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痰”的含义及生成

“痰”的含义及生成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之痰,多指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而言。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中医学将这些病变统称为痰病,是一种为害甚广的致病因素。“痰”之生成多归结为先天和后天因素。总之,痰之所成是内外各种因素所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精血津液的运行及水液代谢障碍停聚而生。

中医学之痰,多指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而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生成的一种“非人体生理所需的代谢性分泌物”,应包括痰、饮、水、湿,此痰随气运行,遍涉周身,凝聚留伏于各脏腑组织器官中,变化万端而产生病变,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由于是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不易被人们的感官直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他实质性的痰,只能从症测知,故名无形之痰,亦称内痰。狭义痰之内涵仅指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咳咯或呕恶而出于肺胃之痰,以及外在的可以触见的疾病、痰核等。因其容易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听之有声、触之可及,故名有形之痰,亦称外痰。内痰、外痰虽有所不同,但在病理变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同出一源,皆是水湿停聚、津液不归正化的病理性产物。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中医学将这些病变统称为痰病,是一种为害甚广的致病因素。

“痰”之生成多归结为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禀赋偏盛偏衰、阴阳失调及禀赋之“痰湿质”体质是痰产生的重要原因。外感六淫邪气,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津不布,聚生痰浊;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盛阳虚,水液失于温运,凝滞成痰;湿邪重浊黏滞,侵犯人体,留而不去,聚久生痰,或湿郁化热,湿热相熬,煎炼成痰。湿邪困遏脾阳,脾失健运,遂成生痰之脏;暑乃火热所化,暑气耗伤津液,炼液为痰。暑邪易挟湿,暑热蒸化湿浊,化生痰邪;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以致清肃之令顿乖,津液燥干为痰;火热为阳盛所生,六淫之火热,皆能熬炼体内水饮与津液成痰。七情是人体精神活动的正常反应,但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即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即可使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而成为痰病、痰证的致病因素。如喜伤则心气缓散不收,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浊内生;怒伤则肝气郁滞,气机不畅,三焦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或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或郁久化热,热灼津液,均可生痰;忧伤过度则情志沉郁,伤及肺脏,进而子病及母,影响脾脏。肺脾功能失调则痰湿生矣;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津液失布,脾伤则水湿不运,而成痰湿之证;悲伤则气消,伤耗肺气,肺气虚损,宣降失常,水道不利,致生痰浊,或子病及母,脾病而成生痰之源;恐伤则肾气不固而下陷,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上泛而成痰;惊伤则气乱,心神不安,神不守舍,舍空则痰生。饮食不节,最易伤及脾胃,而聚湿生痰,若饮食过量,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化,食滞过久,郁而化热生痰,或过量伤及脾胃,水湿无以运化而生痰;饮食生冷不洁之物,或误服毒物,脾胃受伤,导致水饮内停,湿浊不化,聚而生痰;嗜食肥甘厚味,助湿生痰,或体质丰腴,嗜好烟酒,过食辛辣炙糐之品,亦可积热酿痰。其他,劳倦内伤、环境污染,药石乱投,亦会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成生痰之诱因。

总之,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对气血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均可导致痰饮生成。其主要病位在肺、脾、肾、肝、三焦等,尤与气化失常密不可分,一是正气亏虚,气化乏力,饮食水谷不能正常化生气血,而反生为痰;二是气机壅滞,精、血、津、液流布不畅,结聚成痰;三是气机逆乱,不循常道,精、血、津、液不归正化而成痰浊;四是人体六气气化失衡,或寒化、或热化、或湿化过度,致饮食水谷化生的痰湿涎液过量,对人体造成危害。在痰饮生成中,精、血、津、液本是水谷精微所化生对脏腑有用的物质,若其停滞壅塞,不为脏腑所用则可转化为痰。总之,痰之所成是内外各种因素所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精血津液的运行及水液代谢障碍停聚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