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枝汤脉证七条

桂枝汤脉证七条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因此,服用桂枝汤助正以逐邪,亦是去除外邪以恢复正气之意。服用桂枝汤后不久,喝稀粥一升余,以助胃气,亦藉此辅助药力。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则表疏自汗。伤寒病邪在表应发汗,病邪在里应攻下,这是治疗大法。如欲解除表邪,则桂枝汤法不可变换。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太阳中风者,阳受风气而未及乎阴也,故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不待闭郁而热自发;阴弱者,不必攻发而汗自出。所以然者,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以阳从阳,其气必浮,故热自发;阳得风而自强,阴无邪而反弱,以弱从强,其气必馁,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者,肌腠疏缓,卫气不谐,虽无寒而若不能御,虽无风而常觉洒淅也。翕,越也,动也,盛也,言其热时动而盛,不似伤寒之一热至极也。鼻鸣干呕,不特风气上壅,亦邪气暴加,里气上争之象。是宜桂枝汤助正以逐邪,抑攘外以安内也。

【白话解】

太阳中风系卫阳感受风邪未伤及营阴的病证,故脉象见浮取有力,沉取无力。阳浮是因为卫阳尚未闭郁而热自发出;阴弱是因为尚未发表治疗而汗自外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风邪伤及卫阳,卫阳浮盛于外,故发热;卫阳得风邪而亢奋,营阴无邪扰却相对虚弱,营弱卫强,其气必虚,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是肌腠疏松和缓,卫气不能谐和,虽然没有寒邪外袭但还会觉得恶寒,虽然没有风邪也常会感觉恶风。翕,是浮越、变动、充盛之意,太阳中风的发热热势逐渐充盛,不像太阳伤寒的发热,热势迅速升高。鼻鸣干呕,不仅因风邪上壅,亦因邪气突然加重,出现里气与邪气相争之象。因此,服用桂枝汤助正以逐邪,亦是去除外邪以恢复正气之意。

【伤寒论原文】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伤寒贯珠集】

按:风之为气,能动阳气而泄津液,所以发热,汗自出,与伤寒之发热无汗不同。此方用桂枝发散邪气,即以芍药摄养津气,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大枣,甘辛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气,去邪气之用也。盖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黄之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其表病而里无热,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异于麻黄、大青龙也。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余,所以助胃气,即所以助药力。盖药力必藉胃气以行也。温覆令微汗,不使流漓如水者,所谓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也。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者,中病即止,不使过之以伤其正也。若不汗,后服小促,及服至二三剂者,期在必克,以汗出为和而止也,仲景示人以法中之法如此。

【白话解】

按:风气,能鼓动阳气而外泄津液,故发热、汗出,与伤寒的发热、无汗不同。本方用桂枝发散邪气,用芍药摄养津气,炙甘草合桂枝的辛散之性,足能去除外邪,合芍药的酸敛之性,足能内安正气,生姜、大枣,甘辛相合,补益营卫,亦有扶正祛邪之功用。因本证有汗出但邪气未散,故不用麻黄发汗解表,而用桂枝助阳以解表。因病在表而里无热,故不用石膏清解里热,而用芍药敛阴以治里,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大青龙汤的不同之处。服用桂枝汤后不久,喝稀粥一升余,以助胃气,亦藉此辅助药力。因药物要借助胃气的运行才起疗效。多盖衣被取微汗,不能使汗出如水,淋漓不断,即所谓汗出较少才能阴阳调和,汗出多者就是发汗太过。服一剂药后,如汗出病解,不可续服桂枝汤,中病即止,以免过汗而耗伤正气。如不出汗,则稍稍缩短服药间隔,以及可服至二三剂,目的是祛除病邪,汗出而阴阳自和才停止服药。仲景用此法中之法以启示后人。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则表疏自汗。是头痛发热者,伤寒所同;而汗出恶风者,中风所独也。中风必以风剂治之,云桂枝汤主之者,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

【白话解】

太阳经感受了邪气,无论是中风还是伤寒,皆有头痛、发热的表现,但伤于寒邪,则表实而无汗;伤于风邪,则肌表疏松而汗出。这里头痛、发热,与伤寒证相同;而汗出、恶风,是中风所独有的症状。中风证一定要应用解肌祛风的方剂治疗,言“桂枝汤主之”者,是指不能用其他药物治疗,并且本方不宜再加减药物。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贯珠集】

太阳外证,即头痛、发热、恶风寒之属,外证未解,宜从汗解。然必审其脉之强弱而施治,若脉浮弱,则是中风阳浮阴弱之候,治宜桂枝汤,助正以逐邪。

【白话解】

太阳表证,即头痛、发热、恶风寒等症,表证未解,应当发汗以驱除外邪。然而一定要先诊察其脉象的强弱,而予以相应的治疗,如脉象浮弱,则是中风证的卫阳浮盛营阴虚弱之征,应当用桂枝汤治疗以扶正祛邪。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伤寒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此大法也。是以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是病在表而攻其里也,故曰逆。本论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此之谓也。而欲解外,则桂枝成法,不可易矣。仲景于当汗之证,随示不可下之戒如此。

【白话解】

伤寒病邪在表应发汗,病邪在里应攻下,这是治疗大法。因表证未解,不可攻下,如果攻下,为病在表而攻其里,故曰“逆”。《伤寒论》原文:“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如欲解除表邪,则桂枝汤法不可变换。仲景于应当发汗的病证之中,示人不可下之禁忌。

【伤寒论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贯珠集】

此即前条阴弱者,汗自出之意而发明之。谓营未病而和,则汗液自通;卫中风而不谐,则阴气失护,宜其汗常自出也。夫营与卫,常相和谐者也,营行脉中,为卫之守,卫行脉外,为营之护,何有发热恶寒之证哉?惟卫得风而自强,营无邪而反弱,邪正不同,强弱异等,虽欲和谐,不可得矣。故曰营气和者外不谐,不谐则岂特卫病而已哉!故欲营之安,必和其卫;欲卫之和,必逐其风。是宜桂枝汤助阳取汗,汗出则邪去而卫和,卫和则营不受扰而愈。

【白话解】

此是对前条“阴弱者,汗自出”一句的解释。此谓营阴未受邪而自和,则汗液通畅;卫阳被风邪所伤而不调和,则营阴失于固护,故其汗液常外泄。营气与卫气应常相协调,营气运行在脉中,为卫阳之内守,卫气运行在脉外,以固护营阴,怎么能有发热、恶寒的症状呢?只有当卫受风邪侵袭则相对卫强,营不受邪反而相对较弱,卫受邪而营不受邪,卫强营弱,营卫之间不可能和谐。故曰营气和者外不谐,其不谐难道只是卫阳浮盛而致吗!故欲营气安和,必调和卫气;欲卫气调和,必祛除风邪。故宜用桂枝汤助阳发汗,汗出则风邪祛除而卫气调和,卫气平和则营不受扰而病愈。

【伤寒论原文】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人之一身,经络纲维于外,脏腑传化于中。而其为病,从外之内者有之,从内之外者有之,脏无他病,里无病也。时发热自汗,则有时不发热、无汗可知,而不愈者,是其病不在里而在表,不在营而在卫矣。先其时发汗则愈者,于不热无汗之时,而先用药取汗,则邪去卫和而愈。不然,汗液方泄而复发之,宁无如水淋漓之患耶。

【白话解】

人之一身,由经脉联络于外,脏腑传化物在内。而产生疾病的原因,有的由外传入里,有的由里出表。脏腑无病,就是里无病。有时发热自汗的情况,可知也有不发热、无汗的情况,而不愈者,是病证不在里而在表,不在营而在卫。在“发热汗出”之前发汗而病愈,是指在不出现发热、汗出的时候,先用药物发汗,则邪气去卫气调和而病愈。不然的话,汗液刚刚外泄而再施汗法,难道不会导致汗水淋漓不断的疾病吗?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贯珠集】

此即前条卫不谐,营自和之意,而申其说。救邪风者,救卫气之为风邪所扰也。然仲景营弱卫强之说,不过发明所以发热汗出之故,后人不察,遂有风并于卫,卫实而营虚,寒中于营,营实而卫虚之说。不知邪气之来,自皮毛而入肌肉,无论中风、伤寒,未有不及于卫者,其甚者,乃并伤于营耳,郭白云所谓涉卫中营者是也。是以寒之浅者,仅伤于卫;风而甚者,并及于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卫而虚者,寒犹不固。无汗必发其汗,麻黄汤所以去表实而发邪气;有汗不可更发汗,桂枝汤所以助表气而逐邪气。学者但当分病证之有汗无汗,以严麻黄、桂枝之辨,不必执营卫之孰虚孰实,以证伤寒中风之殊。且无汗为表实,何云卫虚?麻黄之去实,宁独遗卫,能不胶于俗说者,斯为豪杰之士。

【白话解】

本条是对卫不谐、营自和之意的进一步论述。救邪风者,是解除侵扰卫气的风邪。然而仲景的营弱卫强之说,只是说明发热汗出的原因,后人不能明察,于是就有卫阳被风邪所伤,则卫实而营虚,营阴被寒邪所伤,则营实而卫虚的说法。不知邪气侵袭人体,是从皮毛而侵入肌肉,无论中风还是伤寒,没有不伤及卫阳的,如邪气较重,还会并伤营阴,郭白云所说的“涉卫中营者”正是此意。因此感受寒邪较轻,则仅伤卫阳;感受风邪较重,则营卫并伤。卫气充实,风邪也难使腠理开泄;卫气虚弱,寒邪也会使腠理不固。无汗一定要发其汗,用麻黄汤祛除在表之实邪;有汗不能再发汗,用桂枝汤扶助在表之正气而祛邪。学习者只要将病证的有汗、无汗作为对麻黄、桂枝严格的分辨即可,不要执意将营卫的虚实作为伤寒、中风二证的区别。况且无汗为表实,怎么又言卫虚?麻黄能祛除表实之邪,难道只治营而不治卫?能够不拘泥于通俗之说者,才是医之上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