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1(大脑中动脉早期脑梗死的CT和MRI特点) 在溶栓开始前,最佳的适应时间窗就是脑CT显示没有与体征相符合的新鲜梗死灶,但在左侧出现轻度的脑沟变浅或侧裂消失等早期肿胀迹象(图9-1);如果CT看到梗死灶非常明显(图9-2,图9-3),说明脑缺血的时间至少已超过5~7h,此时不宜行强力溶栓治疗。早期行MRI检查,在T1和T2加权像出现较轻的长T1和长T2信号(图9-4~9-5),但是弥散加权像显示左颞叶出现大片状梗死灶(图9-6)。所以提示MRI的检查是区分TIA发作和脑梗死的最简便和可靠的方式。
图9-1 脑CT轴位像显示右侧裂消失
图9-2 脑CT显示右额顶大片状低密度水肿
2.病例2(分水岭脑梗死的MRI特点) 当大脑半球的缺血减少到正常的50%~70%时,会因为血流压力下降,造成末端小动脉缺血,而最敏感的部位当属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交界区,也就是颞顶连接处或底节区的中线部位;在一侧颈内动脉狭窄较重时,MRI影像上会出现位于分界区纵行分布的梗死灶(图9-7~9-8),亦称为分水岭梗死。
图9-3 脑CT显示左基底节区低密度水肿
图9-4 MRI的T1加权像
图9-5 MRI的T2加权像
图9-6 MRI的弥散加权像
图9-7 MRI示双额顶纵行分布小梗死灶
图9-8 MRI示左基底节区纵行分布小梗死灶
3.病例3(大脑中动脉梗死) 患者男性,65岁,突发性言语不清伴右半身活动障碍3h。脑CT检查除外颅内出血后,即行全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自起始部完全闭塞(图9-9)。随后自造影管内送入微导管,在导引导丝的辅助下,将微导管穿过大脑中动脉的水平段,行溶栓治疗,共应用尿激酶75万U。1h后复查颈动脉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远端再通,血管充盈明显改善(图9-10)。
图9-9 左颈动脉系造影正位像
图9-10 溶栓后左颈动脉系造影正位像
4.病例4(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患者女性,65岁,突发性意识障碍8h。急诊脑CT除外颅内出血后,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在椎基底动脉交界区,对比剂充盈差(图9-11),基底动脉远端血管显影缓慢,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不全梗死。随后应用罂粟碱30mg和70万U的尿激酶自左椎动脉内缓慢注入。消失后复查椎动脉造影,见椎基底动脉交界区的充盈和形态明显好转(图9-12)。
图9-11 左椎基底动脉系造影侧位像
图9-12 溶栓后左椎基底动脉系造影侧位像
5.病例5(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患者男性,63岁,渐进性视物不清并意识下降12h。即行全脑血管造影提示,双侧大脑后动脉显影不清,其供血区对比剂染色浅淡(图9-13),考虑为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经椎动脉内给与尿激酶50万U行局部溶栓处理,1h后复查椎动脉造影,见双侧大脑后动脉较治疗前显影良好,血管再通(图9-14)。治疗后12d复查MRA,显示双侧大脑后动脉形态基本正常(图9-15)。
6.病例6(大脑中动脉不全梗死) 患者男性,52岁,右上肢无力伴言语困难12h,加重5h。曾在门诊行内科常规溶栓和扩容治疗无效。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近乎中断,其远端血管显影差(图9-16),即刻经颈内动脉内给于尿激酶70万U进行局部溶栓处理。2h后复查颈动脉造影,见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充盈较前改善明显,虽然局部仍有小的狭窄,但其远端血管显影程度显著增加(图9-17)。
图9-13 左椎基底动脉系造影侧位像
图9-14 溶栓后左椎基底动脉系造影侧位像
图9-15 复查MRA见双大脑后动脉成像良好
图9-16 左颈动脉系造影正位像
图9-17 溶栓后左颈动脉系造影正位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