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大脑皮质的活动特征

人类大脑皮质的活动特征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动物实验中,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可以使人类更广泛地适应和改造环境,故条件反射的形成大大增强了机体活动的预见性、灵活性、精确性,极大地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4.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在人类,可以用信号来形成条件反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

(一)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个体在生活中获得的,也可通过实验训练形成。在动物实验中,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以铃声,灯光刺激并不引起唾液的分泌,因为它们与进食无关,故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如果在给狗进食前出现铃声或灯光,然后再给食物,经过多次重复后,每当铃声或灯光出现,即使不给狗食物,狗也会有唾液的分泌,这就是建立了条件反射。此时铃声或灯光不再是无关刺激,而成为进食的信号,因而称为条件刺激。这种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称为条件反射。由此可见,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有些条件反射比较复杂,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一定的动作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这类条件反射称为操作式条件反射。如训练动物走迷宫、表演某种动作等。

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只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经过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巴甫洛夫认为,这不是条件反射的消失,而是皮层中枢产生了抑制。

2.条件反射的泛化和分化 当一种条件反射建立后,如给予和条件刺激相近似的刺激,也能同样获得条件反射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如果以后只对原来的条件刺激给予强化,而对与它近似的刺激不予强化,经过多次重复后,与它近似的刺激就不再引起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分化的形成是由于近似刺激得不到强化,使皮层产生了抑制所致。

3.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由于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加之条件反射可以消退、重建或新建,因此条件反射具有极大的易变性。条件反射可以使人类更广泛地适应和改造环境,故条件反射的形成大大增强了机体活动的预见性、灵活性、精确性,极大地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4.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在人类,可以用信号来形成条件反射。信号可分为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两大类。现实的具体信号,即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的理化性质,如灯光、铃声、食物的形状、气味等统称为第一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该系统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现实的抽象信号,即语言和文字,是第一信号的信号,这类信号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就能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思维,进行学习,并通过抽象思维进行推理,扩展认识的能力和范围,发现掌握事物的规律和联系,以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医务工作者,在诊治和护理病人时,既要重视药物、手术等的治疗,还应注意语言文字对患者的作用,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大脑皮质的优势半球和语言中枢

人类大脑两侧半球功能不对等,左侧大脑以语言功能占优势,称为优势半球,即语言一侧优势。这种优势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这和人类习惯右手劳动有关。右侧大脑在非语言认知功能上有一定优势,如空间辨认、深度知觉、触觉、音乐欣赏等。

在大脑皮质存在与语言形成、书写和表达功能有关的语言中枢(图10-18)。在中央前回底部前方是语言运动区,该区损伤后可导致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说话,而自己不会说话,且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并无运动障碍。在大脑额中回后部,接近主要运动区的手部代表区是语言书写区,该区受损后会导致患者失写症:患者能听懂别人说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说话,但不会书写,而患者手部的其他运动正常。在颚上回后部是语言感觉区,该区受损后,导致患者发生感觉性失语症:患者表现能讲话、会认字和写字,但却听不懂别人谈话的意思,患者听觉功能正常。在角回有语言视觉区,损伤该区后,患者视觉功能正常但不能看懂文字含义,导致失读症。

图10-18 大脑皮质与语言功能有关的主要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