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热惊厥会引起脑膜炎吗

高热惊厥会引起脑膜炎吗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作后患儿除原发疾病表现外,一切恢复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若干因素使FS患儿发生癫痫的危险性增加,称为癫痫危险因素,主要包括:①CFS;②直系亲属中癫痫病史;③首次FS前已有神经系统发育延迟或异常体征。根据患儿发病年龄,疾病史,临床表现特点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可进行诊断。脑脊液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菌,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可进一步证实。

本节热门考点

1.化脓性脑膜炎病因:G细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金葡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主要经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传播。

2.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突起高热,易激惹、不安、双眼凝视(小儿)、头痛、喷射性呕吐,前囟饱满,颅缝增宽,惊厥发作,布氏征、克氏征阳性。

3.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硬脑膜下积液、脑室管膜炎和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4.化脓性脑膜炎治疗:易透过血脑屏障(氯霉素最好)、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肺炎球菌脑膜炎(首选青霉素)和原因不明的化脑(首选头孢)。

一、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在胎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领先于其他各系统,新生儿脑重已达成年人脑重量的25%左右,此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年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出生后脑重量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约在4岁左右完成,在此之前,尤其在婴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兴奋灶,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

脊髓随年龄而增长。在胎儿期,脊髓下端在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在进行腰椎穿刺时应注意。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也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3~4个月前的婴儿肌张力较高,Kernig征可为阳性,2岁以下儿童Barbinski征阳性亦可为生理现象。

二、热性惊厥(FS)

(一)临床表现

热性惊厥发生在热性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大多39℃)时,70%以上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其他伴发于出疹性疾病、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菌痢等疾病,但绝不包括颅内感染和各种颅脑病变引起的急性惊厥。

单纯性热性惊厥多数呈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少数也可有其他发作形式,如肌阵挛、失神等。持续数秒至10分钟,可伴有发作后短暂嗜睡。发作后患儿除原发疾病表现外,一切恢复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在一次发热疾病过程中,大多只有一次,个别有两次发作。约50%的患儿会在今后发热疾病时再次或多次FS发作,大多数(3/4)的再次发作发生在首次发作后一年内。

少数热性惊厥呈不典型经过,称复杂性热性惊厥(CFS)。其主要特征包括:①一次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②24小时内反复发作≥2次;③局灶性发作;④反复频繁的发作,累计发作总数5次以上。单纯性与复杂性热性惊厥的鉴别要点见表21-17。

表21-17 单纯性与复杂性热性惊厥的鉴别要点

若干因素使FS患儿发生癫痫的危险性增加,称为癫痫危险因素,主要包括:①CFS;②直系亲属中癫痫病史;③首次FS前已有神经系统发育延迟或异常体征。具有其中2~3个危险因素者,7岁时癫痫发生率平均达9%以上,而无危险因素的FS不到1%。EEG在癫痫危险性的预测上价值尚无定论,故对单纯性FS,一般无需做EEG检查。但对CFS患儿,若EEG中新出现痫性波发放,则可能提示癫痫发生的危险性。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诊断热性惊厥要慎重,并非所有伴有发热的惊厥都是热性惊厥。根据患儿发病年龄,疾病史,临床表现特点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可进行诊断。

2.鉴别诊断

(1)感染性疾病伴发热时

①颅内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直接引起的脑膜炎、脑炎、脑膜脑炎、脑脓肿等。

②颅外感染:主要是感染中毒性脑病。多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百日咳等严重细菌感染的极期,与感染和细菌毒素导致急性脑水肿有关。

(2)非感染性疾病伴发热时

①颅内疾病:癫痫、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损伤和出血、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等。

②颅外疾病: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

(三)治疗与预防

对单纯性FS,仅针对原发病处理,包括退热药物和其他物理降温措施即可。但对有复发倾向者,可于发热病开始即使用地西泮(安定)口服,连服2~3天,或直到本次原发病体温恢复正常为止。对CFS或总发作次数已达5次以上者,若以安定临时口服未能阻止新的发作,可长期地口服丙戊酸或苯巴比妥钠,疗程1~2年,个别需适当延长。其他传统抗癫痫药对FS发作的预防作用较差。

三、化脓性脑膜炎

(一)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等,随发病年龄而异。新生儿时期和出生<2个月的患儿以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偶见b型流感嗜血杆菌致病者;出生2个月至儿童时期则以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致病为主;>12岁小儿由脑膜炎双球菌或肺炎链球菌致病者多见。

(二)临床表现

1.发病 起病可分两种。

(1)骤发病者:可迅速呈现进行性休克,皮肤出血点或瘀斑、意识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症状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在24小时内死亡

(2)亚急性起病者:多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于发病前数日常有上呼吸道炎症或胃肠道症状,凡在起病即给予抗生素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均可呈亚急性病程。

2.症状和体征 主要症状为高热,年长儿可诉头痛、肌肉关节痛、精神萎靡;小婴儿表现易激惹、不安、目光凝视等。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可见多数皮肤出血点,暴发型者可在发病不久即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及皮肤大片瘀斑,常并发慢性血管内凝血(DIC)。其他致病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有时也可有各种皮疹或出血点,皮肤划痕实验阳性。

神经系统表现有:①脑膜刺激征;②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意识状态改变,重者呼吸、循环功能受累,甚至昏迷,出现脑疝;③部分或全身惊厥发作;④限局性神经系统体征:部分患儿出现Ⅱ、Ⅲ、Ⅳ、Ⅶ、Ⅷ脑神经受累或肢体瘫痪症状;⑤无并发症的患儿多无视神经乳头水肿,若有则提示可能已有颅内脓肿,硬膜下积脓或静脉窦栓塞等发生。

新生儿脑膜炎起病时的表现与败血症相似,足月儿可有发热或体温波动,早产儿体温不升;呼吸暂停、心率慢、青紫、呕吐、哭声呈高调,逐渐呈现休克征象;神经系统表现嗜睡、前囟饱满或凸起、呈局限性或全身性隐匿性惊厥、颈抵抗,极少数自发病起即有颅内压增高症。

(三)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可达(20~4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在感染严重时,白细胞总数有时反而减少。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寻找细菌是明确脑膜炎病因的重要方法,但最终确定病原菌仍需依靠脑脊液细菌培养。

3.其他实验室检查方法

(1)血培养是明确病原菌的重要方法,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血培养阳性率甚高。

(2)皮肤瘀斑涂片找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病因诊断的方法之一。

(3)脑脊液特殊检查可快速确定脑脊液中的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A、脑膜炎双球菌C、脑膜炎双球菌Y、脑膜炎双球菌W135等。

(4)头颅CT扫描对于显著颅内压增高,出现局限性神经系统异常体征、治疗中持续发热、头围增大等情况而疑有并发症的患儿,应进行该项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对于发热并伴有一些神经系统异常体征的患儿,应及时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除有一般脑膜炎症状外,全身感染中度症状不重。脑脊液细菌学检查阴性。

(2)结核性脑膜炎:常有结核接触史和肺部等处结核病灶。脑脊液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菌,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可进一步证实。

(3)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属于法定传染病,多在冬、春季节发生,且皮肤多有出血点或瘀斑,必须依靠细菌学检查肯定诊断。

(4)Mollaret脑膜炎:反复多次发生的无菌性或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可找到Mollaret细胞,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五)并发症与后遗症

1.硬脑膜下积液 部分化脓性脑膜炎病儿可发生硬膜下积液,常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大部分可无症状。应进行颅透光检查,必要时做CT扫描。

2.脑低钠血症 临床呈现低钠血症和血浆渗透压降低,使脑水肿加重而产生低钠性惊厥和意识障碍加重,甚至昏迷。

3.脑室管膜炎 脑室穿刺检查脑脊液,可诊断。

4.脑积水 炎症渗出物阻碍脑脊液循环可导致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

5.其他 脑神经受累可产生耳聋、失明等。脑实质病变可产生继发性癫痫和智力发育障碍。

(六)治疗

1.抗生素治疗

(1)用药原则:应及早采用抗生素静脉注射治疗;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时,应作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可穿透血脑屏障的高脂溶性低分子量抗生素,使在脑脊液中达到杀菌水平;混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拮抗作用。

(2)病原菌未明时的初始治疗: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或氨苄青霉素与大剂量青霉素(每日40万~80万U/kg)。对始终未明确病原菌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应继续以上治疗10~14天,如疗效不好,应注意外脑内合并症。

(3)病原菌明确后的治疗和疗程:应参照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①新生儿脑膜炎:B组链球菌脑膜炎可采用氨苄青霉素或青霉素,疗程不少于14~21天;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金葡菌脑膜炎可用头孢呋辛钠治疗,至少3周或至脑脊液无菌后2周,也可联合应用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等。②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对青霉素敏感又无并发症者,可用氨苄青霉素;如耐药则改用第二、三代头孢霉素,疗程不少于2~3周。③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无合并症、又对青霉素敏感者可选用青霉素静脉分次注射,不少于2~3周;对青霉素中度耐药者选用头孢曲松钠;高度耐药者选用万古霉素和氯霉素。④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无合并症者以青霉素静脉注射,7~10天;少数患儿对青霉素耐药者,可改用第二、三代头孢霉素。

2.其他对症和支持治疗

(1)病初数日应严密观察各项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和血液电解质浓度,注意保证水电解质平衡。

(2)及时处理高热、惊厥和感染性休克等。

(3)及时处理颅内压增高,预防发生脑疝。

(4)除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外,在使用抗生素时,可每日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6mg/kg,共3~5日。

(5)并发症的治疗:①硬膜下积液:少量液体不必穿刺,积液多时应反复进行穿刺放液,一般每次不超过20~30ml,多数病理可经此治疗痊愈;少数病例为硬膜下积脓,除穿刺放液外,需根据病原菌注入相应抗生素,必要时进行外科处理。②脑室管膜炎:除全身抗生素治疗外,可作侧脑室控制性引流,减轻脑室内压,并注入抗生素。③脑性低钠血症: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酌情补充钠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