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儿童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生在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以往认为,这些病毒只引起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普通感冒。SARS死亡患者尸检,肺组织的病理学评价显示,不同发展水平和严重程度的弥漫性肺泡损害,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表现一致。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应答,可以防止致命性的后果,其作用类似激素用于治疗非病毒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调查小组经调查发现SARS存在隐性感染者。

发生在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佛山发现第1个“非典型肺炎”病例。2003年2月26日香港报道第1个SARS病例。同日,美国商人Jonny Chen从香港飞往越南河内,因“非典型肺炎”类似症状住院,他传染了20位医务工作者,其中包括第1位发现SARS暴发的WHO医师Carl Urbani。2月28日,Urbani医师将该病命名为SARS。3月12日,WHO第1次向全球发出警告,描述在越南和香港发生的SARS。3月15日,WHO第2次向全球发出警告,正式提出SARS的概念及SARS疑似病例和可能病例的定义。3月24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对媒体宣布,一种从未见过的冠状病毒科成员最有可能是SARS的致病病因。4月16日,WHO正式宣布一种在人类中从未见过的新型冠状病毒是SARS的致病原因,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 V)。

【病原学】

冠状病毒是RNA病毒,包膜长有特征性的刺状突起形成王冠样形态,使其在电子显微镜下很容易辨认。既往引起人类感染的冠状病毒主要有人冠状病毒229E和OC43。冠状病毒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受冠状病毒感染者约50%出现症状,再感染常见。以往认为,这些病毒只引起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普通感冒。普通感冒患者中的10%~30%由冠状病毒引起。SARSCo V是一种新型变异的冠状病毒。

SARS病毒在室温情况下,在塑料表面可以存活至少48h,在低温环境中可以存活更长时间,在0℃时可以无限期存活,该病毒在人类粪便和尿液中可以存活至少48h,但是在人类腹泻粪便中可存活4d。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SARS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SARS的潜伏期4~17d。将SARS病毒传染给10人以上的患者被称为超级传播者,一般为老年人、长期患病或是患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SARS患者潜伏期可能不具有传染性。儿童SARS患者的传染性弱。

2.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飞沫近距离直接传播。被患者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和物品等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SARS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是本病的危险人群。

【病理及发病机制】

SARS的病理改变主要有肺部病变、免疫器官损伤(脾、淋巴结内淋巴组织片状坏死)及全身小血管炎(多器官和组织内小静脉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小血管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及血栓形成)。另有尸检可见全身中毒反应(肝、心、肾、肾上腺均有灶性细胞变性及坏死),淋巴结和脾有出血及明显萎缩,有吞噬血细胞现象。骨髓粒细胞系统增生减退,这与临床患者白细胞减少相吻合。SARS死亡患者尸检,肺组织的病理学评价显示,不同发展水平和严重程度的弥漫性肺泡损害,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表现一致。

有学者将成人SARS肺病理归纳为如下3类基本变化。

1.变质性炎症改变 弥漫性肺泡损伤,肺泡腔内可见脱落的肺泡细胞,呈变性和坏死变化。

2.渗出性炎症改变 表现为弥漫性肺淤血/肺水肿,部分病例还可见红细胞漏出;肺透明膜形成,并可非常明显;渗出物中通常为淋巴细胞,如出现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渗出,则提示继发细菌感染。

3.增生性炎症改变 脱落的肺泡细胞增生,形成多核或合体肺泡细胞,部分细胞内可见包涵体样物质形成;肺泡纤维化形成机化性肺炎。血管周围机化性病变;可见胸膜下区域早期蜂窝样纤维化。

目前,对于SARS的发病机制尚缺乏了解。病毒进入机体后进行复制,可引起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导致患者的免疫缺陷,引起继发感染。SARS的病程分为3期:第1期为病毒复制期,第2期为免疫偏离期或异常免疫病理改变期,第3期为免疫缺陷期,患者可发生严重的继发感染。

SARS患者肺组织中的吞噬血细胞现象与1997年致命性H5N1甲型流感病毒性肺炎相似。体外实验表明,与普通流感病毒相比,H5N1甲型流感病毒是致炎细胞因子的超级诱导者。SARS-Co V所致肺炎和H5N1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在临床和病理学方面的相似性提示,肺泡内被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的致炎细胞因子,在SARS发病机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细胞因子失调。这一理论提示如何处理SARS。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应答,可以防止致命性的后果,其作用类似激素用于治疗非病毒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表现】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将SARS病毒感染分为3种类型:隐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

1.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是指人体感染SARS病毒后,没有发病,但机体产生了抗体。调查小组经调查发现SARS存在隐性感染者。目前的经验认为,隐性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2.上呼吸道感染 冠状病毒历来就是感冒的重要病原体, 30%的轻度上呼吸道疾病是由人类冠状病毒引起的,但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尚未定论。此次暴发患者中有发热(多数为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等流感样症状者不在少数,但无鼻塞、流涕等典型普通感冒的症状,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偏低,X线胸片中无异常。

3.SARS冠状病毒性肺炎 可为轻型和重型。轻型一般病情较轻,患者有低热、轻度干咳,无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肺部仅有局限性斑片状影,一般3~7d可吸收,无肺纤维化等后遗症。重型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可伴有发冷、寒战、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和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快、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一般无CO2潴留。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临床研究描述SASR发病的3个临床阶段,每个阶段约为期一周。第1阶段为病毒复制期,病毒在体内大量繁殖,临床特点是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一般几日后便好转;第2阶段为免疫系统异常活跃期,疾病传染性最强,患者往往再次发热、腹泻和缺氧;该研究中,20%患者发展到第3阶段,为肺部破坏期,特点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机械通气支持。但儿童SARS的临床表现较成人SARS轻。

报道的18例临床表现:除1例5个月龄伴营养不良患儿体温不高外,其他患儿均有发热,腋温最低37.6℃,最高40.2℃,> 38.5℃14例。热型多样,有稽留热、弛张热和不规则发热。其他症状及体征:所有患儿均无关节酸痛、皮疹。肺部听诊50%有啰音,肺部啰音与X线胸片病变部位一致。轻度低氧血症2例,1例出现心动过缓、2例心影增大,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肾衰竭、中毒性脑病和休克者。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68~7.3) ×109/L,>5×109/L者8例;以淋巴细胞分类为主者仅3例。部分患儿做了CD3,CD4,CD8,除1例仅为292(34%)、157(19%)、187(15%),明显降低外,其他患儿下降不明显。生化指标:ALT升高者1例,LDH升高者10例,HBDH升高者3例,CRP升高者5例。心电图:示伴窦性心动过缓者1例,Q-T间期延长者1例。

【影像学检查】

SARS的早期影像学表现为肺内片状阴影,分为单发、多发小片状阴影和大片阴影,主要表现为肺外带尤其是胸膜下阴影,密度从磨玻璃到实变影。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X线摄影(DR)可提高病灶的发现率。CT检查有利于准确判断肺部损害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损害的部位是在肺实质、间质或胸膜等,能够提供比X线胸片更多的病变信息。高分辨CT(HRCT)对于显示早期病变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可用于有密切接触史或临床症状强烈提示SARS,但X线胸片表现正常者。有学者报道儿童SARS胸部X线片的特征为:①均有肺实变阴影,多为不对称性局灶性浸润,可为单侧或双侧;②肺部病灶变化快,随病程进展而加重,部分患儿由单侧发展为双侧;③肺部阴影消退较慢,明显吸收好转平均需要2周,最长者需1个月;肺部阴影均吸收完全,无慢性纤维化出现。

有学者报道18例患者中,13例见肺内实质浸润阴影;单侧单发病变多见(10例),内带多见。3例为类圆形病变,边界较清楚。9例入院后肺部病变加重,表现为原病变增大,密度增高或出现新病变。进展多在3d以内。X线胸片肺部阴影开始吸收好转的时间为病程第5~15天。除1例至病程第28天肺内仍有小片影外, 12例病变完全好转,最短病程为12d,最长为25d,平均为19d。2例患儿有心影扩大,无一例出现肺慢性纤维化病变而影响肺功能。未见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有些患者无胸部X线异常表现,但高分辨CT可显示明显的病变。

【实验室检查】

目前用于临床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可以检测各种标本中(呼吸道分泌物、粪便、血液或其他体液)SARS-Co V的基因片段。有报道应用SARS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256份漱口液样本进行双盲法试验,在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中,检出率达到73.2%,在对30份健康人群的漱口液样本的检测中,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有学者比较了RT-PCR方法检测20例传染非典型肺炎患者不同标本中SARS病毒的检出阳性率,发病10d时,粪便、鼻咽部分泌物、尿液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00%、95%、50%,发病21d时分别为66.7%、44.7%、21.1%。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上呼吸道分泌物(包括鼻咽部分泌物)是检测SARS病毒的最实用标本,同时强调,多部位标本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率。PCR结果阳性,意味着检测标本中存在SARS-Co V的核酸物质(RNA),不能说明目前病毒是否存活及病毒的数量有多大。PCR结果阴性并不能够除外SARS。它可能包括以下几种原因:①假阴性,目前的实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敏感性;②标本采集不当,病毒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存活时间不等,若采集标本的时间不合适,有可能为阴性结果。

2.抗体检测方法 用来检测SARS-Co V感染人体后诱导产生的抗体。在整个感染过程中,Ig M和IgG抗体先后出现,抗体滴度有动态变化。最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荧光法(IFA)。IgG抗体检测阳性,提示曾经有SARS-Co V的感染。SARS-Co V Ig M阳性、IgG急性期和恢复期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提示为新近感染。若在发病后21d抗体检测结果仍为阴性,说明没有SARS-Co V的感染。若获取标本时间不足21d,应于21d后再进行检测。

3.病毒培养 通过将含有SARS-Co V的标本(包括呼吸道分泌物、血液或粪便)接种在细胞培养基上并使病毒生长,将病毒分离后再进一步的鉴别。阳性培养结果提示标本中存在活的SARS-Co V,但阴性培养结果不能除外SARS。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华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制订的儿童SARS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

(1)流行病学史:①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来自发病区域;属于群体发病者之一;明确的传染他人的证据。②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病地区(密切接触者指2周内与非典型肺炎患者共同生活、学习和玩耍,或接触过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

(2)症状与体征: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38.5℃,偶有畏寒;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可有胸闷气促,肺部听诊可闻干、湿啰音。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窘迫。年长儿可诉头痛、关节和肌肉酸痛、乏力等,可有腹泻。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RP<8μg/ml。

(4)胸部X线检查:肺内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可为单侧或双侧改变。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可在1~2d呈大片状阴影。阴影吸收消散较慢。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6)有条件的单位,可做SARS病毒抗体和(或)RT2PCR检测,以助诊断。

SARS确定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3+4;或1(2)+ 2+3+4+5(注:加上第6条有助于最终确立诊断)。

疑似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3;或1(2)+2+4;或2+ 3+4。

2.鉴别诊断 临床上要特别注意与其他病原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相鉴别。排除其他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及军团菌肺炎。其临床表现与SARS很相似。

SARS的传播途径是直接密切接触,因此密切接触史对于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治疗】

1.一般治疗 环境通风,休息,多饮水,加强营养。

2.对症支持治疗 体温高于38.5℃者,可行物理降温或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低于38.5℃者给半量),禁用阿司匹林;止咳化痰;其他:营养心肌药物,如能量合剂和维生素C、护肝药物等;及时早期给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

3.抗病毒 可用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或口服7~10d。

4.抗生素 如继发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

5.免疫调节剂 丙种球蛋白400mg/(kg·d),静脉滴注3~ 5d。重症患儿可考虑使用血浆,10~20ml/(kg·d),连续用3~ 4d。

6.激素 重症者,尤其有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表现(高热、咳重、气促、X线胸片改变明显且进展快,或伴其他脏器损害),在加强支持疗法的前提下,可选用。如甲泼尼龙2mg/(kg·d),2~3d或可选用地塞米松每次0.1~0.2mg/kg,但应严格掌握。

7.呼吸衰竭及其他并发症 应注意呼吸机使用的指征和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