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型主要是由骨性结构与软组织共同构成,但起到决定性的因素是骨性结构,颅骨的形态决定了人的面型和五官在面部的分布。骨性结构形成了面型的框架,软组织则对面型起到了充实并使其丰满、圆滑、流畅的作用。
一、骨性结构
颅由23块形状和大小不一的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除了下颌骨外,各骨之间相互连接,构成头面部的框架(图2-1至图2-3)。解剖学上将围成颅腔的颅骨称为脑颅骨,而将围成眶腔、鼻腔和口腔的颅骨称为面颅骨。其中与面部轮廓相关的颅骨主要包括属于面颅骨的颧骨、上颌骨、鼻骨、下颌骨以及属于脑颅骨的额骨和颞骨。
图2-1 头颅骨正位图
图2-2 头颅骨侧位图
图2-3 头颅骨仰头位图
(一)额骨
额骨位于脑颅的前方,只有一个,近似贝壳形,分为额鳞部、眶部及鼻部,是构成面上部的主要骨性结构。额鳞部额面凸隆光滑,两侧各有嵴形隆起,称为颞嵴;在额骨额鳞部最下方有一对弓状隆起,称为眉弓;眉弓下缘,称为眶上缘,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有一骨孔或凹陷切迹,称眶上孔,孔内有眶上神经及血管通过;在眶上缘内侧,也有一孔或切迹,称眶内侧孔,孔内有滑车神经和血管通过。
(二)颞骨
颞骨左右各一,分为颞鳞、乳突部、岩部和鼓部。颞鳞部有伸向前方的颧突,与颧骨的颞突共同构成颧弓;弓的上缘较薄,附以颞深筋膜,下缘较厚,为咬肌起始处,外侧面稍凸,位于皮下,可作为面部的骨性标志。颧突根部内侧下方有一近似三角形的颞下颌关节窝,关节窝前缘为一突起,称为关节结节。
(三)颧骨
颧骨左右各一,近似菱形,突出于颜面的外上部,与上颌骨、额骨、颞骨、蝶骨相连接,是形成面中部外形的主要部分。颧骨有一体三突。颧骨体的前面及外侧面在眶外下缘外下方1cm处有一孔,为颧面神经出处。体部伸出三个突,上颌突向内下方与上颌骨颧突相连;额突伸向上方与额骨颧突和蝶骨大翼相连;颞突与颞骨的颧突相连,共同构成颧弓。
(四)上颌骨
上颌骨左右对称,于正中线部形成紧密连接,为面中部形态的主要骨性结构。分为一个体及四个突起(额突、颧突、腭突和牙槽突),体内有一骨性腔隙称为上颌窦。上颌体眶下缘中点下方0.5cm处有一椭圆孔称眶下孔,为眶下神经血管穿出部。
(五)下颌骨
下颌骨是构成面部下1/3的主要骨性结构,呈马蹄铁形,也是头部唯一能活动的骨骼。下颌骨呈弓状,分为体部和升支部。体部为水平部分,呈弓形。其两侧各有一垂直向上的升支部。下颌体与升支相连接处,下颌体下缘向升支后缘的延续部形成下颌角,呈90°~120°,其角度可直接影响面下部的宽窄形态。
1.下颌体 下颌骨水平部较粗大坚实,两侧体部在正中处联合,称为颏部。正中联合两旁左右各有一骨性突起,称为颏结节。从颏结节向后上延续至下颌升支前缘的骨嵴,称为外斜线。在下颌第一二前磨牙牙根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略偏上处有颏孔,朝向后外上方,有颏神经穿出。颏部内侧面中线处有两对突起,为上颏棘和下颏棘。
2.下颌升支 升支部呈扁平形。升支上部分为前后两个突起,前方呈扁平状三角突起称为喙状突,有颞肌附着,后方突起顶端较粗大,表面为关节面,称为髁状突。髁突和喙突之间的凹陷称为乙状切迹。下颌升支内侧、下颌切迹下方约2.0cm处有一骨孔为下颌孔,有下齿槽神经血管自下颌孔进入下颌骨,在下颌骨骨松质内向前下延伸的管道,为下牙槽神经管,并穿出于颏孔。
二、肌 肉
整形美容相关的面部肌肉主要有两类:表情肌和咀嚼肌。
(一)表情肌
表情肌大部分起自颅骨,止于面部皮肤(图2-4)。大多呈薄层肌肉,收缩力弱,收缩时牵动面部的皮肤和头皮,形成不同的皱纹和凹陷,产生面部表情,并参与语言、咀嚼、吸吮、吞咽等功能。分为环形和放射状排列,按功能部位,面部表情肌可分为眶周肌群、口周肌群、鼻部肌群。面部肌群间有协同作用。语言、表情(如皱眉、微笑、呲牙等)等功能完成需要多组肌肉协同完成。面部肌群间有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肌力平衡。眉额部的下降肌肉(皱眉肌、眼轮匝肌和降眉间肌)共同与上提肌肉(额肌)维持眉部的稳定;上提口角、上唇肌肉(颧大肌、颧小肌、笑肌、提口角肌、上唇提肌、提上唇鼻翼肌)与降口角肌肉(降口角肌、下唇降肌)以及口轮匝肌维持口角、上唇的稳定;而口轮匝肌分别与提上唇肌群和降下唇肌群保持动态平衡(图2-5)。
图2-4 面部表情肌
(引自:LWW,Tank PW,Gest TR- Atlas of Anatomy)
图2-5 面部表情肌起点、咬肌和颞肌的起止点
(二)咀嚼肌
咀嚼肌包括升颌肌群和降颌肌群,附着于下颌骨周围。升颌肌群包括咬肌、颞肌和翼内肌(图2-6)。降颌肌群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以及翼外肌。
图2-6 咬肌和颞肌
(引自:LWW,Tank PW,Gest TR- Atlas of Anatomy)
1.咬肌 分为浅、中、深两层,浅层较大,起于上颌骨颧突和颧弓前2/3下缘,向下后行,止于下颌角咬肌粗隆和下颌升支外侧面的下半部;中层起于颧弓前2/3深面及后1/3下缘,止于下颌升支中部;深层层起于颧弓深面,止于下颌升支上部和喙突。咬肌收缩时,上提下颌骨并使下颌向前微伸,也参与下颌侧向和后退运动。咬肌由三叉神经下颌支分出的咬肌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源于上颌动脉的咬肌支。
2.颞肌 扁形扇状,起于颞窝和颞深筋膜深面,前份下行,后份前下,汇集成扁状肌腱经颧弓深面,止于喙突及升支前缘。肌肉收缩时,上提下颌骨。颞肌由三叉神经下颌支分出的颞深前、后神经支配,血供来源于上颌动脉的颞支。
3.翼内肌 四边形,位于下颌升支的内侧,具有深浅两头。深头起于翼外板内面和腭骨锥突,浅头起于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两头合抱翼外肌下头,向下后行止于下颌角内侧面及翼肌粗隆。翼内肌收缩可以上提下颌骨,单侧收缩产生侧向运动。
三、血 管
(一)动脉
颌面部血供极为丰富且有广泛的吻合,形成广泛联系的动脉网(图2-7)。颌面部多数血供由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供应,但在眼睛、鼻上2/3和前额中央部,颈外动脉的内眦动脉与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吻合,额部颞浅动脉额支与眶上动脉吻合。颈外动脉的两侧同名动脉分支之间存在广泛的吻合,使血液供应十分充足,有利于整形美容手术愈合,当然出血较多,甚至是大出血给手术带来不利因素。
图2-7 面部主要动脉分支
(引自:Standring,Susan,PhD,DSc,FKC- Gray’s Anatomy)
颌面部整形相关动脉如下。
1.颌外动脉 又称面动脉。通常在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由颈外动脉发出,行向前内上方,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颌下三角,穿颌下腺鞘到达颌下腺上缘,急转向外,在咬肌前缘处呈弓形绕过下颌体下缘上行至面部,通常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浅面,笑肌和颧肌深面、颊肌浅面行向前上,近口角处发出下唇动脉,和上唇动脉;经鼻外侧上行,分出鼻外侧动脉;终末分支为内眦动脉,在内眦处与眼动脉分支吻合。
2.颌内动脉 又称上颌动脉。于下颌骨髁状突颈部内后方起始,经髁状突颈的深面前行进入翼腭窝。主要分支有:下牙槽动脉紧贴下颌支内侧面,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与下牙槽神经伴行。眶下动脉经眶下裂入眶,出眶下孔至面部。
3.颞浅动脉 颈外动脉终末支,自髁突颈内后方开始,于腮腺深面,经外耳道软骨前上方,由腮腺上缘浅出,越过颞骨颧突根部表面,至其上方3cm处分为额支和顶支。
(二)静脉
口腔颌面部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接受口腔颌面部颈部浅层组织血液,注入深静脉,血液主要经颈内、外静脉回流至心脏。主要分支如下(图2-8)。
1.面静脉 于颌外动脉后方与之伴行,起自于内眦静脉,经SMAS层深面,穿颈深筋膜浅层入颈部,斜向后下进入颌下三角,再经颌下腺、二腹肌后腹浅面,在下颌角稍前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图2-8 面部主要静脉分支
(引自:Standring,Susan,PhD,DSc,FKC- Gray’s Anatomy)
2.颞浅静脉 伴行于颞浅动脉后方,起始于头皮内的静脉网,由颞支和顶支汇合而成,于颧弓根部穿入腮腺,最后于髁突颈后方与颌内静脉合成面后静脉。
3.下颌后静脉 由颞浅静脉和颌内静脉汇流而成,在下颌角下后方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静脉汇集成面总静脉,注入颈内静脉;后支与向后下方与耳后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
四、面 神 经
面神经为第7对脑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运动、副交感(颌下腺、舌下腺、泪腺、腭及鼻腔黏膜腺体分泌)和味觉(舌前2/3)。面神经自茎乳孔出颅后,进入腮腺浅深两叶之间,分为颞面干和颈面干,继而分为5组分支:额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穿出腮腺后,走行于SMAS筋膜深面(图2-9)。
图2-9 面神经及三叉神经主要分支
(引自:LWW,Tank PW,Gest TR- Atlas of Anatomy)
1.额支 颧弓下缘,腮腺上缘穿出,跨越颧弓中部,颧弓和颞部行走于SMAS之下,颞深筋膜浅面,斜行前上,在眶上缘水平上方,分布于额肌及眼轮匝肌深面。该神经损伤,导致额纹消失。
2.颧支 在眼外眦和耳垂连线的腮腺前缘穿出,部分分支越过颧骨,进入眼轮匝肌深面,管理眼睑闭合;部分分支在颧弓下方向前,在颧肌和提上唇肌深面,分布于此肌。
3.颊支 腮腺前缘发出,在腮腺导管上下各1cm范围内,根据与腮腺导管的关系,分为上颊支和下颊支。穿出腮腺后,位于SMAS深面,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分布于颧肌、笑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颊肌和口轮匝肌等。
4.下颌缘支 较细,从腮腺前缘或者下端穿出,位于颈阔肌深面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约在下颌下缘平面,自后向前越过面后静脉、下颌角、面前静脉的浅面,颌外动脉浅面或深面。在颌外动脉以后,位于下颌下缘下1cm,在颌外动脉以前,开始转向上至下颌下缘以上,进入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下颌缘支损伤,会导致明显的口角歪斜畸形。
5.颈支 从腮腺下缘发出,颈阔肌深面,下颌角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分布于颈阔肌。
五、三叉神经
头颈部感觉由三叉神经和颈神经分支支配,面部感觉神经支配来自三叉神经,而后部头皮、下颌下缘及颈部的感觉由第2、3颈神经分支支配(图2-10)。
图2-10 三叉神经分支和颈浅神经支配范围的示意图
V1.眼神经(SO.眶上神经;ST.滑车上神经;IT.滑车下神经;EN.鼻背神经;L.泪腺神经);V2.上颌神经(IO.眶下神经;ZF.颧面神经;ZT.颧颞神经);V3.下颌神经(AT.耳颞神经;B.颊神经;M.颏神经);C.颈神经(AC.颈前皮神经;GA.耳大神经;GO.枕大神经;LO.枕小神经)
(一)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自三叉神经节向前发出三条大的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
1.眼神经 为感觉神经,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额顶部、上睑和鼻背皮肤,以及眼球、泪腺、结膜和部分鼻腔黏膜。有五个皮肤分支: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支配前额,前部头皮及鼻背和上睑内侧感觉,滑车下神经和鼻背神经支配部分鼻背区感觉,泪腺神经分布于泪腺和上睑外侧的皮肤。
2.上颌神经 为感觉神经,自圆孔出颅腔,越过翼腭凹经眶下裂,进入眶下沟,经眶下管,最后由眶下孔穿出,终末分支为眶下神经。主要分支如下。
(1)颧神经:在翼腭窝内发出,经眶下裂入眶,分为两支,一支经颧面孔穿出,称为颧面神经,另一支穿眶外侧壁至颞部,称为颧颞神经,分别分布于颧、颞部皮肤。
(2)上齿槽神经:由上齿槽前、中、后三神经组成,分布于上颌窦,上颌各牙牙髓、牙周膜,颊侧牙槽骨、骨膜和牙龈。
(3)蝶腭神经:上颌神经主干行经翼腭窝上方的一段发出,分出腭神经和鼻腭神经。腭前神经由腭大孔穿出,分布到腭侧牙槽突,牙龈、硬腭骨膜和黏膜,在尖牙腭侧与鼻腭神经吻合。腭中、后神经:由腭小孔穿出,分布于软腭、悬雍垂和扁桃体。鼻腭神经由蝶腭孔进入鼻腔,越过鼻腔进入切牙管由腭前孔出来,分布到前牙腭侧牙龈、骨膜、牙槽突和硬腭。
(4)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终支,通过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为四个终末支,鼻支分到鼻侧皮肤,唇支分到上唇,下睑支分布到下睑,上颊支分布到颊部前上区。
3.下颌神经 为混合神经,分为运动支和感觉支。其中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包括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主要分支如下。
(1)耳颞神经:以两根起始,向后包绕脑膜中动脉后合成一干,穿入腮腺实质内,经腮腺上缘穿出,越过颧弓浅面,进入颞部,与颞浅动脉伴行,向上分支布于耳郭前面和颞区皮肤以及腮腺。
(2)颊神经:向前穿过翼外肌两头之间往前下行,沿颞肌腱筋膜向下直到下颌磨牙咬合平面的高度穿出筋膜,越过下颌支前缘穿过颊肌,分布到颊黏膜和下颌磨牙区颊侧牙龈黏膜,同时也分支到颊侧皮肤。
(3)舌神经:在翼外肌深面下分出,位于下齿槽神经之前,下行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当向前越过翼内肌前缘,沿舌肌和口底肌肉之外侧,分布于下颌牙齿舌侧牙龈,舌前2/3的黏膜和口底黏膜。当舌神经行至翼外肌下缘时,有面神经鼓索支参加,后者支配舌下腺和颌下腺的分泌,司舌前2/3味觉。
(4)下齿槽神经:下牙槽神经在舌神经的后方,沿翼内肌的外侧面下行,与下齿槽动静脉伴行,经下颌孔入下颌管。在下颌管内分支分布于下颌各牙牙髓、牙周膜和牙槽突。其终支自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分布到颏部、下唇、下前牙至双尖牙唇侧牙龈和相对的唇颊黏膜。
(二)颈神经丛
后部头皮、耳后、颈部感觉神经支配来源于第2、3颈神经皮支。其中耳大神经分布于腮腺、嚼肌下部、耳垂、耳郭后和乳突部的皮肤,枕大神经支配后内侧头皮,向前可达头顶区。枕小神经支配后外侧头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