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痰浊致病论

痰浊致病论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痰生百病,百病兼痰。痰为诸病之源,怪病多由痰而生,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邪致病,错综复杂,范围广泛,病种繁多。痰多挟瘀,痰瘀相关。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肺心病以及精神病、肿瘤等,从中医角度而言,多是先有痰而后有瘀的。因此,痰饮致病能影响人体水液输布与排泄,加重水液代谢障碍,使水液进一步停留于体内,形成恶性循环。

古代医家对痰邪致病已有详细记载,皆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痰邪致病的广泛性和奇态性。通过概括总结,其又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是痰的致病性质和特点。

痰属阴性,遏伤阳气。痰为水液凝聚变化而成,是脏腑的阳气偏衰,阴寒内盛,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生,痰水性同质异,皆属阴邪,古人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痰为阴邪,非温不化”之说,足以说明痰乃阴冷之邪,遇阳得温则消。中医学认为,“阴盛则阳病”,所以,痰常可遏伤人体阳气,以致清阳不展,而见嗜睡、困顿、体倦乏力,病位恶寒,甚为冷痹,麻木冷痛为主,遇寒则剧,得温则舒之症。

中医学认为,“稠浊者为痰”,痰性稠浊黏滞,最易阻碍气机,其黏滞性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咯痰黏稠,或口黏口腻,呕恶或呕吐痰涎;或咽中有黏痰梗塞,吞吐不利;或大便黏裹痰垢;或见溃疡,糜烂渗流黏稠痰液,久不收口等。若从更深层次观,痰性黏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病情缠绵,不易速效;二是指症状,易累生赘物,滞碍形体,如凝结滞涩为肿块、结节,中医的“瘰疬”“瘿瘤”“痞块”“癥瘕”“痰核”“流痰”“乳癖”等,大都属其所致病证表现。痰为有形之邪,黏腻滞涩,留着不去,故易阻碍气机,阻肺则咳喘胸闷气短症,阻胸则痹症、痰热结胸症,痰湿中阻则脘痞呕恶症,痰气交阻、滞涩咽喉则梅核气症,凡此无不与痰阻气机相关。

痰性流动,变化无端。痰属黏稠滑腻之物,其性流动,且能随气升降,运动周身,无处不到,外而皮肉筋骨,内而脏腑经络,广泛伤害机体内外,故致病多端。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中曰:“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因此,痰病也就势必是多种多样,变化百端,其病位广泛,症候复杂多变,且易于激动,变化不测。临床上,悖怒伤肝,痰随风动,表现为头目晕眩,或中风痰厥,口眼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等。

痰生百病,百病兼痰。痰之为物,无处不到,且随人体禀赋及兼夹邪气之不同而见症多端。痰为诸病之源,怪病多由痰而生,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邪致病,错综复杂,范围广泛,病种繁多。痰生百病,既说明了痰邪致病广泛性,还说明了痰邪致病,易合它邪为患,临床上常见的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火痰、气痰、食痰、酒痰等,除了病邪本身致生痰病外,还有挟痰合而致病,缠绵反复。诸多疾病,在发病的不同阶段,除了疾病本身影响脏腑功能而生痰邪外,还可触动宿痰,兼杂致病,临床辨证中,常有“风寒挟痰感冒”“风湿挟痰”“气虚挟痰”“阴虚挟痰”“阳虚挟痰”“血虚挟痰”等。临床中也常遇到久治不愈,或收效甚微的病例,而在其原来治疗的基础上,佐以化痰药物,而获卓效,此即百病兼痰之故也。

痰多挟瘀,痰瘀相关。痰为有形实邪,具黏滞之性,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由痰生瘀,或挟瘀而病。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肺心病以及精神病、肿瘤等,从中医角度而言,多是先有痰而后有瘀的。

痰易蒙蔽心神,或挟风化热上扰作乱。痰为浊物,而心神性清净,故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失常,出现头晕目眩、健忘痴呆、精神不振等症;或与风、火相合上犯,扰乱神明,致出现神昏谵妄,或引发癫、狂、痫等病。

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性产物,但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又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致水液代谢失常。如痰湿困脾,脾气不升,可致水湿不运;痰饮阻肺,肺气宣降失职,可致水液不布;痰饮停滞下焦,影响肾气蒸化,致水液停蓄。因此,痰饮致病能影响人体水液输布与排泄,加重水液代谢障碍,使水液进一步停留于体内,形成恶性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