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霍乱十一条

霍乱十一条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霍乱,挥霍撩乱,成于顷刻,变动不安,而其发热恶寒,亦与阳明相类也。霍乱病,本由感受外邪而来,因病人中气不足,邪气乘虚入里,损伤脾胃而出现吐利,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的症状。霍乱发病时,既呕吐又下利,里气已被损伤,如今邪气转入里而又作下利,里气更加受伤,故曰不可治。霍乱,该吐下而言。头痛发热,身疼痛,则霍乱之表证也,而有热多寒多之分。冠名霍乱,即包括呕吐和下利的症状。此阳虚霍乱之候。

伤寒论原文】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伤寒贯珠集】

此设为问答,以明霍乱之病。谓邪在上者,多吐;邪在下者,多利;邪在中焦,上逆为呕吐,复下注而利者,则为霍乱。霍乱,挥霍撩乱,成于顷刻,变动不安,而其发热恶寒,亦与阳明相类也。

【白话解】

本条以问答的形式来阐明霍乱病。病邪在上焦,则多见呕吐;病邪在下焦,则多见下利;邪在中焦,气机上逆则发为呕吐,气机下注则发下利,成为霍乱。霍乱,即挥霍撩乱的意思,本病形成于顷刻之间,且变动不安,而其发热恶寒的症状,亦与阳明病的症状相类。

【伤寒论原文】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贯珠集】

此即上条之意而详言之。盖霍乱之病,本自外来,以其人中气不足,邪得乘虚入里,伤于脾胃而作吐利,所以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之证。或邪气直侵脾胃,先自吐下,迨利止里和,则邪气复还之表,而为发热。今人吐利之后,往往发热烦渴者是也。

【白话解】

本条是对上条之意的详细论述。霍乱病,本由感受外邪而来,因病人中气不足,邪气乘虚入里,损伤脾胃而出现吐利,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的症状。或邪气直接侵犯脾胃,病人先自发吐下之症,待下利停止里气调和之后,则邪气又还出于表,而见发热。今人在吐利之后,往往有发热烦渴即是指这种情况。

【伤寒论原文】

伤寒,脉微而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伤寒贯珠集】

脉微为少气,涩为无血,伤寒脉不应微涩,而反微涩者,以其为霍乱吐下之后也。本是霍乱,今是伤寒者,吐下止而复更发热,如上条所云也,热则邪还于表,当从阳而解矣,乃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者,邪气不从阳而解,而复入阴为利也。夫霍乱之时,既呕且利,里气已伤,今邪转入里而复作利,则里气再伤,故不可治。若欲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胃气复而成实,邪气衰而欲退也,故可期之十三日愈。所以然者,十二日经气再周,大邪自解,更过一日,病必愈耳。

【白话解】

脉微表明气虚,脉涩表明阴血不足,伤寒证不应见脉微涩,却反有微涩的脉象,是因为霍乱吐下之后所致。本来患病霍乱,现在变为伤寒,因吐下停止后又见发热,如之前条文所说的那样,发热说明邪气还出于表,常能从表而解;过了四五日,邪气传入阴经必见下利,是因邪气未从表解,而又传入阴经发为下利。霍乱发病时,既呕吐又下利,里气已被损伤,如今邪气转入里而又作下利,里气更加受伤,故曰不可治。如有欲大便反而只见矢气,仍然不下利者,是因胃气恢复太过而成实,邪气衰弱而将被去除,故说可以期待病证十三日而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十二日后经气运行两周,大部分病邪已自解,再过一日,可能病愈。

【伤寒论原文】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伤寒贯珠集】

下利后,便硬者,病从太阴而转属阳明也。阳明病,能食者为胃和,不能食者为胃未和,是以下利后,便硬而能食者,愈。或始先不能食,继复转而能食者,过于前一日亦愈。其不愈者,则病不属阳明,虽能食,不得为胃和,故病不愈也。

【白话解】

下利后,大便硬,是病从太阴转属阳明所致。阳明病,能食说明胃气和,不能食表明胃气未和。因此,下利后,大便硬而能食,为病愈。或起初不能食,继而又出现能食的症状,再过一日也会病愈。若病不愈,则是因为病不属阳明,虽然能食,不能认为其胃气已和,故说病不愈。

【伤寒论原文】

恶寒,脉微而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恶寒脉紧者,寒邪在外也。恶寒脉微者,阳虚而阴胜也。则其利为阴寒而非阳热,其止亦非邪尽而为亡血矣。故当与四逆以温里,加人参以补虚益血也。按:此条本非霍乱证,仲景以为霍乱之后,多有里虚不足而当温养者,故特隶于此欤。

【白话解】

恶寒脉紧,表明寒邪在外。恶寒脉微,表明阳气虚衰而阴寒内胜。则此下利因阴寒内盛而非阳热所致,利止也非因邪尽而是由于阴血耗伤太过所致。故当用四逆汤温里,加人参以补气生血。按:此条原本不属霍乱证,仲景将其置于霍乱之后,因本证多有里虚不足而应当温养,所以特意将其隶列在此。

【伤寒论原文】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服。

【伤寒论原文】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贯珠集】

霍乱,该吐下而言。头痛发热,身疼痛,则霍乱之表证也,而有热多寒多之分。以中焦为阴阳之交,故或从阳而多热,或从阴而多寒也。热多则渴欲饮水,故与五苓散,去水而泄热;寒多则不能胜水而不欲饮,故与理中丸,燠土以胜水。

【白话解】

冠名霍乱,即包括呕吐和下利的症状。见头痛发热、身疼痛的症状,则属霍乱表证,且有热多、寒多的之分。因中焦为阴阳的交汇之处,故邪气可从阳化热而致热邪偏盛,也可从阴化寒而使寒邪偏盛。热多则见渴欲饮水之症,用五苓散以去水而泄热;寒多则因不能化水而不欲饮,故用理中丸以培土制水。

【伤寒论原文】

理中丸方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碎研温服之。日三,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伤寒贯珠集】

脐上筑者,脐上筑筑然跳动,肾气上而之脾也。脾方受气,术之甘能壅脾气,故去之,桂之辛能下肾气,故加之。

【白话解】

脐上筑,即指病人有脐上部位跳动不安如物锤捣的感觉,是由于肾之水气上冲于脾所致。脾受水气,甘味的白术能使脾气壅滞,故去除,辛味的桂枝能降肾中上逆的水气,故加入。

【伤寒论原文】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伤寒贯珠集】

吐多者,气方上壅,甘能壅气,故去术。辛能散气,故加生姜。

【白话解】

若呕吐的症状较明显,表明气机壅滞于上,甘味的白术能壅滞气机,故去除。辛味能宣散气机,故加入生姜。

【伤寒论原文】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伤寒贯珠集】

下多者,脾气不守,故须术以固之。悸者,肾水上逆,故加茯苓以导之。

【白话解】

若下利的症状较明显,表明脾气不固,故须用白术以坚固脾气。心悸,是由于肾中的水气上逆,故加茯苓以通导渗泄。

【伤寒论原文】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伤寒贯珠集】

渴欲得水者,津液不足,白术之甘,足以生之。

【白话解】

出现口渴欲饮水的症状,是由于津液不足,甘味的白术足能生津。

【伤寒论原文】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伤寒贯珠集】

腹中痛者,里虚不足。人参之甘,足以补之。

【白话解】

出现腹中疼痛的症状,是由于里虚正气不足。甘味的人参足以补虚。

【伤寒论原文】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伤寒贯珠集】

寒者,腹中气寒也,干姜之辛,足以温之。

【白话解】

寒,是指腹中有寒气,辛味的干姜足以温中散寒。

【伤寒论原文】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伤寒贯珠集】

腹满者,气滞不行也。气得甘则壅,得辛则行,故去术加附子。

【白话解】

腹满,是由于气滞不行所致。气机得甘味药则易壅滞,得辛味药则能通行,故去掉白术加入附子。

【伤寒论原文】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伤寒贯珠集】

吐利止,里已和也;身痛不休者,表未解也。故须桂枝汤和解其外,所谓表病里和,汗之则愈也。曰消息,曰小和之者,以吐利之余,里气已伤,故必消息其可汗而后汗之,亦不可大汗,而可小和之也。

【白话解】

吐利停止,表明里气已和;身痛不止,则因表邪不解。故须用桂枝解表散邪,即所谓“表病里和,汗之则愈。”曰“消息”,曰“小和之”,是由于吐利之后,里气已被损伤,所以要斟酌其是否可用汗法后才能发汗,但也不可发汗太过,只是轻微地出汗令营卫调和即可。

【伤寒论原文】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此阳虚霍乱之候。发热恶寒者,身虽热而恶寒,身热为阳格之假象,恶寒为虚冷之真谛也。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阳气衰少,不柔于筋,不温于四末也。故宜四逆汤,助阳气而驱阴气。

【白话解】

本条论述阳虚霍乱之证。发热恶寒,是指身虽热却恶寒,身热是阴盛格阳的假热之象,恶寒为阳虚真寒之本质表现。见四肢拘急,手足厥逆,是因阳气衰少,不能温煦筋脉,不能温养四肢所致。故应用四逆汤来扶助阳气而驱逐阴邪。

【伤寒论原文】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此亦虚冷霍乱之候。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虚冷之著于外者也;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虚冷之著于里者也,而其为霍乱则一。故吐利汗出,内寒外热,与上条同,而其用四逆驱内胜之阴,复外散之阳,亦无不同也。

【白话解】

本条也是论述虚寒霍乱之证。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是虚寒程度严重表现于外的症状;下利清谷,脉微欲绝,是虚寒程度严重表现于里的症状,而其病为霍乱所致则相同。故吐利汗出后,内寒外热之病机与上条相同,而使用四逆汤来驱逐内盛的阴寒邪气,回复外散阳气的机制也与上条一致。

【伤寒论原文】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吐下已止,阳气当复,阴邪当解。乃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而又脉微欲绝,则阴无退散之期,阳有散亡之象,于法为较危矣。故于四逆加干姜一倍,以救欲绝之阳。而又虑温热之过,反为阴气所拒而不入,故加猪胆汁之苦寒,以为向导之用。《内经》盛者从之之意也。

【白话解】

吐下已停止,阳气当得复,阴寒邪气本当解除。今见汗出而手足厥逆,四肢拘急,又有脉微欲绝的症状,表明阴寒邪气无退散之机,而阳气却有散亡之征,病情较为危急。故用四逆汤加干姜一倍以急救将要离绝的阳气。而又考虑用药过于温热,反而会被阴寒之邪格拒而不能入内,故用苦寒的猪胆汁,引阳药入阴分,发挥向导的作用。此即《黄帝内经》所说的“盛者从之”之意。

【伤寒论原文】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伤寒论原文】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伤寒贯珠集】

吐利之后,发汗已而脉平者,为邪已解也。邪解则不当烦而小烦者,此非邪气所致,以吐下后,胃气新虚,不能消谷,谷盛气衰,故令小烦。是当和养胃气,而不可更攻邪气者也。

【白话解】

吐利之后,又用汗法,而后脉象平和,为邪气已经解除。邪气得解则不应心烦,却出现轻微心烦的情况,非因邪气所致,而是因吐下以后,胃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水谷多而胃气虚弱,故出现轻度心烦。此时应当调养胃气,而不能再次攻伐邪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