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髓和细胞化学检查

骨髓和细胞化学检查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骨髓中各系细胞的免疫表型不同,免疫学检查就是用特异的抗体检测血细胞的核、质或膜上的抗原,据此将骨髓细胞进行分类、分群,以协助疾病的诊断。目前多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查。细胞化学检查是应用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对细胞进行分类和鉴别的检查。

一、概述

(一)骨髓的结构

骨髓是人体中最大的造血器官,它是一种海绵状、胶状或脂肪性组织,封闭于坚硬的骨髓腔内,可被骨小梁分开。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婴幼儿时期,骨髓腔中充满红色骨髓,内含大量发育中的红细胞,造血非常活跃。在5岁以后,在长骨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黄骨髓,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黄骨髓从远端呈向心性扩展,逐渐代替红骨髓,至成年人仅肱骨的上1/3和股骨的上1/3、颅骨、胸骨、肋骨、肩胛骨、脊柱及髂骨仍为红骨髓。人出生时骨髓的总量约为65g,占体重的1.4%,成年时则为体重的3.5%~4.6%,为1600~3700g,平均2800g。

骨髓由神经、血管、基质细胞组成,其间充以各种造血细胞。骨髓的神经来自脊神经,骨髓的全部动脉都有神经束伴行,静脉系统也有神经,但比动脉少些。位于造血组织中的无鞘神经纤维末端含有神经介质,可以影响造血。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骨髓的动脉和静脉以多种方式和途径进出骨髓,在造血组织附近再分支成动脉毛细血管,与血窦相连。丰富的血窦彼此相连,汇合成静脉,多以辐射状向心行走,汇入中央静脉,最后从营养孔出骨髓腔。骨髓的基质细胞主要由内皮样细胞、纤维母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骨细胞、基质干细胞等组成。骨髓的造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系统及红系造血岛、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另外,还有细胞外基质作为有活力的支架,主要包括糖蛋白、蛋白多糖和胶原,是传递和接收信息的基础。

产生于骨髓髓索中的血细胞成熟后进入血液循环,必须穿越骨髓的髓血屏障,每天约2×1011红细胞、1×1010粒细胞、4×1011血小板穿越骨髓血液屏障(MBB)进入血循环,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也是如此。MBB的结构主要由血窦(内皮、颗粒状基底膜、外皮)构成,血窦的外皮层是不连续的,它覆盖内皮的程度是变化的,与穿越MBB的细胞数成反比,当溶血或失血时,外皮细胞覆盖面明显减少。在没有外皮细胞覆盖的窦壁部位,脂肪细胞、巨核细胞和窦周巨噬细胞可代替外皮细胞的功能。

血细胞由髓索进入血循环,不是在血窦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处,而是在其附近形成膜孔,推动血细胞进入血窦的压力来自动脉。穿过膜孔的细胞须能发生形变,否则,不能通过MBB。血小板释放使巨核细胞胞质穿过内皮细胞与胞体分离并进入血窦。

(二)骨髓的功能

1.造血功能 成人中的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部分淋巴细胞都由红骨髓形成。

2.防御功能 红骨髓中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细菌、毒物,衰老的红细胞也由巨噬细胞清除。

3.免疫功能 骨髓是B淋巴细胞的产生地,并向胸腺提供造血干细胞。骨髓中还有浆细胞,可分泌免疫球蛋白。

4.其他功能 骨髓中含有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具有一定创伤修复及成骨作用。

(三)骨髓检查的内容

骨髓检查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细胞化学检查;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骨髓分子生物学检查。

(四)临床意义

1.确定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2.诊断某些类脂质沉积病。

3.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

4.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5.协助诊断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

6.协助鉴别诊断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

(五)适应证

1.外周血细胞数量、成分及形态异常。

2.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3.不明原因的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快。

4.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5.其他如骨髓活检、骨髓细胞CD检测、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副伤寒、疟疾黑热病、败血症)等。

(六)禁忌证

1.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2.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有畸形。

3.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要慎重。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1.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有骨髓穿刺、涂片、染色、镜检法等。

2.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根据有核细胞所占骨髓成分的多少分为5级。各级的标准见表1-2-4。

表1-2-4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3.参考区间 大致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2~4)∶1。

(3)粒细胞系统:占40%~60%。其中原始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性中幼粒细胞约8%,中性晚幼粒细胞约1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2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12%。

(4)红细胞系统:占20%~25%,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

(5)淋巴细胞系统:占20%~25%,均为成熟淋巴细胞,原淋巴细胞罕见,幼淋巴细胞偶见。

(6)单核细胞系统:<4%,均为成熟单核细胞,原单核细胞罕见,幼单核细胞偶见。

(7)浆细胞系统:<2%,均为成熟浆细胞,原浆细胞罕见,幼浆细胞偶见。

(8)巨核细胞系统:在1.5cm×3.0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核细胞不见或偶见,幼巨核细胞占0~5%,颗粒型巨核细胞占10%~27%,产板型巨核细胞占44%~60%,裸核占8%~30%。血小板较易见,成堆状存在。

(9)其他细胞: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10)成熟红细胞、血小板及各种有核细胞形态正常。

4.注意事项

(1)要全面观察骨髓细胞的胞体大小、形态;胞核的大小、形态、位置、核染色质、核仁(数量、大小、清晰度);胞质量、颜色、颗粒、空泡等;同时要注意与周围细胞进行比较。

(2)同一个人的骨髓涂片,由于涂片的制备、染色、观察部位等不同,其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相差较大。

(3)血细胞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细胞的阶段划分是人为的,遇到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由于细胞是向成熟阶段发育的,故一般将其归入下一阶段。

(4)对于个别细胞介于两个系统之间难以辨认的,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列。

三、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

骨髓中各系细胞的免疫表型不同,免疫学检查就是用特异的抗体检测血细胞的核、质或膜上的抗原,据此将骨髓细胞进行分类、分群,以协助疾病的诊断。目前多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查。

在临床应用中,血细胞的种系和分化抗原较普遍的有:

1.幼稚细胞 HLA-DR、Td T等。

2.B系淋巴细胞 CD19、CD20、CD21、CD22、CD23、CD24等。

3.T系淋巴细胞 CD2、CD3、CD4、CD4/CD8、CD5、CD7、CD10等。

4.髓系细胞 CD11b、CD13、CD14、CD15、CD33、CD34、MPO等。

5.巨核细胞系 CD41、CD42b、CD61等。

四、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

现已普遍认为,血液病的发病基础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是决定每一个遗传性状发育的基本功能单位,应用染色体显带技术,从染色体水平来了解骨髓细胞的基因突变,对血液疾病进行诊断和研究,这就是细胞遗传学检查的目的。

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常规的显带方法有4种,最常用的是G显带和R显带。

最常见的血液病的特异染色体异常:

AML-M2b的特异染色体t(8;21)(q22;q22);

AML-M4Eo的特异染色体inv(16)(p12;q22);

AML-M3的特异染色体t(15;17)(q22;q21);

CML的特异染色体t(9;22)(q34;q11)。

五、骨髓细胞分子生物学检查

细胞分子生物学检查是从基因、分子水平着手检查引起疾病的核苷酸顺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检查方法。

最常见的针对血液病特异染色体的融合基因:

针对AML-M2b的特异染色体融合基因AML1-ETO融合基因;

针对AML-M4Eo的特异染色体融合基因CBFβ-MYH11融合基因;

针对AML-M3的特异染色体融合基因PML-RARa融合基因;

针对CML的特异Ph染色体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

六、细胞化学检查

细胞化学检查是应用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对细胞进行分类和鉴别的检查。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在细胞原位应用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染色,从而对细胞的化学成分性质进行研究,以提高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并对探讨疾病发病机制以及观察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染色

【原理】粒细胞及分化较好的单核细胞胞质内颗粒中的过氧化物酶能分解过氧化氢,释放初生态氧,使联苯胺氧化成氧化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在细胞内结合后形成蓝色颗粒,再进一步氧化而呈棕黑色化合物,定位于胞质内酶活性处。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1.粒细胞系 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呈局灶分布阳性颗粒。自早幼粒细胞及以后各阶段中性粒细胞均为阳性反应,并随细胞成熟反应渐强,但衰老的细胞反应减弱。嗜酸性粒细胞为强阳性反应,嗜碱性粒细胞为阴性反应。

2.单核细胞 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颗粒细小、分布弥散。

3.其他细胞 幼红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均为阴性反应。

【阳性程度参考标准】(-)无颗粒;(±)颗粒细小、弥散分布;(+)颗粒较粗,局灶分布;(++)颗粒粗大密集,分布较广,占胞质的1/2~2/3;(+++)颗粒粗大、成团块,几乎布满胞质;(++++)颗粒成团块状,充满胞质,并覆盖胞核。

【临床意义】

1.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化差的原粒细胞为阴性,而分化较好的原粒细胞呈局灶分布的阳性反应;②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③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分化差的原单核细胞为阴性,而分化较好的原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颗粒细小,弥散分布;④红白血病:各阶段红系细胞均为阴性,原粒(单核)细胞呈阳性(弱阳性)反应;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阶段淋巴系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2.其他疾病成熟中性粒细胞POX活性变化 ①活性增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细菌感染等;②活性减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MDS、放射病以及衰老的中性粒细胞等。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符合要求。

(二)苏丹黑B染色

【原理】苏丹黑是一种脂溶性染料,可溶解于细胞质内的含脂结构,将胞质内的中性脂肪、磷脂胆固醇等脂类染色呈棕黑色或深黑色颗粒,定位于细胞质中。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中出现棕黑色或深黑色颗粒。阳性程度参考标准同POX。

1.粒细胞系 原粒细胞阳性反应为少量颗粒,也可呈阴性。自早幼粒细胞及以后各阶段中性粒细胞均为阳性反应,并随细胞成熟反应渐强,中性粒细胞阳性颗粒较细小均匀;嗜酸性粒细胞呈边缘深染而中央淡染或无色的粗大圆球状棕黑色阳性颗粒。嗜碱性粒细胞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颗粒大小不一。

2.其他细胞 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幼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以及血小板均为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1.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苏丹黑B(Sudan black B,SBB)染色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方面比POX染色的反应更敏感。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多呈阳性反应,颗粒较粗大,早幼粒细胞为强阳性反应;②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核细胞常呈阴性,也可为颗粒细小、弥散分布的弱阳性反应;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阶段淋巴系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2.其他疾病成熟中性粒细胞SBB染色反应变化 ①阳性程度增高: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②阳性程度减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退行性中性粒细胞等。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符合要求。

(三)过碘酸-席夫反应

【原理】过碘酸是一种氧化剂,能将血细胞内含有乙二醇基的多糖类物质氧化产生双醛基,醛基与席夫染液中无色品红结合产生紫红色化合物,定位于含多糖类成分的胞质中。阳性反应的强弱与细胞内糖原的含量成正比。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颗粒、块状或呈弥漫状红色。

1.粒细胞系 原粒细胞多呈阴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以后均为阳性反应,多呈弥漫状红色。随细胞的成熟程度阳性反应逐渐增强,至成熟阶段达到高峰。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本身不着色,但颗粒间的胞质呈弥漫红色;嗜碱性粒细胞为阳性反应,颗粒紫红色,大小不一。

2.淋巴细胞系 大多数淋巴细胞呈阴性反应,少数胞质内有少量红色颗粒。

3.红细胞系 均呈阴性反应。

4.巨核细胞系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均为阳性反应,可呈红色颗粒或块状。

5.其他细胞 单核细胞呈阴性或阳性反应,阳性颗粒细小往往位于胞质边缘;浆细胞大多呈阴性,少数为红色颗粒;组织细胞为阴性,巨噬细胞可呈红色细颗粒的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

1.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过碘酸-席夫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PAS)又名糖原染色。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或胞质弥漫淡红色阳性反应;②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异常早幼粒细胞内质呈弥漫红色,外质可有红色颗粒;③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幼单核细胞阳性反应呈弥漫红色细颗粒,分化较差的原单核细胞可呈阴性反应;④红白血病:幼红细胞多呈颗粒或块状阳性,成熟红细胞有时也可阳性,其他类型急、慢性白血病的幼红细胞为阴性反应;⑤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原巨核细胞呈颗粒或块状阳性;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幼淋巴细胞呈颗粒或块状阳性,围绕核周,少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阴性;⑦多毛细胞白血病:约50%的毛细胞为强阳性;⑧浆细胞白血病:幼稚浆细胞多呈阳性反应,而多发性骨髓瘤的瘤细胞多呈阴性反应;⑨慢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

2.鉴别各类贫血 MDS、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的幼红细胞多为阴性反应,有时可出现弱阳性;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幼红细胞呈阴性反应。

3.鉴别其他细胞 ①戈谢细胞强阳性;尼曼匹克细胞弱阳性。②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强阳性;霍奇金淋巴瘤R-S细胞弱阳性或阴性;骨髓内转移癌细胞强阳性。

【注意事项】

1.所用染缸和器具应清洁、干燥。

2.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3.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4.试剂配制及保存应满足实验要求。

(四)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原理】氯乙酸萘酚酯酶存在粒细胞内,其基质中的氯乙酸AS-D萘酚水解后形成AS-D萘酚,后者与重氮盐偶联产生不溶性红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沉淀。

1.粒细胞系 原粒细胞呈阴性或阳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以后均为阳性反应,多呈弥漫状红色。酶活性并不随细胞的成熟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嗜碱性粒细胞为阳性反应。

2.其他细胞 单核细胞多呈阴性反应。淋巴细胞、浆细胞、幼红细胞、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均呈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1.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phthol AS-D chloroacetate esterase,NAS-DCE)染色阳性反应几乎仅出现在各阶段的粒细胞中,又称粒细胞特异性酯酶。

2.观察白血病预后 白血病细胞染色持续阳性则提示预后不良。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符合要求。

4.注意染色反应的最适宜pH。

(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原理】在pH中性条件下血细胞中的醋酸萘酚酯酶能水解基质中的醋酸AS-D萘酚,产生AS-D萘酚,后者与重氮盐偶联产生不溶性蓝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蓝色沉淀。

1.粒细胞系 原粒细胞呈阴性或阳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以后均为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2.单核细胞 阳性反应较强,能被氟化钠抑制。

3.其他细胞 淋巴细胞呈弱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均呈阳性反应;早期红细胞可阳性,随幼红细胞成熟而阳性减弱,不被氟化钠抑制。

【临床意义】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醋酸AS-D萘酚酯酶(naphthol AS-D acetate esterase,NAS-DAE)染色,同时做氟化钠抑制试验对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重要价值。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且不被氟化钠抑制;②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且不被氟化钠抑制;③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多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④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阳性反应的单核细胞系白血病细胞能被氟化钠抑制,而粒细胞系白血病细胞不被氟化钠抑制;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或幼稚淋巴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满足实验要求。

4.本试验对染色剂的pH要求较严格。

(六)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原理】在pH酸性环境下血细胞中的酸性酯酶能水解基质中的α-醋酸萘酚,产生的α-萘酚与六偶氮副品红偶联形成不溶性红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红色或暗红色颗粒,或弥漫性红色小粒。

1.单核细胞 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cid non-specific esterase,ANSE)染色呈阳性反应。

2.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B淋巴细胞多为阴性。

3.其他细胞 粒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细胞及血小板ANSE含量较少。

【临床意义】

1.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①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各阶段单核细胞均呈弥散均一的强阳性;②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阳性反应较强;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呈局灶性点状或块状阳性反应。

2.区分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胞质中可出现点样颗粒或块状局限性阳性反应,但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呈阴性反应;B淋巴细胞多为阴性反应,偶见弱阳性反应。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满足实验要求。

(七)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原理】在pH碱性环境下血细胞中的α-丁酸萘酚酯酶能将基质中的α-丁酸萘酚水解,所产生的α-萘酚再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蓝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蓝色颗粒。

1.粒细胞系 各期细胞均呈阴性。

2.单核细胞 呈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3.组织细胞 可呈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4.淋巴细胞 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B淋巴细胞多为阴性。

5.其他细胞 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α-丁酸萘酚酯酶(alpha-naphthol butyrate esterase,α-NBE)染色属碱性非特异性酯酶,须同时做氟化钠抑制试验。

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幼单核细胞多呈阳性,能被氟化钠抑制。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呈阴性,少数为弱阳性。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幼淋巴细胞均呈阴性。

4.毛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呈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5.恶性组织细胞病 异常组织细胞可呈阳性,但不被氟化钠抑制。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满足实验要求。

(八)酯酶双染色

【原理】酯酶双染色是在同一张涂片上同时进行两种不同的酯酶染色的方法。通常为乙酸AS-D萘酚酯酶和α-丁酸萘酚酯酶(NAS-DCE和α-NAE)双染色。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胞质中分别出现NAS-DCE显示的蓝色和α-NAE显示的红色颗粒。

【临床意义】对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颇具意义。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满足实验要求。

4.染色时间和温度应相对恒定。

(九)ϕ(Phi)小体染色

【原理】粒细胞系列的白血病细胞中形成的ϕ小体与3,3,-二氨基联苯胺(DBA)和(或)过氧化氢基质液作用,以及硝酸酮处理的氢过氧化物酶染色,能催化DBA氧化生成蓝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1条至多条纺锤状或细棒状的棕色小体。正常人血液及骨髓内各类细胞均为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ϕ(Phi)小体染色仅检出于粒细胞系白血病细胞的胞质中。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满足实验要求。

(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原理】在pH 9.4~9.6缓冲液中,成熟中性粒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能将基质中的α-磷酸萘酚钠水解,并释放出α-萘酚,再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灰黑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灰褐色至深黑色颗粒状或片状沉淀。

NAP积分值为35~70分(每个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根据100个中性粒细胞阳性颗粒进行0~4+计分。各细胞的染色特点与积分值见表1-2-5。

积分的算法:积分=(+)×1+(++)×2+(+++)×3+(++++)×4

表1-2-5 细胞染色特点与积分值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①年龄:新生儿活性甚高,3个月开始降低,婴幼儿及儿童期仍略高于成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活性降低;②应激状态:恐惧、紧张、剧烈运动活性可增高;③性别: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高,且随月经周期亦有改变,经前期高,行经期降低,经后期恢复正常;妇女妊娠2~3个月轻度增高,6~8个月明显增高,分娩时达高峰,产后恢复正常。

2.病理变化鉴别白血病类型 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积分值减低,并发感染时可稍增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积分值明显增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积分值减低,但也可正常或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积分值显著减低,缓解可恢复正常,加速期和急变期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积分值往往增高。②其他血液病:各类贫血中再生障碍性贫血增高;PNH和MDS一般减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正常或降低;骨髓纤维化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增高;恶性组织细胞病明显减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增高。有助于鉴别。③感染:细菌感染时积分值增高,其中球菌性较杆菌性高,急性较慢性高;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立克次体感染一般正常或降低;类白血病反应积分明显增高,有助于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满足实验要求。

4.试剂的pH应控制在实验要求范围内。

5.每次染色时最好做阳性血片对照。

(十一)酸性磷酸酶染色

【原理】在酸性条件中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能水解AS-BI磷酸钠,释放出萘酚AS-BI,再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红色沉淀,定位于胞质中。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鲜红色颗粒沉淀。

1.粒细胞系 各阶段细胞呈弱至中度阳性。

2.单核细胞 为强弱不等的阳性。

3.淋巴细胞 呈阴性或弱阳性。

4.红细胞系 均为阴性。

5.浆细胞和巨核细胞 为中度阳性。

【临床意义】

1.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①毛细胞白血病的毛细胞呈强阳性,且不被L-酒石酸抑制。②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淋巴细胞也可呈阳性,但可被L-酒石酸抑制。③有助于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呈强阳性,B淋巴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原幼单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细胞呈弱阳性反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细胞反应不一。

2.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 戈谢细胞强阳性,尼曼匹克细胞弱阳性。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满足实验要求。

4.试剂的pH应控制在实验要求范围内。

(十二)铁染色

【原理】骨髓小粒中的含铁血黄素(细胞外铁)和幼红细胞内的铁粒(细胞内铁)在酸性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生成亚铁氰化铁,即普鲁士蓝反应。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幼红细胞核呈红色,铁粒呈蓝绿色。

1.细胞外铁 (-)无蓝色铁粒;(+)有少量铁粒或偶见铁小珠;(2+)有较多铁粒或小珠;(3+)有很多铁粒、小珠和少数小铁块;(4+)有极多铁粒、小珠,并有许多小块。

2.细胞内铁 计数100个有核红细胞,记录细胞质中含有蓝色铁粒细胞(铁粒幼红细胞)的百分率。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是指幼红细胞含铁粒>6绕核径2/3者。

细胞外铁:1+~2+;细胞内铁:铁粒幼红细胞12%~44%。

【临床意义】

1.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细胞内铁阳性率减低或阴性。

2.铁粒幼细胞贫血的幼红细胞含铁粒粗而多,并可发现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占幼红细胞的15%以上。

3.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RS),环形铁粒幼红细胞>15%。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玻片应预先处理,避免污染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满足实验要求。

4.试剂的pH应控制在实验要求范围内。

(十三)甲苯胺蓝染色

【原理】甲苯胺蓝具有强异色性,细胞内有酸性黏多糖存在时,特别是含硫的酸性黏液物质,甲苯胺蓝的颜色从蓝色变为红色。

【检测方法】细胞化学染色法。

【结果判断】细胞内有酸性黏多糖部位呈红色。嗜碱性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对于鉴别嗜碱性粒细胞有特异性。

【注意事项】

1.标本应新鲜,厚薄适宜。

2.用流水冲洗涂片,避免沉渣影响结果判读。

3.试剂配制及保存应满足实验要求。

(李书君 武湘云 李宝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