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凌晨的电话

凌晨的电话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奇文的老伴袁秀文说。那凌晨的阵阵电话铃声,诠释了他的“医人医国凌云志”,那来自凌晨的封封短信,体现了他的“敬业敬职济世心”。2011年,已经离休的张奇文发起举办全省人才培养经验交流会,共同探讨中医家传、师承和自学三条重要途径的传承经验,振兴中医药事业。张奇文凌晨为各部书写的序言,显示了他的使命与担当。张奇文的学生遍及海内外。

凌晨的电话

“我常常在凌晨接到张老师的电话或短信,或叮嘱出诊,或安排讲课,或商量写书,或催促开会。”张奇文的学生王学俊这样说。

“张老师从政、从医,事情繁多,哪有时间给我回复这一封封长信呢?”张奇文的另一学生张锡元感到纳闷。

“多少次他与我联络,都是在凌晨,我常在睡梦中被他的电话铃声唤醒。”时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教研室主任的汪受传写道。

“他都是夜间3点钟起床,翻资料,查书籍,想问题,写书,写信。想让他停下来,那是不可能的。”张奇文的老伴袁秀文说。

由此看来,张奇文思考中医大事,著书立说,撰写论文,以信交友,都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完成的。那凌晨的阵阵电话铃声,诠释了他的“医人医国凌云志”,那来自凌晨的封封短信,体现了他的“敬业敬职济世心”。

振兴岐黄几多思索

1979年12月19日,时任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的张奇文参加省政协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他于凌晨完成的《我对振兴中医事业的七条意见》在政协简报第23期刊登。

其主要内容包括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增加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补助经费,开办中医进修学校,整顿中医药队伍,允许中医带自己的子女,继承老药工的实践经验等。

img68

张奇文(左一)与他的洋学生富瑞萍在李莪华庙前合影

1983年7月,时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的张奇文“看到党和国家如此重视中医工作,联想我省的情况,考虑再三,夜不能寐,向新的省委领导反映一些情况,提出《对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建议》,供领导参考。”

其主要内容分析了全省中医药现状,建议采取多种途径培养中医药人才,扭转中医中药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局面;加强中医医院的建设;加强对中医药的研究;重视中药的加工炮制,解决药源短缺问题;加强对中医工作的领导。

1988年,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的张奇文在《健康报》发表《振兴山东中医事业面面观》文章,强调“振兴中医,必须重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建议:“各县卫校应该开设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培训班,使乡村医生都学会用中西两法治病。这是中国农村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特点和优势。”

2001年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二届三次会议在大连市召开。此时,张奇文已离开中医药高等教育岗位,但他带着“非参加不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毅然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对培养中医药专业高层次人才之我见”的发言。

2011年,已经离休的张奇文发起举办全省人才培养经验交流会,共同探讨中医家传、师承和自学三条重要途径的传承经验,振兴中医药事业。

著书立说几多心血

多年来,张奇文主编了18部大型中医书籍,如《实用中医儿科学》、《儿科医籍辑要丛书》、《妇科医籍辑要丛书》、《实用中医保健学》等,可以说,每一部书稿的齐、清、定,他这个主编都要花大量心血,流大量汗水。

“整理中医儿科医籍,已成燃眉之急!”“一书在手,可以窥其整个中医妇科医籍的全貌。”“总结历代山东中医的经验,褒扬他们的医德,继承他们的事业,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张奇文凌晨为各部书写的序言,显示了他的使命与担当。

从构思选题到框架安排,从组织人员到协调各方,他南来北往,一一解决;从筹备小组到定稿会议,从亲自操刀到反复修改,他事必躬亲,无怨无悔。一些思路、想法、谋略在凌晨成就,备稿、统稿、定稿的一些细节和问题也是在凌晨思索。值得一提的是,他背着《中国膏敷疗法》书稿去澳洲讲学,也是利用凌晨时间,一字一句地修改。

“编写一部大型《实用中医儿科学》,为继承发扬中医学遗产,为了妇女和儿童健康,做了一件实际而有意义的工作。”“《实用中医保健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发掘了中医几千年养生保健经验的各个方面,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完整体系。”陈敏章、胡熙明等人的序言,给予了很高评价。

另外,张奇文发表的学术论文近百篇,代表作有《从麻疹透表法则探讨急重症肺炎的辨证施治》、《祖国医学对小儿保健与护理的认识》、《调补冲任》等。

张奇文七赴澳洲,回国后常常挑灯夜战,写出《访澳归来话中医》、《中医中药在澳洲》等多篇考察报告。这些考察报告和论文的诞生,是他心血的凝结,也是凌晨工作的产物。

传道授业几多汗水

中医药执业的个体诊所和公立医院、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孰优孰劣一向有争议。张奇文曾经在公立医院和大学工作几十年,同时又在个体、集体的道路上去探索。张奇文的学生遍及海内外。且不说在职时培养的学生,就退休以后,他先后培养了四十多名学生,其中洋学生3名,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名。不说辨证施治、耳提面命,不说医药合一、如何识药,就传授为人为医之道,张奇文也是黎明即起,静心思索,专心备课,做好准备。

2000年,美国医学博士Forida(中文名富瑞萍)拜张奇文为师,跟随侍诊,学习中医药知识。他常以“凡学医必须参透儒理,儒理一通,学医自易”之语晓谕后学。张奇文教洋学生,也要先教他们重视医德。富瑞萍博士到百寿堂的第二天,就带她到寿光侯镇李家官庄村拜谒清代名医李莪华,一路上讲述着至今流传于民间的美好传说和医德高尚的李莪华。

2009年,张奇文收弟子王学俊和朱国庆。同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徐荣谦亲赴潍坊,向张奇文行拜师礼。他将晋·杨泉在《物理论》中所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告之学生。

201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王默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朱士高随张奇文出诊。他以龚信之语与师生共勉:“为医者,当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医理,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药辨温凉,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制方,对证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救死回生,恩同天地。”

张奇文的学生谷万里曾说:“得知张老以古稀之年仍在为中医学术传承而努力,深感钦敬。”“老中医对年青一代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作为后学,唯有加倍努力,把中医的命运和前途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使岐黄薪火代代相传。”

往来书信几多友情

“至今我还珍存着他为我多次书写的信札,一封封笔锋秀丽、情真意切的书信,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善于团结同道一起工作,为振兴中医药事业而努力工作的耕耘者、组织者。”原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教研室主任李开注说。

“多年来,我们曾有过不少书信来往,他那娟秀的蝇头小楷,确实很有艺术欣赏价值,我一直珍藏着。珍藏着他的艺术,珍藏着他的优秀人品。”山东省红十字会的同事张建国回忆。

“我们之间通信往来,他多是用毛笔竖写,行如龙蛇,明快流畅。所说都是开门见山的肺腑之言,使人阅后,爱不释手。”张锡元说。

“他遒劲有力的毛笔信件,至今我还珍存家中,字里行间始终流露出他对我的悉心关怀。”时任深圳市桃源村区主任的尹淑珍说。

“我将办《中医妇科研究》想法告诉张老之后,他很高兴,特写来长信给予指导,并题词表示祝贺。”时任山东省滨州市中医妇科研究所所长郑其国说。

“我的《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初稿,是张厅长利用休息时间阅完的,并赐予序言。看到张厅长飘逸秀丽的行书墨宝,我的眼睛湿润了。”时任青岛市中医院儿科主任的赵鉴秋写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