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程凯养生说之冠心病的保养

程凯养生说之冠心病的保养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往今来,健康长寿,青春永驻,始终是人类共同的愿望。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动。最初的健康,指的主要是不得病、没有残疾。因此早期健康的概念就是只要身体各个脏器没有病残就是健康。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健康素质”,并与“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并列,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和“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并列,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古往今来,健康长寿,青春永驻,始终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有史以来,人们就殚精竭虑地搜索着长寿秘方,探索生命的奥秘。但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始终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谓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从秦始皇派人去东瀛蓬莱仙岛寻找长生不老药,到汉武帝服食不死丹药,从魏晋时期的炼丹术到唐宋时期服食寒食散等传说,都以失败而告终。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延缓人体衰老吗?有着五千年华夏文化深厚底蕴的中医药学关于长寿的研究,已形成了体现自身理论特点的系统学说,自《黄帝内经》以来,相关论著如汗牛充栋,不可尽述。今天我结合现代健康观念,给诸位作一简单介绍。

有人形象地把人生的事业、财富、爱情等等比喻为0,唯有健康是1。有了健康还有事业,是10,如果还有了爱情,是100,如果再有了财富则是1000……健康就像火车头,只有它才能带动事业有成,财富增添,爱情甜蜜,否则都是些0。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也曾说:“当今,健康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因为健康的成本越来越高,疾病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健康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社会上正流传着这么一个顺口溜:“高干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可以说,它从某一个方面,是对健康新概念最简单、最通俗的表达。

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动。回顾人类社会对健康需求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5个不同层次。即由最原始,也是最低层次的保障生命(没有疾病和残疾),依次发展为维持生计,促进发展,享受生活以及和睦共处(与社会环境、大自然等)。这5种不同层次的前提条件都是健康。由于健康需求层次的内涵不一,因而健康的概念也就增加了不同内容。

“健康”一词的涵义,在不同时代有很大差异。最初的健康,指的主要是不得病、没有残疾。因此早期健康的概念就是只要身体各个脏器没有病残就是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疾病不同程度得到控制甚至消失,人们健康需求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对健康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满足于没有病残,而要求长寿。随后人们又发现,仅有长寿还不够。如果生命质量不高,也是很痛苦的,是不能享受生活乐趣的。因而人们又追求,不仅要长寿,而且要活得好,生活质量要高。对健康的理解改变了,于是追求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要完好。这时健康的概念就由最初的身体好,又增加了心理状态好,社会适应好,从而形成了“三维”的健康概念。

最近有人又将“道德健康”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从道德观念出发,每个人不仅对个人健康负有责任,同时也对社会健康承担着义务。即不能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要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来约束及支配自己的需要;要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这就是目前的“四维”健康概念。

因此我们认为,当今一个健康人所应具备的条件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好,品德高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曾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思想。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健康素质”,并与“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并列,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和“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并列,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那么如何获得良好的健康从而延年益寿呢?我们首先来看看人类寿命期限。中医学认为,人类的寿命是有一定期限的,称之为“天年”“天数”。古人认为人类的天年可以达到100~120岁。《尚书·洪范》说人寿可达“百二十岁也”,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所著的《养生论》中也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这些认识与近代关于长寿研究的一些资料也有吻合之处。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根据哺乳动物寿命的观察,可以推断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为生长发育周期的5~7倍。借此推论,人类完成生长发育约在20~22周岁,按5~7倍推算,人类的自然寿命为100~150岁。然而目前人类的平均寿命还未达70岁,距离真正的“天年”还很远,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尽其天年而活到自然寿命的极限呢?

一般认为,寿命的长短不仅是由先天与后天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日本著名学者、老年学家渡道先生指出:“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两方面。”有些学者把一个人的寿命与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比喻为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为遗传因素,其他两个边为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包含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这三条边所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人的寿命。三条边越长,则面积越大,寿命越长,如下图。

寿命三角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提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条件,而60%取决于你自己。

由于健康受诸多因素影响,科学家就用1个公式来表示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健康状况=函数(环境+医疗保健+个人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

公式中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医疗保健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保健等;个人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生理、遗传因素等;生活方式也包括饮食、活动、睡眠、娱乐、社交及有无不良嗜好行为(如吸烟、酗酒、性乱、药物依赖等)。

从上述的公式内容来看,有些因素是个人不可控制的(如环境因素、个人生物因素等);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一因素对健康状况的好坏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就需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健康在你手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黄建始教授认为:“要想健康必须依靠自己,靠谁都靠不住,靠自己的最佳选择是健康投资,健康投资的精髓是健康在我心中。”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降低危险因素(包括体重、不安全性行为、不洁饮水、不健全的卫生保健措施、室内污染血压、吸烟、胆固醇增高及营养缺乏等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全球人口的期望寿命约能延长10年。

延寿三角

如果说寿命三角只是形象化比喻了寿命与遗传(个人生物学因素)、环境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如果能通过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即身处一个更为优良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更为合理化,老年疾病通过医疗技术的发展予以解决。那么就可以使人类寿命更高,如左图。

我现在想问一下在座诸位,平时是不是常常感到全身乏力,体力下降,容易疲劳呢?或者是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心烦意乱,面红虚汗,手足麻木等现象呢?如果有,那您很有可能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了。什么是亚健康?它是由于生理、心理、社会及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因素,引起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我国人群中有70%处于亚健康状态,而祖国传统医药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和处理有着明显的优势。《黄帝内经》在阐明“上工(即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的理论时,形象地比喻见病才治病的医生为“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矣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发三个方面的内容。“治未病”思想体系是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核心内容,这也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曾经说过:“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治未病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观和动态平衡观。

中医是过程的科学而不是结构的科学;中医是演化的科学,而不是存在的科学。人的生命过程全面自由发展应是医学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医学基本原理与未来科学革命的方向是相通的。

养生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享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东方养生包括4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的生物节律与天地的自然节律和谐。第二方面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和谐,有形的血肉之躯与无形的心理精神世界的和谐;第三方面是医疗护理预防与养生的统一;第四是许多具体的养生方法,如按摩、吐纳、起居动静等,都是独特的以经络学说为背景而指导养生的方法。另外还有仿生养生,如名医华佗受“熊经鸟伸”的启发,模仿熊之沉缓,鹿之温驯,猿之轻灵,鹤之活泼,虎之刚健,进行形体锻炼的五禽戏等。

中国传统医学在养生方面历来注重内因,强调人体正气的保养,精气神充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时认为欲养生先养心,注重情志精神的调节,要使志无怒,使志静。涉及养生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四点。首先是调饮食,《黄帝内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其次是慎起居,要求养睡眠,忌房劳,修品德;再次是忌贪欲,和喜怒,不要妄发脾气,防止情绪过度,达到心理平衡。最后是顺应自然四时变化,一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物候特征,说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与节气变化生息相关自然变化,自然违反常规,必然影响人体气血正常运转,造成功能节律紊乱,正气下降,阴阳失调,极易感染病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务求适应气候,顺天时而避外邪。

中医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是由肾藏精的功能决定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月事下;三七肾气平,真牙生;四七筋骨坚,身体壮;五七面始焦,发始坠;六七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天癸绝,地道不通。男子八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能有子;三八肾气平,筋骨强,真牙生;四八筋骨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六八阳气衰,面焦鬓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极;八八齿发去。”因此,补肾填精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医抗衰老的用药法则。在此,我介绍一下我个人的小膏方,其方药如下:西洋参、生晒参、黄芪、丹参、枸杞子、大枣、酸枣仁。同时提供一些实用的养生方法,供大家参考。大家有空可行提耳,摩足心涌泉穴,足浴,摩腹,做米字操、鸭颈操(改善颈部肌肉运动,改善供血)及足踝扭转(改善静脉回流)。

在此,我想送几句话给大家。第一是养生务求“和谐”。“和”即和睦融洽,“谐”即相安谐调;《论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和谐作为养生的基本原则,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第二是老人养生,重在平衡,其中包括运动平衡、饮食平衡、起居平衡和心理平衡,只有正确认识到心理和生活中的平衡,掌握了合理的平衡,才会有助于延年益寿,颐养天年。第三是这么4个短句。“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能与人为善,友好相处,彼此间产生愉悦之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在社会中交往吃亏、被误解、受委屈,这些现象不可避免,最好选择宽容,这等于安上调节阀;“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能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能解决困难和矛盾,而悲观则使人变得烦恼和一筹莫展;“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不为得失而大喜大悲,不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处于平和状态,不健康因素都将被击退。第四方面是3个“平”字,即平常饭菜(一荤一素一菇,燕麦瓜果豆腐),平和心态(不争不恼不怒,爱心宽容大度),平均身材(不胖不瘦不堵,天天早晚走路)。第五是希望大家“起居有时食有节,弛张有度动静谐,顺应四时知天命,坦荡豁达寿自来”。

最后,我想从专业角度谈谈中医药对冠心病的诊治与预防。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以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心脑血管疾病与糖尿病、肿瘤等是目前世界上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三大类疾病。其中心脑血管是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的疾病,位于这三大疾病之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是:第一,年轻化,约1/3的患者首次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下。第二,发病率高,为13.6%,每天以两万人的速度递增(脑卒中发病率0.25%,冠心病发病率0.050%,高血压病发病率18.8%),第三,死亡率高,为45%,占总死亡人数的50%,每12秒钟就有1人因此病而死亡,这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原因。第四,致残率高,脑卒中患者致残率高达75%,冠心病患者成为半劳力。第五,复发率高,脑梗死、心肌梗死患者5年内复发率达42%。究其发病原因,首先是具有家族史;其次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膳食结构不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素食减少及抽烟、喝酒、肥胖等;再次是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加大,运动时间减少,运动量下降;接下来是环境因素,最后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目前血管病变是导致目前已知所有的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导致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肾动脉病变导致肾功能衰竭以及外周动脉病变则引起间歇性跛行。而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是慢性血管病变的根源。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最初步骤是急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常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血管内皮功能测定检查,我们发现血浆一氧化氮(NO)降低,内皮素1(ET-1)升高,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分泌增加,纤维蛋白原升高等为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甚至损伤的标志。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是当前国内外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方法。针对早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者进行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运动(减低压力、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加强运动),并定期对血管功能进行监测(动脉内皮功能和僵硬度及动脉阻塞程度测定),加强高危险的人群及时和有效的基础疾病(逆转早期血管病变,改善动脉功能)治疗,如抗血小板治疗,应用ACEI、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中医药等调脂,降压,控制血糖。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血管在于流动,生命在于运动。”

今天我所要谈的主要是心脑血管发病最多见的疾病——冠心病。冠心病可以分为以下五类。①无症状型:无症状,但有客观依据,如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或者增加负荷时有改变,休息后恢复。②心绞痛型:最常见。增加活动或情绪波动时发生胸痛,多为胸闷,持续几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会缓解。③心肌梗死型:常见的严重疾病。是冠状动脉某支有血栓形成,导致冠脉闭塞,心肌坏死。④缺血性心肌病型:长期缺血致心肌纤维化,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⑤猝死型:缺血心肌发生电生理紊乱多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会突然发生心脏骤停。

而最常见的心绞痛又可分为劳累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劳累型心绞痛又可分以下三种。①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以内;②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③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自发性心绞痛的疼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未见酶变化。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前,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可直接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包括:药物溶栓、介入治疗、球囊血管成形术、支架术(药物涂层支架)、冠脉搭桥术等,但是现代医学的高科技手段却是万能的,术后冠脉再狭窄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再次发病危险升高,再次手术风险加大,医疗费用攀升。因此急性冠脉综合征应预防为主,应该做到合理用药,预防适当可大大减少急性冠脉事件(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以达到减轻病情,改善症状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那么如何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呢?现代医学认为:饮食清淡、禁烟限酒、平衡情绪是对抗冠心病最重要的原则。由于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加入多么好的支架,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都是最重要的,这对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都是一样。积极防治高脂血症:脂肪摄入量不超总热量的10%,饱和脂肪<30%,胆固醇摄量每日小于300毫克。应多食蛋白质丰富、胆固醇少的食品,如瘦肉、禽肉、鱼(带鱼除外)、虾、豆类、豆制品、蔬菜、水果;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品,如肥肉、奶制品、带鱼、动物内脏等。控制高血压:减盐、加钙、适当增加动物蛋白质,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控制糖尿病:特别是积极控制1型糖尿病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减肥运动: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超过标准体重20%应减肥。戒烟:吸烟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应坚决戒除。大量维生素C的摄入:维生素C能抑制低密底脂蛋白的氧化而具有预防作用。少量饮酒:过多饮酒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饮酒可以增加体重及收缩压,减低左室功能及引起心律失常。中等量饮酒可提高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但是害处比好处多。少量饮酒可能通过凝血系统发挥防护作用。建议喝少量红葡萄酒,有研究显示每天喝1到4小杯红葡萄酒,死于冠心病的要少一半,但喝多了反而会起反效果。平衡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情是减少冠心病的必备条件。适当运动:每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方式自定)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环节。防止便秘:大便秘结,排便时增加腹压影响心脏,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故平时应多吃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及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药物自救:有冠心病的人,要随身携带装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速效救心丸等药物的保健盒,在疾病发作之初可立即服用,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此外,冠心患者每日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50毫克,对预防猝死也有良效。

那么中医预防冠心病有什么好办法吗?我们刚刚说过了“上工治未病”。平时应该注重适当运动,可以通过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运动加强锻炼;调摄情志,保持心态平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食疗可以多吃大蒜、山楂等。茶疗可以服用夏枯草茶、菊花茶、大麦茶、银杏茶。药物则可预防性使用通心络、斯泰隆、心血康、丹参滴丸等。

我国传统医学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是这样的: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导致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或同时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金匮要略》认为由于上焦阳虚,下焦阴盛,“阳微阴弦”,原文:“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中医将冠心病辨证分为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寒滞心脉证、心气亏虚证、心肾阴虚证及心肾阳虚证六证型。①心血瘀阻证:症见胸部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入夜为甚,痛引肩背或臂内侧,胸闷,心悸不宁。舌紫暗,或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脉沉涩。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代表方:血府逐瘀汤。②痰阻心脉证:症见心胸窒闷或如物压,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脘痞,痰多口黏。舌苔浊腻或滑,脉滑。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代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③寒滞心脉证:症见心胸痛如缩窄样,遇寒而作,胸闷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弦紧。治法:辛温通阳,开闭散寒。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④心气亏虚证: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止,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悸多汗,倦怠懒言,面色㿠白,头晕,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弱而细数。治法:补心益气,活血通络。方用保元汤合丹参饮;⑤心肾阴虚证:症见心胸隐痛胸闷,久发不愈,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肾养心,活血通络。方用左归饮合炙甘草汤。⑥心肾阳虚证:症见胸闷气短,遇寒则痛,心痛彻背,动则气喘,心悸汗出,形寒肢冷,面浮足肿,腰酸无力,面色惨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胖白或青紫,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温肾养心,活血通络。方用右归丸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赵国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