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方新用之一

古方新用之一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方多是按照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所以许多方剂一经问世之后,便直为业医者所乐用,延久不衰,成为名方。检验方剂与病是否相能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方病是否适应,舍此别无他法。奔豚汤见于《金匮》奔豚气病篇,方由当归、川芎、白芍、黄芩、半夏、葛根、甘草、生姜、甘李根白皮九味组成。欲其痊愈,不能单纯依赖药物。均用水煎服至病愈。

从单味药治病到组成方剂治病,是中医学一大发展。方剂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形成之后,使它能充分发挥治疗作用,消除或减少与此相反的毒副作用。古方多是按照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所以许多方剂一经问世之后,便直为业医者所乐用,延久不衰,成为名方。

张元素的“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之说,虽然对开扩思路,另制新方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未免失之偏颇。我意方无今古,与病情相适应的就相能,不相适应的就不相能。检验方剂与病是否相能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方病是否适应,舍此别无他法。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四川中医函授》1984年5月号上曾发表了《古方今病适证则能》一文阐述了上述观点,并介绍了我在临床上应用《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四逆汤、苓桂术甘汤、小建中汤、四逆散治疗《伤寒论》所列的主治病证以外的一些病证,收效良好。现再将我在临床上应用古方的部分心得简介于下,以就正于同道。

1.虚寒性胃痛治宜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见于《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方由人参、干姜、蜀椒、饴糖四味药组成,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诸症。其病机为“心胸中大寒”,呕痛、成象诸症,皆由这一病机而致。我常把握这一病机,用本方略事加减,治疗虚寒性胃痛。处方:

党参15g,高良姜10g,川椒3g,山楂 15g,水煎,每次取药液150mL,冲入蜂糖30g,1日3次,饭前服,2日1剂。

病解,用参苓白术丸一料,续服1月,巩固疗效。

2.肝胃不和的胃痛治宜奔豚汤

奔豚汤见于《金匮》奔豚气病篇,方由当归、川芎、白芍、黄芩、半夏、葛根、甘草、生姜、甘李根白皮九味组成。主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诸症,其病机为“奔豚气病发于肝”。我常用之以治肝胃不和之胃痛。处方:

当归12g,川芎15g,白芍24g,黄芩12g,半夏12g,葛根12g,甘草6g,生姜10g,甘李根白皮30g(如无甘李根白皮,可用桑白皮30g代),水煎,每服180mL,1日3次,饭前服。

痛解,如为消化系溃疡,用我所拟的溃疡散促其愈合,巩固疗效。处方:党参、白术、苡仁、麦芽各50g,黄连、小茴香、甘草各30g,怀山药、芡实各100g,胡麻仁、鸡蛋壳(洗)各200g,黄豆500g(炒熟)。前10味共焙脆。除胡麻仁、黄豆分别研为细末外,余药合研细末,过罗后和匀。每服10g,1日3次,均于饭前半小时蜂蜜水送服,连服3个月。

3.气滞胃痛久不愈治宜百合汤加味

百合汤见于陈修园《时方歌括》,方由百合30g,乌药10g组成,主治“胃脘疼痛、服热药更甚者”,其病机为气郁化热。我则根据这一病机用本方加黄连、香橼 各6g,天冬30g,治疗胃虚气滞而痛,经久不愈,攻补两不可施之证。痛止,可酌用参苓白术丸或溃疡散(均见前)以善其后。

以上是我治疗慢性胃痛的常用三方,如能辨证治之,均可收到良效。此类疾病在疼痛剧烈时,药物治疗是主要的;痛解则药物治疗为次,慎饮食,畅情怀,又是主要的了。欲其痊愈,不能单纯依赖药物。

4.桂枝汤加羚羊角治婴儿搐搦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太阳中风”之证,其病机为“营卫不和”。我常根据这一病机用本方加羚羊角磨汁冲服(如无羚羊角以水牛角代)以治婴儿搐搦症,效果颇佳。其症为搐搦日数发或日数十发,发时眼闭,头后仰,手足搐搦,一瞬即止。续服至病愈。如一服病止,可续服数剂,巩固疗效。阴虚有热者,倍芍药加知母;睡熟易醒用桂枝龙牡汤。

5.真人活命饮治痄腮

真人活命饮,又名仙方活命饮,此方出自薛己的《校注妇人良方》,由金银花、防风、白芷、贝母、赤芍药、当归尾、穿山甲、皂角刺、乳香、没药、天花粉、陈皮、甘草组成,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之症。此乃热毒凝聚、气滞血瘀所致。我则根据这一机理,用之以治痄腮初起,疗效颇佳。但如见热盛伤阴者,则又非本方所宜,当以吴鞠通之加减普济消毒饮投之。

6.阳和汤治风湿及痰核

阳和汤出自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甘草组成,主治阴疽流注诸病。此为营血虚寒,寒凝痰滞所致。我则根据这机理,用本方以鹿角片易鹿角胶加蜂房、知母,治疗虚寒性风湿痹痛;加红花、桃仁、鸡血藤、黄柏治疗痰核(腱鞘囊肿),效果均佳。但用量甚为重要,不可忽视。前者常用量为:熟地黄30g,肉桂6g,炮姜10g,麻黄10g,鹿角片30g,白芥子15g,甘草12g,知母30g,蜂房15g;后者常用量为:熟地黄30g,肉桂6g,麻黄6g,鹿角片30g,白芥子30g,炮姜6g,炙甘草6g,桃仁12g(打碎),红花12g,鸡血藤30g,黄柏12g。均用水煎服至病愈。

一方多用,仲景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如用肾气丸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妇人转胞;葶苈大枣泻肺汤既用于支饮,又用于肺痈。这是中医的“异病同治”。而这种“异病”只有在病机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同治”,绝非泛泛无归,任意去取。

熟记名方,一方面是为了临证时便于应用,另一方面是为了熟练地掌握配伍之法,便于临证时根据不同病情自组新方。古人所介绍的适应证是有限的,所以应根据病机扩大应用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病种不断出现,所以应根据病机和配伍原则自制新方,才能应付裕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