。如果5-BU取代T以后,一直保持与A配对,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如果它以后又转成与G配对,经1次复制后,就可以使原来的A-T对变换成G-C对(图2-5)。

图2-5 5-BU引起的DNA碱基对的改变

5.芳香族化合物 吖啶类和焦宁类等扁平分子构型的芳香族化合物可以嵌入DNA的核苷酸序列中,导致碱基插入或丢失的移码突变。

三、生物学因素

1.病毒 在生物学因素中,病毒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和疱疹病毒等是诱发突变的重要因素。但关于病毒引起突变的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RNA病毒有可能是通过反转录酶合成病毒DNA,再插入到宿主细胞的DNA序列中,而引起突变的发生。

2.真菌和细菌 真菌和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或代谢产物也能诱发基因突变,例如存在于花生、玉米等中的黄曲真菌所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突变作用,并被认为可能是引起肝癌的一种致癌物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