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枝汤证其一

桂枝汤证其一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唯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二人,皆愈。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董璋久患渴疾,遣押衙李彦求医于孟蜀。

汤左 二月十八日

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甘草钱半 生姜三片 红枣六枚

【佐景按】明窗净几,焚香盥手,恭展《伤寒论》,凝神细读,恍然见标题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数大字。窃谓在此寥寥数大字中,仲圣垂教之精义,彷佛尽之矣。何谓脉,人谁而知之。何谓证,人谁而勿知之。何者?证其所谓证,非仲圣之所谓证也。人以发热为一证,有汗为一证,恶风为一证,头痛为一证,等而推之。仲圣则统发热、有汗、恶风、头痛等等,合称曰证。是犹合桂、芍、姜、甘、枣五味为一方,而不可称独桂也,独芍也,皆方也。是为证之真义。何谓治?与病人以方,去其邪,助其正,一剂知,二剂已,不待其传,必免其危之谓也。故仲圣之学,可以简称“脉证治法”。仲圣在千百年前之昔日,以此法治病,“既至京师,为名医,于当时称上手”。吾人在千百年后之今日,以此治病,亦“用之多验”,与昔几无以异。推而广之,后人在千百年后之他日,以此治病,亦必效如桴鼓,与今日无殊。夫医,求其效而已矣,孰能效者,是即为新,故窃谓仲圣之书,历万古而常新者,义在此也。若眩于机械之新奇繁缛,震于解剖之精微细致,惑于提炼之纤巧玲珑,而治效却渺如者,犹曰此新医药也,窃有疑焉!

大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观此二条,知桂枝汤证又名曰中风。所谓“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过沿而用之。唯严格言之,桂枝汤证四字,其义较广,中风二字,其义较狭。易言之,中风特桂枝汤证之一耳。又此中风非杂病中之中风,即非西医所谓脑溢血、脑充血之中风。中医病证名称每多重复,有待整理,此其一斑耳。至考此所以异证同名之理,盖为其均属风也。中之者浅,则仅在肌肉,此为《伤寒论》之中风。中之者深,则内及经络,甚至内及五脏,此为杂病之中风,所谓风为百病之长也。

仲圣方之药量,以斤两计,骤观之,似甚重。实则古今权衡不同,未许齐观。历来学者考证,达数千家,比例各异,莫知适从。且古今煎法服法悬殊。古者若桂枝汤但取初煎之汁,分之为三,曰一服、二服、三服。今则取初煎为一服,次煎为二服,是其间不无径庭。姑摒此种种勿论,简言之,吾师之用量,大抵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枝、芍药原作三两者,师常用三钱是也。余视证之较轻者,病之可疑者,更减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钱半是也。以此为准,利多弊少。

曹颖甫曰:桂枝汤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屡矣。尝于高长顺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二人,皆愈。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故近日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又按】近世章太炎以汉五铢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难疗之渴

虞洮,字少卿。五代时,初佐蜀。董璋久患渴疾,遣押衙李彦求医于孟蜀。蜀遣虞往,既至,董曰:璋之所患,经百名医,而无微瘥者,何也?对曰:君之疾,非为渴浆,而似渴士,得其多士,不劳药石而自愈矣。董公大悦。时董公有南面之志,故以此言讥矣。洮又曰:大凡视听至烦,皆有所损,心烦则乱,事烦则变,机烦则失,兵烦则反,五音烦则损耳,五色烦则损目,滋味烦则生疾,男女烦则减寿。古人于烦,莫不戒之。公今日有万思,时有万机,乐淫于外,女淫于内,渴之难疗,其在此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