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痹证辨治(二)

痹证辨治(二)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业师认为,痹证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复感风寒湿热之邪而成,为虚实夹杂之证。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为病。故业师治疗痹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皆伍以理气活血之品。此外,痹证的发生与久居湿地,冒雨涉水等密切相关。因此,业师治疗痹证,非常重视饮食居处,强调辨证调护。诊为热痹,证属湿热痹阻经脉,血行瘀滞。患者腰部疼痛2年,加重40

痹证临床常见,是以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特点为渐进性和反复性。业师在辨治本病方面,经验独特,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1.病为虚实夹杂,首重扶助正气

业师认为,痹证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复感风寒湿热之邪而成,为虚实夹杂之证。所谓“虚”,即人体正气不足,阴阳气血亏虚;所谓“实”,即有风寒湿热之邪,以及夹痰、夹瘀。他常云,风寒湿热时时有之,当人体正气旺盛,腠理固密时,纵伤风寒湿热之邪,弗之能害,痹由何生?如《素问·痹论》云:“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说明了正气不足抵抗力低下时,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才能形成痹证。《济生方》据此而提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可知其治,首重扶助正气,兼以祛邪,使正旺邪却,痹证乃愈。详审《金匮要略》之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侯氏黑散等皆以此法示范。因此,业师治疗本病,非常重视扶助正气,气虚者常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品;血虚者常用当归、熟地、鸡血藤之属;阳虚者习用鹿角片、企边桂、淫羊藿、巴戟等味;阴亏者首选知母、白芍、生地。在扶正的基础上,根据寒热的不同,益以祛风散寒除湿或祛风清热除湿之药,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2.邪有偏盛之异,临证主辨寒热

风寒湿热侵袭人体,有偏多偏少之差,所以表现的症状也不完全相同。如风多寒湿少的,则见游走性疼痛,《素问·痹论》称“风气胜者为行痹”;寒多风湿少的,则疼痛较为剧烈,《素问·痹证》称“寒气胜者为痛痹”;湿多风寒少的,则疼痛不显而酸麻重着,《素问·痹论》称“湿气胜者为着痹”;风寒湿痹如果向热转化,或直接感受风湿热邪,即可出现关节红、肿、热、痛而为热痹。然业师认为,痹证是体虚而数邪杂至所作,病性上唯寒热之异。因此,业师宗吴瑭“大抵不外寒热两端”之说。临证在辨正虚(气、血、阴、阳虚)外,病性上主辨寒热。凡关节红肿热痛者,即为热痹,余则多为寒痹或寒热夹杂之痹。热痹者法当清热除湿,活血散瘀,业师常用二妙散加党参、土茯苓、赤芍、钻石黄、枳壳、桑枝等以治之;寒痹者法当温经散寒除湿,理气活血通络,业师常用阳和汤加党参、黄芪、小茴香、鸡血藤、丹参、红花之类以治疗;寒热夹杂者,察其偏盛随证治之。

3.痹者闭也,治痹务必于“通”

业师认为,痹即闭阻不通之意。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为病。其主要病机是气血闭阻不通。故其治,务必着眼于一个“通”字。业师在临床上,常在扶正、祛邪为主的基础上兼以理气活血,使经脉流畅,气血通调。他认为,理气有利于除湿、活血,以“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湿行”也;活血则有利于除湿、祛风、温经散寒。常云:“血脉通则湿气行;血液活则邪风去;血行畅则经得温养,寒邪易散也。”故业师治疗痹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皆伍以理气活血之品。理气常选小茴香、橘核、枳壳之属,活血常用丹参、鸡血藤、川芎、赤芍、红花之类。对血瘀显者,即以桃红四物汤加味治之。

4.久痹不已,治需涤痰化瘀、搜风通络

业师认为,痹证日久不愈,气血周流不畅,而使血停为瘀,湿郁为痰。痰瘀互结,与风寒湿热之邪胶着不解,阻闭经脉,深入骨骱,致使病深难解。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僵硬,肢体麻木,疼痛固着,或关节畸形等。对于此证的治疗,业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加涤痰化瘀、搜风通络之品。涤痰常用白芥子、禹白附,化瘀常选土鳖虫、九香虫、川芎、红花之属,搜风通络常用蜈蚣、全蝎、蜂房、地龙等品。他认为,白芥子、禹白附是涤痰之圣品,痰在经络、筋骨,非它莫属;土鳖虫、九香虫、川芎、红花等品,活血力强,瘀在筋骨,用之最宜;蜈蚣、全蝎、蜂房、地龙是搜风之佳品,通络之良药,风在经络、骨骱,非此类则力有未逮。

5.审证需察鼻咽,治痹毋忘肺系

业师常云,鼻咽是肺之门户,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鼻咽首当其冲。故痹证可发生于咽部疼痛之后;或有鼻渊、咽痛病史;或在关节、肌肉疼痛的同时,伴有鼻塞、咽痛。因此,业师在临证时,非常重视鼻咽部的审察,凡有鼻塞、咽部疼痛或红肿,即着眼于鼻咽疾病的治疗。风热者用银翘马勃散加蒲公英、赤芍、威灵仙等品;湿热者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之;阴虚者用玄麦甘桔汤加丹皮、浙贝母、威灵仙、射干、苍耳子之属;虚寒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桔梗、丹参之类。常云:“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强则可御侮于外,诸疾不作;肺气通调,则风寒湿热之邪难留,痹亦难成。故治痹需治肺系,肺系健常,则痹可缓解。”

6.重视饮食居处,强调辨证调护

业师云,饮食致痹,《内经》早有论述,如《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但常被人忽视。然临床所见,痹证的发生,确与饮食品种、类型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代谢有很大关系。如痛风的发生,即是饮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常因饮食不当(如食动物内脏、海产品、酒类等)而发或加重。此外,痹证的发生与久居湿地,冒雨涉水等密切相关。因此,业师治疗痹证,非常重视饮食居处,强调辨证调护。热痹者,嘱其忌食辛辣厚味;病属痛风者,嘱其忌食动物内脏、海产品、酒类等,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寒痹者,嘱其灸之、熏之。并告诫患者,慎起居,避风寒湿邪之侵袭。证之临床,重视饮食居处的调护,对于痹证的治疗和防止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7.典型病例

病例1:谢某,男,19岁。1992年9月21日初诊。

患者右踝关节红肿热痛6天。服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现右踝关节红肿热痛,不能触地;发热,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诊为热痹,证属湿热痹阻经脉,血行瘀滞。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药用:

苍术30g,黄柏30g,党参30g,苡仁30g,牛膝15g,钻石黄30g,威灵仙30g,赤芍30g,枳壳15g,神曲30g,甘草6g。水煎服,2日1剂。

服药2剂,热退,踝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减轻。续服3剂,诸症消失。

病例2:李某,女,34岁。1993年11月10日初诊。

患者出现双下肢冷痛4年。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症见:自觉双下肢冰冷酸痛至膝,遇寒则加剧,得温则减轻;兼见身倦乏力,短气,形体消瘦,舌质暗淡有瘀点,舌苔白,脉沉细。诊为寒痹,证属寒湿痹阻经脉,气虚血瘀。治以温经散寒除湿,益气活血通络。药用:

麻黄10g,鹿角片30g,黄芪30g,熟地30g,炮姜10g,企边桂6g,白芥子15g,小茴香12g,红花10g,甘草12g。水煎服,2日1剂。

服药3剂,下肢冷痛明显减轻。上方去红花,加当归30g,神曲30g。续服4剂,下肢冷痛消除。续服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以善后。

病例3:刘某,女,38岁。1992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腰部疼痛2年,加重40天。曾服中、西药治疗,疼痛时轻时重,未能痊愈。症见:腰背部胀痛,活动则舒,手指麻木,舌质暗红,舌苔白少津,脉沉细涩。师曰,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脉络瘀滞。法当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药用:

桃仁12g,红花12g,当归30g,川芎 30g,赤芍30g,生地30g,知母30g,羌活15g,威灵仙30g,枳壳15g,甘草10g。水煎服,2日1剂。

服药3剂,腰背疼痛消失,但仍觉手指麻木。上方去红花、桃仁、知母,熟地易生地,加黄芪 30g。续服6剂而愈。

病例4:陈某,男,52岁。1993年5月27日初诊。

患者双手指关节反复疼痛2年,加重36天。查“RF”为阳性。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住院服西药治疗24天,关节疼痛仍剧,求治于师。症见: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夜间痛剧,指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缓。师曰:此病为虚实夹杂,风寒湿邪深入骨骱,郁遏化热,痰瘀阻滞经脉。治以扶正祛邪,清热除湿,活血涤痰,搜风通络。药用:

党参30g,蜈蚣4条(冲服),苍术30g,黄柏15g,白芥子30g,威灵仙50g,赤芍50g,知母30g,小茴香12g,甘草10g。水煎服,2日1剂。

服药3剂,指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原方加神曲30g,续服3剂,痛止。嘱其将上方倍量,细研为粉,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服1丸,1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共服2料,现病情稳定,疼痛未作。

(景洪贵 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