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未病”体现忧患意识

“治未病”体现忧患意识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妨则病。此外,老龄化社会使老年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社会负担加重,由此引发全球医疗危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诸如《周易·系辞传》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曰:“有劳可以兴国,逸安可以亡身。”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仪仁爱。孟子也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对忧患意识的精辟论述。这里所讲的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例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上。《老子·七十一章》亦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是以不病。”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病,故无患也。”《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妨则病。因此,亦说明在中国古代治国、治人理无二致。

当前,医学面临着诸多忧患问题,医疗的进步无法遏制新生疾病不断诞生的势头,医源性疾病逐渐增多。例如,外感发烧,经输抗生素及消炎药,发烧所谓“已退”,接连而出现咳嗽、泄泻、纳差、乏力、全身痛,甚至呕吐等症状。此外,老龄化社会使老年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社会负担加重,由此引发全球医疗危机。而要解决这场危机,就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这就是在当前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医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