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黏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可引起人和某些动物(猪、马、禽类等)的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禽流感病毒与人甲型流感病毒同属甲型流感病毒。
(一)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
1.生物学性状 流感病毒多呈球形,直径为80~120nm,流感病毒的核衣壳为螺旋对称性,有包膜,核酸为分片段的RNA。其结构由内向外分为3部分。①核心:由核酸与核蛋白组成,为单股负链RNA,核蛋白为可溶性抗原,抗原性较稳定,未发现变异,具有型的特异性;②包膜:是病毒体的最外层结构,为脂质双层;③基质蛋白(M蛋白):位于包膜与核心之间,具有保护病毒核心和维持病毒外形的作用。
2.病毒变异 流感病毒变异有抗原漂移和抗原转换两种形式。①抗原漂移:由点突变造成,抗原变异幅度小,属量变,每2~5年出现一个新的变异株。②抗原转换:由基因组发生重排引起,抗原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形成了新的亚型。随后,该亚型进入抗原漂移阶段,直至再出现新的亚型。病毒的变异与其流行关系密切,变异幅度直接影响到流行的规模。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动物也可能作为传染源。病毒经呼吸道侵入机体后,主要引起上、中呼吸道病变,以气管黏膜为主。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病力强,且易变异,易引起较大范围人群的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较弱,只感染人;丙型的抗原性基本稳定,在人和猪中均有流行。
2.免疫性 甲型流感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免疫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呼吸道产生特异性SIgA,血清血凝素(HA)抗体能阻断病毒吸附,防止病毒侵入细胞;神经氨酸酶(NA)抗体则能抑制病毒从细胞释放,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
二、副黏病毒
副黏病毒科病毒为有包膜的圆球状病毒,直径156~300nm,基因组亦为单股负链RNA,但不分节段。
(一)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主要引起麻疹,也可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1.致病性 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或通过鼻咽腔分泌物污染的玩具或用具使易感人群受染。冬春季发病率高。
2.免疫性 麻疹病愈后可获牢固免疫力。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防治原则 隔离传染源;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无免疫力者接触麻疹患者后,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紧急预防,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二)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
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好发于冬春季。
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通过飞沫或鼻咽分泌物污染的食具、玩具传播,潜伏期2~3周。病毒侵入机体首先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内复制,然后入血,引起病毒血症,随血流侵入腮腺或其他器官。患者表现为发热,一侧或两侧腮腺肿大、疼痛,病程1~2周。
三、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主要引起普通感冒,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为主。
1.生物学性状 冠状病毒呈球形,直径为120~160nm,核衣壳为螺旋对称型,核酸为单股正链RNA,有包膜,其上有排列间隔较宽的突起,使整个病毒颗粒外形呈冠状,故名之,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加热7530min℃、75%乙醇或0.1%~0.5%过氧乙酸或0.2%~0.5%氯胺溶液作用5min均可使其灭活。
2.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 冠状病毒主要经飞沫传播,亦可经手接触及其他亲密接触传播,还可经粪-口传播,主要侵犯肺、脾和淋巴组织细胞,引起呼吸紧迫综合征和免疫力低下。冠状病毒还与人类腹泻及胃肠炎有关。
3.SARS冠状病毒防治原则 SARS的预防主要是早期隔离患者及医学检验可疑患者,切断传播途径,在疫情控制后坚持监测,WTO提示至少还需要坚持监测1年。SARS的治疗主要是采取综合性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目前尚缺乏针对病原学的特异预防和治疗方法。
四、其他病毒
(一)腺病毒
1.生物学性状 腺病毒是一群分布十分广泛的、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腺病毒颗粒直径70~90nm,腺病毒至少有42个血清型。
2.致病性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腺病毒性肺炎,通过手的触摸、共用毛巾及不洁水域游泳,引起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少数通过胃肠道传播,引起胃肠炎。
(二)风疹病毒
1.致病性 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和垂直传播,人群对风疹病毒普遍易感,但在青少年及成年人中,约1/4的受感染者不出现症状。症状类似麻疹,但较轻。患者多表现为发热、身后及枕下淋巴结肿大,随之面部出现浅红色的斑丘疹,迅速遍及全身。风疹病程短,并发症少,如果在孕期4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则易通过垂直传播,引起新生儿先天性感染,导致流产、死胎、先天性耳聋、白内障、心脏病等,是风疹病毒感染最严重的危害。
2.防治原则 接种风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接种对象为风疹病毒抗体阴性的育龄妇女。此外,孕妇如接触风疹患者,应立即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紧急预防。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2题,均为A1型题。出题重点在流感病毒的结构特点、SARS概念等。
呼吸道病毒历年偶考。常考的细节有:
1.流感病毒包膜刺突: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抗原性易变异,是划分亚型的依据。
2.风疹病毒(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
3.分型:正黏病毒有流感病毒;副黏病毒有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