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疗的剂量,不该考虑能多高,而是能多低

化疗的剂量,不该考虑能多高,而是能多低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因为肿瘤干细胞的存在,导致了治疗失败。那些与干细胞表型相似的癌细胞能够耐受化疗和放疗,成为复发和转移的“种子”。他们研究发现,化疗中使用的DNA损伤剂会加剧肿瘤细胞已存在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加大退化成肿瘤干细胞的可能性。这提示DNA损伤所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是完全可导致普通肿瘤细胞变成干细胞样癌细胞的。诱导一般癌细胞退变为原始的肿瘤干细胞,显然是复发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中山大学原肿瘤防治中心主任曾益新院士,现已升任北京医院院长,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曾在国际上提出肿瘤干细胞新的“起源”说,他们认为,化疗后,普通癌细胞演变成肿瘤干细胞是癌症难治的根源。

放疗和化疗对普通的癌细胞是比较敏感的,容易被消灭,但肿瘤干细胞就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割不干净,具有很强耐受力,不易被摧毁。如同“种子”一样,会继续产生新的癌细胞。正是因为肿瘤干细胞的存在,导致了治疗失败。

注 1这是我应《医学与哲学》之邀,专为其2016年第一期第一篇文章撰写的重点论文的核心思想。意思是对癌症的治疗,人们应改变思路与目的,从过去追求“最优解”,转向争取“满意解”。简单地说,追求最优结果常是不现实而代价惨重的,不妨放低点要求,奉行“够好了,就可以了”。这样,长期效果会更好。

2004年,曾益新首次提出癌细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基因组不稳定,它可演变成为各种各样的基因型,这也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异质性的根源。那些与干细胞表型相似的癌细胞能够耐受化疗和放疗,成为复发和转移的“种子”。

他们研究发现,化疗中使用的DNA损伤剂会加剧肿瘤细胞已存在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加大退化成肿瘤干细胞的可能性。尽管DNA损伤剂有可能消灭癌细胞,但也可能加剧基因组不稳定性,诱导普通肿瘤细胞蜕变成干细胞样更凶险的癌细胞。进一步研究中他们发现:鼻咽癌中确实存在有生长能力特别强、能抗拒化放疗的干细胞样的癌细胞。这提示DNA损伤所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是完全可导致普通肿瘤细胞变成干细胞样癌细胞的。

如果这一学说最终得到证实,那么治癌策略需根本性调整——如抗癌中要注意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尽可能地预防普通癌细胞向干细胞样癌细胞退变,需重新评估化疗对癌症治疗的长期作用,谨慎对待DNA损伤剂的使用。换一种表达方法: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慎用DNA损伤剂等,都体现出呵护抗癌力的宗旨。

临床上,人们早就注意到诸如乳腺癌、肠癌与卵巢癌等,第一阶段治疗时化疗次数越多,长期效果常适得其反,不仅5~8年后“二次癌”概率大增;而且一两年内不断复发转移。短期内似乎化疗效果尚可,但越到后来,效果越差。诱导一般癌细胞退变为原始的肿瘤干细胞,显然是复发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而肿瘤干细胞的“变异”及“繁殖”能力超强。故后续的化放疗如同“拍皮球”一样,效果越来越差。可见,无论从临床,还是从研究新成果来看,一味地以化放疗等“斩尽杀绝”的癌症抗击模式,显然顾此失彼,难有持久效果。

有人可能会问:“我用的是最先进的疗法和药物,也会有错吗?”

本人不是化疗专家,只是临床经历及观察多了,正反两方面看多了,既站在局内(肿瘤治疗界)、又站在局外(非西医生,没有利益瓜葛)的立场,深切地认为,与欧美新观念相比较,我们的化疗水平或者说观念,也许要差上1/4世纪。我们总体上似乎还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水平。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话带有学科偏见。那么,我们看看《众病之王:癌症传》作者悉达多的总结性原话:“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化疗的剂量要多高,而是要多低。有试验正在研究是否把原有治疗规程按比例减小,用毒性较低的温和剂量施药,可以达到同等的治愈率。”换句话说,适度、小剂量,见好就收,而不是像中国反其道而行之:剂量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频,组合化疗药也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