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与精神的健康

心理与精神的健康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都属于正常心理范围,只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同。在遭受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同一精神刺激的反应各不相同。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称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社会交往被剥夺,可能会导致精神崩溃,出现各种异常心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各有其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者的心理年龄与多数同龄人保持一致,其心理行为也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相符。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都属于正常心理范围,只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同。

(1)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受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同一精神刺激的反应各不相同。这说明人们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

(2)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称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耐受力差的人,在长期精神刺激下会痛苦不堪,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耐受力强的人虽然也同样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发生变化并经常处于紊乱状态,就可以认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或思考问题,思想经常走神或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这时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出问题了。

(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6)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的状态恢复到原来心理状态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情绪强度、情感表达、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自我控制下实现的。对情绪、思维和行动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8)自信心:当人们面对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要评估自己的应付能力。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即估计过高或估计过低。对自信评估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消极的。

(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活动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被剥夺,可能会导致精神崩溃,出现各种异常心理。

(10)环境适应能力: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采取主动性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称环境适应。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常的智力水平:指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活动能力水平,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2)健康的情绪特征:心理健康的个体能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同时,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情绪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

(3)健全的意志:意志健全的标准是行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有目的地进行各项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经过考虑而采取果断决定;善于克制自己的激情。

(4)完善的人格: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信念、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统一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各有其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者的心理年龄与多数同龄人保持一致,其心理行为也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相符。

(5)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积极态度与人相处,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关系和睦的家庭;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现实世界的关系,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相矛盾时,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