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l procollagen,PIC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l procollagen,PINP)是骨中最丰富的胶原,是骨形成标志物之一,占骨基质的90%以上。此外,在松弛的结缔组织中有Ⅱ型、Ⅲ型、Ⅴ型和Ⅵ型胶原,以Ⅰ型最多。
Ⅰ型前胶原的前体为成骨细胞分泌的,由1个α1链和2个α2链形成3股螺旋结构,螺旋的两端为N末端和C末端前肽,经末端肽酶水解失去N末端和C末端前肽,变为不溶性的成熟Ⅰ型胶原,后者被骨基质摄取形成胶原纤维交连,切掉游离的PINP和PICP向血中释放。PINP为分子量约3.5万的细长球形糖蛋白,PICP为分子量约10万的球状糖蛋白。血中完整分子的PINP由肝内皮细胞清除受体介导代谢,来自软组织的PINP由肾清除,PICP由肝代谢。PICP或PINP测定用于骨代谢动态评价,骨转移癌筛查和疗效评价,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和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评价。
血清中PICP的水平是反映成骨细胞活动和骨形成以及反映Ⅰ型胶原合成速率的特异指标,它受肝功能改变的影响,可通过上皮细胞甘露糖受体结合而被清除。成年人血清的正常参考范围为50~200μg/L,婴儿可高达2900μg/L,4岁左右迅速下降,至青春期保持在2倍于成年人的水平。该时期PICP浓度有昼夜差别,前半夜比清晨高20%左右。
二、病人准备
生长激素不反应性侏儒(Laron综合征)患者在给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每天120μg/kg治疗9个月后其浓度显著升高;绝经后比绝经前显著升高;在检测时注意避免或者应加以参考。
三、标本采集
1.采集时间 PINP和PICP比较稳定,建议采用血清,4h内送检。有日内变化节律,复查应固定在同一时间采血以便比较。
2.标本保存 分离血清后可于4℃储存至少4d,-20℃至少6个月均可以保持稳定,冻融无影响。
四、试验方法及正常参考范围
1.酶联免疫分析法 采用的是固相夹心法,已知PINP/PICP浓度的标准品、未知浓度的样品加入微孔酶标板内进行检测。先将PINP/PICP和生物素标记的抗体同时温育。洗涤后,加入链酶亲和素标记过的HRP。再经过温育和洗涤,去除未结合的酶结合物,然后加入底物A、B和酶结合物同时作用产生颜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PINP/PICP的浓度呈比例关系。
2.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应用“三明治”法的原理。将待测标本和生物素化的抗PINP/PIC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一起孵育。在加入链亲和素包被的微粒和钌复合体标记的PINP/PIC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后,反应形成一“三明治”样抗原-抗体复合体,复合体在链亲和素和生物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固相。将反应液吸入检测池中,检测池中的微粒通过电磁作用吸附在电极表面。未结合的物质通过ProCell除去。在电极上加以一定的电压,使复合体化学发光,用光电倍增器检测发光的强度。通过检测仪的定标曲线得到最后的检测结果,定标曲线是通过两点定标和试剂条形码上获得的主曲线生成的。
正常参考范围 (由于方法学不同导致正常参考范围差异较大,以下数据仅供参考!)
P
INP:男性:(30-44岁)19.5~71.2(平均37.3)ng/ml
女性:绝经前(30-44岁)14.9~68.8(平均32.0)ng/ml
绝经后(45-80岁)27.0~109.3(平均54.2)ng/ml
PICP:RIA法100 ng/ml
五、临床意义
1.血清PICP增高见于儿童生长期、妊娠第3期、骨肿瘤、前列腺癌骨转移、畸形性骨炎、酒精性肝病、肺纤维化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病人与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经雌激素治疗6个月后,可降低30%。
2.PINP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变形性骨炎(Paget骨病)等骨代谢亢进性疾病可增高正常值的2~3倍以上。骨转移癌于病情产生相对应增高。骨质疏松症应用激素替代治疗(HRT)或二磷酸盐(BP)治疗时,骨形成标志的回落迟于骨吸收标志,降到均线的时间在开始治疗后的6~12个月。
3.除用于骨形成标志外,乳腺癌、前列腺癌诊断确立后用于骨转移癌判断和治疗监测,治疗有效时减少。与I型胶原C端交联末端肽(CTX)同时测定用于肾功能判断,PICP/CTX比值正常>25,慢性肾功能不全在5以下,慢性高钙血症在20以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