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出血鉴别

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出血鉴别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根据呕血、黑粪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的实验室证据,可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本节热门考点

1.消化道大出血病因: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DIC等)、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性肝炎等)、其他(尿毒症血管瘤、抗凝药过量等)。

2.临床表现:呕血、血便、失血性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伴随症状(原发病的相关症状)。体征:循环衰竭体征和原发病体征如腹部压痛、腹部肿块等。

3.诊断:呕血、血便及循环衰竭。辅助检查:血常规等可初步诊断消化道出血,并估计出血量和出血是否停止,下一步结合相关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如胃镜等诊断原发病。

4.治疗:抗休克(关键是输入全血:卧立位血压降低>20mmHg,心率增加>10次/分,收缩压<80mmHg或30%,血色素<7g/dl);止血治疗;原发病的治疗。

一、上消化道出血

1.病因

(1)上消化道疾病:①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又称Mallory-Weiss综合征。②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为最常见的病因。胃泌素瘤,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胃血管异常。

(2)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

(3)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①胆道疾病;②胰腺疾病;③主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④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4)全身性疾病:①血管性疾病;②血液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③尿毒症;④结缔组织病;⑤急性感染;⑥应激相关胃黏膜损伤。

2.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

表现为:①呕血与黑粪;②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③贫血和血象变化;④发热;⑤氮质血症。

3.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根据呕血、黑粪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的实验室证据,可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2)判断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粪大多来自上消化道出血,而血便大多来自下消化道出血。

(3)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继续出血或再出血:①反复呕血,或黑粪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伴有肠鸣音亢进;②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③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5)鉴别诊断: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如呼吸道出血、口鼻咽喉出血、进食引起的黑便、排除全身性因素所致出血。

4.治疗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情急、变化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抢救。抗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治疗应放在一切医疗措施的首位。

二、下消化道出血

1.病因 ①肠道原发疾病;②炎症性病变,引起出血的感染性肠炎;③血管病变;④肠壁结构性病变,气囊肿病、肠套叠等;⑤肛门病变,痔和肛裂;⑥全身疾病累及肠道。

2.临床表现 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为血便或暗红色大便,不伴呕血。

3.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多数下消化道出血有明显血便,结合临床及必要实验室检查,通过结肠镜全结肠检查,必要时配合X线小肠钡剂造影检查,确诊一般并不困难。

(2)鉴别诊断:鼻腔,口腔疾病出血时,血液被吞下后出现黑便;口服铋剂、骨炭、铁剂等引起的黑便。

4.治疗 下消化道出血主要是病因治疗,大出血时应积极抢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