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的升降出入

气的升降出入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老指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与脏腑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人体生命现象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综合体现,脏腑的生理活动包含了升清降浊、出入交换的过程,机体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高老认为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排出所存,摄入所需,升清降浊,出入交换过程。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之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脾胃同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常的脏腑升降功能依靠脾胃斡旋。

气的运动形式不离升、降、出、入四种,人体之气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广泛存在于机体内部,虽然从某个脏腑的局部生理特点来看,有所侧重,如肝气、脾气主升,肺气、胃气主降等等,但是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升与降、出与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才有人体之气的正常运动,各脏腑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一)人体之气的运动

中医学的气是一个极具中医特色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这种气是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就像自然界的氧气,不见其态,也难触其形,因此,可以说抽象难懂,但是气的存在可以通过它的作用来体现,比如阳气的温煦、推动,阴气的凉润、宁静,这更像自然界的氧气供我们呼吸一样,如此可知气确是具体存在的。

高老指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与脏腑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人体生命现象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综合体现,脏腑的生理活动包含了升清降浊、出入交换的过程,机体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

高老认为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排出所存,摄入所需,升清降浊,出入交换过程。只有升降清浊,才能实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只有出入交换,机体才能在升清降浊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维持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因此,在生理上,气机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气的升降与出入广泛存在于机体各部,不同脏腑各有侧重,其中肝气、脾气主升,肺气、胃气主降,而每个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相互依存的。以五脏而言,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气机升降转输的枢纽。以脏腑关系而言,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一出一入;肝气升发、肺气肃降,一升一降;脾气升清、胃气降浊,一升一降。如此才能使升者有度,降者有约,入者适量,出者适时,脏腑功能活动井然不乱,协调有序。这样上下升降相交,内外出入互用,使机体保持着动态平衡,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气的运行不息激发和调控着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体的生命进程。《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这样强调气的运动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之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升与降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气机升降调达,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都必须经过升降运动才能布散全身,进而发挥其生理功能。而精、血、津液也必须通过气的升降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行流动,才能上达脑窍,中通脏腑经络,下至肢节,以濡养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由此可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运动,气的升降运动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二)脾胃之气的升降

高老认为脾胃之气的升降在协调全身之气的升降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高老重视脾胃的升降功能,尤其注重气机的升降调达。脾胃同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常的脏腑升降功能依靠脾胃斡旋。李杲在《脾胃论》中指出春夏地气升浮,秋冬天气沉降,惟长夏土气居中为之枢纽,人为万物之一,法象天地,亦须脾胃土气居中为之转枢。“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皆说明脾胃在气机升降中起着枢纽的作用。

1.脾气主升 在人体诸脏腑中,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的脏腑是脾和胃。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

脾气的升腾运动可以上输水谷精微和水液于心肺,即“升清”,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脾主升清的功能离不开脾主运化。脾主运化食物,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食物的受纳腐熟和进一步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离不开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在食物被消化的过程中,脾气起到了动力的作用。由饮食水谷化生的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升腾作用输送到其他脏腑,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脾气主升的特性还影响着水液的吸收和转输代谢。脾气主升的作用可以将胃和小肠吸收的津液,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吸收回的水液,经脾气的升腾运动向上转输至肺,再由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输布于全身,如雾露之泽,灌溉于全身。《素问·经脉别论》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充分说明脾气主升的功能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若脾气主升的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则成痰饮水湿之患。

临床治疗痰饮水湿及水肿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湿之法。高老强调必须重视脾气主升的功能在痰饮水湿形成中的作用,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使水液上腾下达,归于正途,则无痰饮水湿凝聚之患。对于脾虚而湿邪痰饮为患的疾病,高老善用茯苓、苍术、薏苡仁、白扁豆、黄芪等燥湿健脾且有利水祛湿功效的药物;对于湿邪偏盛为主的水湿类疾患,高老善用萆薢、虎杖、薏苡仁、瞿麦等淡渗分消以助水湿下行而排出体外之品。

高老告诉我们,脾气的升举功能也不容忽视。脾气具有升举特性,可以托举内脏,将五脏六腑维系在一起并保证各个脏腑的位置稳定而不会因重力的作用下垂。若因脏器虚弱或他病及脾,可致脾气不能升举,反而下陷,临床中可出现一系列以脏器下垂为主的病证,诸如胃下垂、肾下垂、脱肛、阴挺等。在临床中,高老曾诊治许多胃下垂的患者,此类患者多形体消瘦,食欲不强或纳食不多,面色缺乏光泽,高老认为这是脾气虚弱,运化失常的表现。脾气虚弱,运化不足,水谷精微摄入不足或水谷精微化生的气血衰少,脾及诸脏腑失却营养,致脾气更虚,气虚则无力升举,导致胃失去托举作用而下陷。而胃的位置相对较高,主受纳水谷,饮食入胃之后,若无脾气的推动和运化转输,则水谷易于停滞于胃,消化转输缓慢,因重力作用逐渐下降,日久则形成下垂之势。因此,临床治疗此类病证,高老强调升举脾气的作用。具有补益中气、升举清阳作用的补中益气汤甚是有效,酌情调整轻清升陷之品如升麻、柴胡的药量,功效可倍增。

2.胃气主降 胃气具有通降的生理特性,通过通降运动以下传水谷及糟粕。

胃气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气的通降可保证饮食水谷的初步消化和食糜的按时下传,为饮食水谷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奠定基础。胃气通降,与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活动密不可分,饮食物的消化离不开胃气的通降:饮食物入胃,因胃具有通降功能,故胃可容纳饮食水谷而不拒之;饮食水谷经胃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通过胃气的通降作用下传小肠被进一步消化吸收。《内经·经脉别论》中两次提到“食气入胃”,即是强调饮食物只有先入于胃才能进一步地消化吸收,而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胃气的通降非常重要。胃气主降还影响糟粕的排泄:经胃的腐熟产生的食物残渣须依赖于胃气的通降作用才能下移大肠,形成粪便,同时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而不致储留也离不开胃气的通降作用。

胃气的通降功能正常保证了饮食物在胃、小肠、大肠的腐熟、消化、吸收和排泄有条不紊地进行,胃气的通降功能在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以荣养脏腑和糟粕排出体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若胃失通降,胃内食物腐熟迟缓甚至不能腐熟,饮食物在胃内停留过久,阻碍中焦气机,则出现纳呆食少、胃脘胀满或疼痛;胃气不能通降,糟粕不能下行排泄,则见大便秘结等症;则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胃失和降,不仅影响六腑的通降,还会影响到全身气机的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如胃不合则卧不安的理论,出自《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其原意为胃逆气喘不得安卧之意,因饮食物停滞胃腑,胃气通降失常,气机上逆,出现胸前满闷、不思饮食、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头目眩晕、睡则气逆于上而不得安卧的症状。

3.脾胃之气升降调和 藏象学说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功能协调,方可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二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脾胃同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胃气通降与脾气升举相互为用,胃失和降与脾气不升也可相互影响。与脾气升清相对而言,胃气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脾气上升,将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上输布,自然有助于胃气的通降;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初步消化的食糜及食物残渣通降下行,也有助于脾气之升运。脾胃之气升降相因,既保证了饮食纳运功能的正常进行,又维护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若脾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而胃失和降,亦影响脾气升运功能,均可产生脘腹坠胀、头晕目眩、泄泻不止、呕吐呃逆、或内脏下垂等脾胃升降失常的证候。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胃主降而能纳,脾主升而能运,由此水谷精微腐熟,精气滋生,清升浊降,上下通达,升降有序,则气机调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浊之气皆与脾胃相关,若脾胃健运功能正常,则清浊阴阳升降运动如常,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正常。若脾胃之气损伤,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则会出现“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由于“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高老认为在脾胃病的临证辨证治疗中,尤应重视气机升降辨证。一般来说,胃病则失于和降,脾病则失于健运。升多者病在胃,胃失和降则浊气不能下降,或浊气阻滞气机或气逆于上,临床见症为嗳气、呕吐、吞酸、吐苦、纳呆食少、胃脘胀痛、便结等;而降多者病在脾,脾气不升则清阳之气下陷,临床见症为消瘦、乏力、汗出、胃痞纳差、大便溏软等。由于脾胃病的升降功能相互影响,协同为用,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升与降的病理改变常常同时发生。若外感或内伤损伤脾胃,导致清阳下陷,浊气上升,阴火内乘,则百病皆起。外邪直中或误行泻下,损伤中气,以致中气虚弱,脾胃升降失常,浊气上逆,在上则见呕吐,清气下陷,在下则见肠鸣泄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