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宗教与临终关怀

宗教与临终关怀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的死亡态度,对指导临终关怀服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宗教在临终关怀中以自己教理回答了临终关怀和死亡问题,以教仪的方式解决人们心中最大的迷惑。应该尊重临终患者的宗教信仰,因为它能给临终患者提供心理寄托和精神慰藉,促使临终患者接受临终和死亡的现实,以及缓解疾病所造成的焦虑、抑郁和恐惧等。这就是宗教临终关怀思想的反映。

一、概念

(一)“宗教”的定义

《辞海》解释说: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二)宗教的概念

(1)宗教是一种对超人力量的承认、服从、敬畏与崇拜的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由神职人员和教徒构成的社会团队。

(2)宗教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客观历史条件,它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以对超自然、超人间神秘力量的信仰与崇拜为核心的社会认识形式。

(3)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它是反映人类在特定时期对客观世界以及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看法的特殊认识形式。

(4)宗教是一种系统化的人类智慧,是一种实现社会控制的价值体系。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悠远而普遍的现象,宗教随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其价值始终存在着。

(5)宗教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宗教没有与社会相脱离的完全独立的历史。它是基于现实世界而生成的一种主观映象。宗教的教义、信条所反映的都是人类自身的思想,它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二、宗教的本质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生的社会现象,属于意识形态,也属于精神,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和解释。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是以幻想的形式在人类心灵中架起一座从有限彼岸通向无限彼岸的瑰丽“金桥”。

马克思认为宗教的本质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

三、宗教的社会动能

具有支撑与消除功能、教育功能、强化功能、预防功能、认同功能和成熟功能。

四、宗教的临终关怀思想

宗教对人的死亡观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宗教在帮助个体应付处理意外事件,特别是对待死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的死亡态度,对指导临终关怀服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宗教的临终关怀思想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宗教的生死观,即宗教对生死的态度以及如何训导人们去面对死亡,又如何通过神秘的力量指引人们去相信死后那个极乐世界或天堂的存在,并且通过种种的仪式来养成人们依附神明的习惯。

一切宗教都是以各自的方式回答关于死亡的问题,宗教如果不能回答“死”是什么,那它就不可能成为宗教,也不会有人信仰。

五、宗教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

(1)宗教思想实际上就是关于死的思想。正视死亡和解释死亡的需求是宗教的普遍性解释,帮助人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这是所有宗教都具有的一种作用。在任何宗教中,都具有出世和入世两种文化机制。

(2)宗教在临终关怀中以自己教理回答了临终关怀和死亡问题,以教仪的方式解决人们心中最大的迷惑。人生最彻底的超越是从死亡的精神压力下摆脱,卸下生死的沉重负担和超越死亡两大障碍,其他的一切临终烦恼和死亡痛苦都将不会成为恐惧的负担。

(3)宗教在临终关怀中特别能触发大脑释放天然镇静剂——内啡肽,这是一种能控制身体疼痛的缓慢机制。当多种控制疼痛的方法达到其效率巅峰时,内啡肽就会发挥作用。应该尊重临终患者的宗教信仰,因为它能给临终患者提供心理寄托和精神慰藉,促使临终患者接受临终和死亡的现实,以及缓解疾病所造成的焦虑、抑郁和恐惧等。

(4)宗教以观念形态注入人们的思想,强烈地影响人们的心理过程。从整体上讲,宗教的崇神意识是反科学的,但宗教文化仍以它传统的力量影响着民族气质、思想方式和观念形态。因此,作为临终关怀文化宗教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5)宗教的各种教义通过极力渲染死亡的幸福,对那些濒临死亡、处于身体痛苦与心灵煎熬之中的人,提供了巨大的灵性支撑,使临终者不至于因过度恐惧死亡而丧失生命的尊严和降低生活的质量,同时也能给其家庭成员带来最大程度的安宁。这就是宗教临终关怀思想的反映。

(6)对宗教信徒进行宗教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给人道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内容。通过宗教临终关怀可使临终者构建合理的心理适应机制,把人引向没有痛苦的温馨境地,到达幸福的彼岸。医务人员尽力满足患者的宗教需要,帮助患者接受死亡的现实,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痛苦,坦然接受死亡的到来,使患者在临终阶段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死得安详、平静,这既符合临终关怀的宗旨,也是对现代医学人道主义的深化和完善。

六、信仰

(一)概念

1.信仰 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会群体文化下的个体,在一种共同价值目标期待的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

2.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一个人要有信仰,有信仰代表心底存在希望,信仰是种态度。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是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3.信仰与所信仰的对象是否客观存在没有必然联系 宗教也并非是信仰的对象,而是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信仰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变的。

(二)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有比较完整的伦理、哲学体系,有特定的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有系统的教义教规和规范,有严密的组织和制度,有专门的神职人员、法器、固定的活动场所和传统的宗教文化及自觉的宗教活动,宗教信仰成了宗教得以维系和延续的源泉。

宗教信仰中,宗教的基础是信仰,否定自我,寻求依赖,是信仰的开始;否定自我,获得拯救是信仰的归宿。

七、宗教与临终关怀

(一)佛教与临终关怀

1.佛教 公元前6至5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古代印度创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很多地方,形成许多不同派别的世界宗教。佛教是以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

2.佛教临终关怀思想

(1)佛教以人生为核心命题,以解脱生死为终极归宿,是当前世界文化体系中死亡探讨最为深入者。

(2)在佛教的概念中生死同样看待,死亡不过是人在连续不断生死轮回中的一个阶段而已。佛法教义为人类构筑了一个美丽、奢华的西方极乐世界,死亡变成了超凡脱俗、脱胎换骨且“可喜可贺”的事情。

(3)佛教临终关怀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临终者往生净土世界。

3.佛教在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1)佛教临终前开示:即以佛教义理来帮助临终患者认清生死痛苦的真相。

(2)佛教临终助念:指患者临终时,由旁人诵经念佛,对临终者和其亲人是一种超自然的临终关怀。

(二)儒家与临终关怀

(1)儒家:《辞海》中解释为中国学术思想中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养性。

(2)儒家的思想特征:①奉孔为宗师。②注重人伦教化,主张以“礼”协调人际关系。③尊重传统文化。④倡导仁义、主张实行德治仁政。⑤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

(3)儒家思想在临终关怀中的运用:①儒家认为个体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以乐生而恶死,对死亡采取姑妄存之和避而不谈的态度。②以临终关怀为“孝”的具体表现。③儒家尊崇死亡中体现人生价值、道德品质和理想,并重视丧葬文化。

(三)道教与临终关怀

1.道教 是我国本土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先秦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及两汉黄老道的基础上形成的。信仰黄帝、老子及其学说是它最本质的特征。

2.道教临终关怀思想 道家的生死自然观,它要求人们不执著于生死,顺其自然,使人们安于生、顺于死,摆脱面临死亡的哀痛悲恋情绪,解脱生存的根本困扰。当临终者或家属认识到不只自己或亲人会死,而是任何人都会死亡时,心理生死反差就会得到平衡,临终之际的心理痛苦就会减轻。

3.道教在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道教认为生死齐一,应该平静地面对临终和死亡。在临终关怀中应该达生忘死,表现对死亡的洒脱。

(四)基督教与临终关怀

1.基督教 《辞海》解释为其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以及一些较小派别。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即原罪,并将永世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得救。

2.基督教临终关怀思想 基督教的教义主张受苦、忍让、宽容和博爱,上帝永存和灵魂不死。临终与死亡只能绝对服从上帝的旨意,认为人生难以摆脱痛苦,即使自杀也摆脱不了痛苦。

3.基督教在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基督教认为生是投靠的旅舍,死是回家和永生的开始,甘入天堂,来世比现世更美丽。故在人临终或死亡时为其赞美祷告,送其远行,认为痛哭是对亡者的不尊重。

(五)伊斯兰教与临终关怀

1.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为教名。《辞海》解释为“伊斯兰”是阿拉伯语,意为“顺服”,指顺服唯一之神安拉的旨意。

2.伊斯兰教临终关怀思想 伊斯兰的教义认为灵魂是在人类发育成熟后被真主安拉送入体内的,因此身体必死,灵魂必重返真主安拉的恩泽之中。死亡不是信徒所能控制的,完全仗着真主安拉的审判,信徒只要顺从安拉的旨意就必然能在其恩泽中长眠。因此,死亡是没有痛苦,也是不应该被哀怨的事情。

3.伊斯兰教在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人的生死寿限皆是安拉先天所定,安拉的意志谁也无法改变。主张人死后速藏和薄葬。

八、宗教伦理与临终关怀

(一)宗教伦理的概念

1.宗教伦理 是宗教信仰与伦理的结合。宗教伦理是指在宗教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为了调整信教者之间、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人与终极实在以及俗界与圣界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教义、信条、诫命以及德目的总称。

2.宗教信仰的临终关怀伦理 是指在宗教领域和宗教活动中,由不同宗教各自特定的信奉者群体在临终阶段这一生命特殊时期共同遵守的伦理观念和规范、仪式等。即宗教信仰者在临终阶段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宗教伦理的类别

宗教伦理的共同点都是以信仰为本、以劝善去恶为体。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原始宗教的生存伦理、犹太教的律法伦理、印度教的行为伦理、传统佛教的解脱伦理、基督教的救赎伦理、道教的生命伦理、伊斯兰教的圣典伦理、国家神道的政祭伦理等。不论是道德伦理、境遇伦理,还是人间佛教、世界大同、普世性的宗教伦理,都体现了当代宗教伦理的世俗化趋向。

(三)宗教信仰者临终关怀伦理依据

1.生命的回顾 在人的生命最后阶段,一旦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已走到尽头,必然有意无意地会对自己一生的成败、得失、荣辱作出反思与反省。

2.临终者思想意识的反映 在临终者的思想意识中,有对生的留恋,有对死的恐惧;有对亲人、友人感情上的牵挂;有对事业、理想未尽的遗憾;有对自身道德过失的愧悔;有对世态人情冷淡的怨恨。还有的人平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还会出现幻觉,会幻见被害人的亡灵前来索命,因而惊恐万状,所谓死也不得安宁。

3.临终者死亡伦理的依据 人在临终阶段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极大波动,甚至精神十分痛苦,而这一切又不是医学所能帮助解脱的。在宗教徒的临终意识中会有其所信仰的宗教关于死亡的特殊内容,认为死亡不是生活的结束,而是生命的转移,许多生前未做完的事,死后或来世可以继续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