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头晕吃什么药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头晕吃什么药

时间:2023-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亦很多见,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坏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动脉粥样硬化是痰瘀同病,其病理过程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吸烟人数上升,人口老龄化等等因素,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与炎症、损伤反应、脂质浸润、血栓形成、免疫功能障碍等有关,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脂质在粥样硬化斑块沉积为特征,主要侵犯循环系统的大中型动脉,可使冠状动脉和颈动脉同时受累,从而引起心脏和颅脑的缺血性改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亦很多见,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坏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头痛”“眩晕”“健忘”“痴呆”“中风”“痰饮”“水肿”等病证范畴。

●病因病机

赵老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与脾、肾、肝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脏腑功能失调,病理产物痰浊、瘀血、毒邪互相影响,久而为患。

1.年龄 中老年人,脾虚运化功能减弱,散精不利,阴阳失衡,对原系水谷精微之血脂,易化生为痰浊,正如《证治汇补》所言“脾虚不运清浊,停滞津液而为痰生”,痰流滞于血脉,则形成痰瘀交结,易形成粥样斑块。

2.肾虚 肾主水,中年以后肾元亏虚,精气渐衰。若肾阳虚,则水不生土,衍生痰浊;肾阴虚,更可火化热生,炼液为痰,痰浊壅塞脉道,血滞成瘀。痰瘀互结,着于血脉,交结凝聚,而成粥样斑块。

3.肝失疏泄 肝主疏泄,气血津液的运行,脾精的运化等均依赖于肝气的畅达。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津血输布代谢失常,可化生痰浊、瘀血。动脉粥样硬化是痰瘀同病,其病理过程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

4.饮食不节 过食膏脂,脂质代谢失调,血脂过高而成高脂血症。《黄帝内经》的膏脂学说是中医认识本病的重要理论依据。《灵枢·卫气失常论》曰“人有脂,有膏,有肉”,而若脂膏过多则有形体变化,此《内经》称为“膏人”“脂人”,少则“体无膏泽”。膏脂与津液同源,是津液之稠浊者,并能化入血中。若摄入过多,利用、排泄失常,均可使血液变稠而为痰浊。

5.毒邪 作为一种致病因素,有外来之毒、内生之毒之分。内生之毒常发生于内伤杂病的基础上,多由诸邪蓄积,交结凝滞而成。内毒与络脉病患密切相关,毒邪瘀阻络脉是病位深,病情重,病势缠绵难愈的原因所在。

●辨证论治

赵老临床根据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不同,抓主证进行辨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证以胸痛为主,常按“胸痹”“真心痛”分型论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缺血改变,主证以头痛为主,常按“头痛”分型论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主证以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为主,常按“脱疽”分型论治。赵老常将本病分为以下几型。

1.血瘀气滞

症状:胸痛,痛如针刺,夜间痛甚,或疼痛固定,或窜痛如针刺,气急,因情绪异常加重,或情绪低落,或胸胁胀闷,或大便不爽。舌质暗夹瘀紫,苔薄,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解郁。

处方:失笑散与四逆散合方。

2.气虚络瘀

症状:胸痛,因劳加重,痛如针刺,气急,倦怠乏力,或神疲嗜卧,或自汗,或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或夜间加重。舌质红夹瘀斑,苔薄,脉虚或涩。

治法:补益中气,活血通络。

处方:四君子汤与补阳还五汤合方。

3.痰瘀寒结

症状:头痛,痛如针刺,或因寒加重,或夜间加重,头晕,记忆力减退,或反应迟钝,肢体困重,或手足不温,口淡。舌质暗夹瘀紫,苔白厚腻,脉涩或滑。

治法:温阳化痰,活血化瘀。

处方:苓桂术甘汤与通窍活血汤合方。

4.痰热瘀结

症状:头痛,痛如针刺,或因热加重,或夜间加重,头晕,口渴,记忆力减退,或反应迟钝,或大便干结,肢体困重,或心胸烦热。舌质暗红夹瘀紫,苔黄厚腻,脉涩或滑。

治法:清热化痰,活血化瘀。

处方:小陷胸汤、泻心汤与通窍活血汤合方。

5.阴阳亏虚

症状: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手足不温,或五心烦热,自汗,或盗汗,或潮热,或畏寒,或反应迟钝,或失眠多梦,或大便不调。舌淡苔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弱。

治法:滋补阴血,温补阳气

处方:肾气丸与生脉散合方。

6.湿热瘀腐

症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疼痛因热加重,或麻木,或肢体困重,或局部发热,或休息后疼痛缓解,或溃烂,口渴,痛如针刺。舌质暗红夹瘀紫,苔黄腻或厚,脉数或涩。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生肌。

处方:桃核承气汤与四妙勇安汤合方。

7.阳虚瘀腐

症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或溃烂,口淡不渴,痛如针刺,因劳疼痛加重,或麻木,或肢体无力,或局部发凉,或休息后疼痛缓解,舌质暗淡夹瘀紫,苔薄白或腻,脉沉或涩。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生肌。

处方:当归四逆汤与透脓散合方。

赵老临床工作中常嘱患者要改变生活方式,强调饮食调养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措施,要减少食物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每次进餐要控制肉类食物,从而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不食或少食奶油、糖果或酸味饮料,少吃甜食,不吸烟,可少量饮酒,坚持适度的体力活动,控制体重,再配合药物治疗,可延缓本病的进展。

●医案实录

案一:陈某,男,66岁。2013年1月18日初诊。

主诉:反复胸闷、胸痛5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从2008年开始轻微活动后即胸痛发作,8月份至本市三甲医院行冠脉血管造影提示:左前降支近中段浅表型心肌桥;左前降支近端混杂软斑块伴管腔狭窄(>50%)。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并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常规服用西洛他唑片,坚持定期复查。2012年11月患者又自觉胸闷不适,于11月24日行冠脉造影检查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左前降支近局部软斑块形成,对角支近段及左旋支中段混合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近5个月来,患者反复胸闷,善叹息,活动后心痛频发,时有头晕,夜间惊醒,畏寒,二便畅。舌紫暗,边有瘀斑、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

辨证:脾失健运,心脾两虚。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42克,党参15克,山药12克,炒白术9克,赤芍药12克,生白芍药12克,桂枝12克,苍术9克,川芎9克,川楝子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丹参15克,淡附块12克,莪术15克,天麻9克,钩藤9克(后下),合欢皮30克,炙远志12克,葛根15克,苦参15克,毛冬青15克,茶树根15克,炙甘草15克。7剂。

二诊:2013年1月25日。药后胸闷胸痛程度明显减轻,叹息,头晕未作,睡眠改善,畏寒好转,二便畅。前方去天麻、钩藤,加柴胡12克、枳壳9克理气,调畅气机。7剂。

三诊:2013年2月1日。患者胸闷好转,余不适症状均未作。舌色转为暗红,瘀斑淡化,苔薄白,脉弦。再守上方,共14剂,巩固疗效。

【按】本案为心脾两虚,脾虚生痰,痰阻血脉成瘀,故赵老抓住本病“脾虚失运”的主要矛盾,从脾胃入手以疗心疾,攻守得当,祛“痰”“瘀”之邪气,调护脾胃正气,终获良效。

案二:达某,女,87岁。2015年6月25日初诊。

主诉:左下肢发绀伴肢冷1天。

现病史:患者于20年前因心动过缓安装心脏起搏器,2013年10月重新安装起搏器后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诊为“脑梗死”,平素服用氯吡格雷抗凝,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扩冠。2015年6月16日患者大便色黑,查大便潜血(+++),考虑消化道出血,即停用氯吡格雷,给予凝血酶止血,兰索拉唑保护胃黏膜,6月25日发现左下肢轻度发绀,皮温下降,足背动脉难以扪及,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查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双侧下肢动脉内膜毛糙增厚伴斑块形成;双下肢深静脉未见明显栓塞;双侧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内血栓可能。”既往有糖尿病史18年,平素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高血压病史10余年,近期未服降压药,血压在正常范围。

辨证:阳虚内寒,瘀血阻络。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麦冬12克,当归12克,制附子6克,干姜9克,三七粉2克,丹参12克,川芎12克,赤芍药12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桂枝9克,通草9克,水蛭3克,炙甘草6克。每日1剂,共7剂。并予低分子肝素4000单位皮下注射抗凝,前列地尔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抗感染等中西结合综合治疗。

二诊:2015年7月10日。患者左膝下见大面积瘀斑,未溃破,下肢皮肤转温,足背动脉可扪及,双下肢无浮肿,纳食可,大小便通畅,舌质淡暗,苔薄,脉沉细。在上方基础上加怀牛膝12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清热解毒,继服7剂。

2015年9月24日患者出现腹部膨隆,腹胀明显,大便量少,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查腹部立卧位片提示:考虑肠淤积可能性大,外科会诊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症情缓解。10月4日患者再次出现双下肢动脉栓塞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虽经积极抢救最终死亡。

【按】本案患者年高,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多病于一身,全身动脉血管硬化明显,加之长期卧床,血流缓慢,极易造成下肢血管堵塞而急性起病,虽经第一次综合治疗好转,但因再发下肢动脉栓塞致合并感染,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案三:章某,女,65岁。2014年4月11日入院。

主诉:头晕乏力1个月余,加重5天。

现病史:2014年3月无明显原因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精神软,时伴恶心呕吐,无明显视物旋转,至本市三级医院急诊,查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区中心腔隙灶,老年脑;心电图:左室肥大伴劳损。予天麻素、丹参多酚酸盐静滴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症状缓解。5天前患者自觉头晕加重,视物旋转,呕吐2次,胃纳少,乏力,右侧肋骨时有疼痛,睡眠差,大小便正常。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180/100毫米汞柱,服用缬沙坦、乐卡地平、珍菊降压片、比索洛尔控制血压,血压控制欠佳。糖尿病病史5年,目前服用伏格列波糖、瑞格列奈、吡格列酮降血糖,平素血糖控制理想。有痛风病史,未服用药物,饮食控制为主。辅助检查:尿酸:495微摩尔/升↑,胆固醇:6.23毫摩尔/升↑,三酰甘油:2.48毫摩尔/升↑,空腹血糖:5.67毫摩尔/升,餐后血糖:9.9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6.2%↑。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改变,左室高电压;腹部超声:胆囊息肉,双肾多发结晶,肝脏、胰腺、脾脏未见异常;双下肢血管超声:两侧下肢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毛糙伴斑块形成,双下肢深静脉未见明显栓塞;经颅多普勒: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下降。西医诊断:脑梗死,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高尿酸血症。西医治疗:长春西汀改善脑代谢,硫辛酸抗氧化,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降血压,伏格列波糖、瑞格列奈、吡格列酮降血糖,比索洛尔控制心率,立普妥降血脂稳定斑块,敏使朗抗眩晕,腺苷钴胺营养神经。

辨证:眩晕,痰瘀互结。

治法:化痰定眩,活血化瘀。

处方:陈皮12克,制半夏6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枳壳12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药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三七粉2克,瓜蒌15克,决明子12克,山楂15克,葛根15克,地龙12克,竹茹12克,黄芩6克,天麻9克,钩藤12克,怀牛膝12克,玉米须15克。7剂,每日1剂。

4月12日患者突发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立即嘱患者静卧,并予甲氧氯普胺肌注以止呕,泮托拉唑针剂保护胃黏膜。加服阿米三嗪,中药继服,并增清脑复神液清心安神,化痰醒脑。

4月18日复诊患者诉眩晕好转,纳可,大小便正常,夜寐尚安。继服中药7剂巩固。

经上述药物调整患者头晕未发作,血压控制理想,血糖稳定,于2014年4月25日出院。

【按】本案头晕是因脑血管硬化而致腔隙性脑梗死,结合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病多年,高脂血症、动脉血管硬化的基本条件具备,治疗上中西药物各自发挥其优势,使血糖、血脂、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血管硬化的进展。

(任建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