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左眶内丛状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左眶内丛状神经纤维瘤)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上述诊断标准,本例可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影像学检查对于神经纤维瘤病的意义在于发现病变,特别是关系患者预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并注意随诊,因神经纤维瘤病的表现并非一成不变,病变可逐渐加重或逐渐增多,而且不同表现见于不同年龄段。眶内肿块的诊断较为复杂,本例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并为眶内病变的诊断提供了间接依据。若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则应密切观察病情演变。

【临床资料】

患儿男,9岁,出生后即发现左眼睑肿胀,眼球突出,未行任何治疗。2年前体检发现患儿左眼视力差,呈进行性加重,现左眼视力为0.7。发病以来无抽搐,无眼痛。

体格检查:左眼搏动性突眼,左视盘色稍白,双眼球活动好,无血管杂音。皮肤未见色素沉着,奶油咖啡斑。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影像学检查】

1.CT 平扫示左眼眶增大,见眶内沿视神经走行软组织密度肿块,与视神经分界不清,左眼球轻度向前突出,左侧蝶骨大翼缺如(图25a)。

2.MRI 平扫示左眶内肿块呈T1等T2稍高信号,左颞极区局部蛛网膜下隙增宽(图25b,c);增强检查肿块呈明显均一强化,视神经受压移位(图25d)。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例患儿9岁,结合左侧蝶骨大翼缺如及出生后即发现的左眼眶内肿块,高度怀疑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首先考虑为左眶内丛状神经纤维瘤或神经纤维瘤。应鉴别的是:

1.颅眶沟通性脑膜瘤 肿瘤起自视神经外的脑膜,因此可沿视路生长,贯穿眶内及眶外,其影像学表现类似发生于其他部位的脑膜瘤,可见脑膜尾征,因视神经无强化,表现为“轨道征”,较具特征性,本例病变呈匍匐式生长,明显强化,应考虑到脑膜瘤的可能,但本例患儿年龄轻、又为男性,无“轨道征”,并不支持。

图25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左眶内丛状神经纤维瘤)
a.CT:平扫,左眼眶增大,见眶内沿视神经走行软组织密度肿块,与视神经分界不清,左眼球轻度向前突出,左侧蝶骨大翼缺如;b~d.MRI:平扫,左眶内肿块呈T1等(△)T2稍高信号(▲),左颞极区局部蛛网膜下隙增宽;增强检查,左眶内肿块呈明显均一强化,视神经受压移位(▲)

2.视神经胶质瘤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中亦可见视神经胶质瘤,但本例MRI检查中可见视神经受压移位,而无增粗表现,可排除此诊断。

综合本例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左眶内占位首先考虑为丛状神经纤维瘤。

【手术记录与病理】

于全麻下行左额颞开颅探查,皮肌瓣翻向前,剪开硬膜,探查见左外侧裂下方为蛛网膜囊肿,蛛网膜明显增厚,穿刺抽出淡黄色囊液,打开囊壁,切除部分囊壁送病理。探查颅底见左蝶骨大翼缺如(即左眼眶外侧壁缺如)约2.5cm×3.0cm,局部硬膜与眶内容物紧密粘连,分离困难。

病理诊断:左眶内丛状神经纤维瘤。

【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与结节性硬化和Sturge-Weber综合征共称为神经皮肤综合征,与另两者相比,神经纤维瘤病更常见,约占神经系统肿瘤的3.04%。1882年,von Recklinghansen首先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1987年美国NIH会议将其分为两型。其中Ⅰ型较为多见,占90%以上,又称为von Recklinghansen病或皮肤型,具有以下两项或以上即可诊断:①有≥6处咖啡奶油斑,青春前期≥5mm,青春后期≥15mm;②有≥1处丛状神经纤维瘤或≥2处任何部位的神经纤维瘤;③有≥2个虹膜色素错构瘤(Lisch结节);④腋窝和腹股沟区雀斑;⑤视神经胶质瘤;⑥与NF-1型患者为一级亲属关系;⑦有≥1处特征性骨缺陷(如蝶骨大翼发育不全、假关节)。根据上述诊断标准,本例可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影像学检查对于神经纤维瘤病的意义在于发现病变,特别是关系患者预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并注意随诊,因神经纤维瘤病的表现并非一成不变,病变可逐渐加重或逐渐增多,而且不同表现见于不同年龄段。如骨缺陷一般为先天性,视神经胶质瘤更多见于儿童,若儿童期未发生,老年时也不会再发;而儿童期基底节区可出现T2高信号,后期可直接进展为星形细胞肿瘤,因此密切随诊至关重要。

眶内肿块的诊断较为复杂,本例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并为眶内病变的诊断提供了间接依据。在临床中见到类似病例应详问病史,并观察其他系统病变,有助于局部病变的诊断。若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则应密切观察病情演变。

(孙志华 张云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