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入院前8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痛,2个月前出现复视及左面部麻木,近来间断性耳鸣及呛咳。
查体:瞳孔L∶R=4∶2.5(mm),左侧光反应稍差,眼底无水肿。左侧三叉神经Ⅱ、Ⅲ支分布区浅痛觉减退。左侧共济稍差。
【影像学检查】
1.CT 平扫示左侧鞍旁不规则形浅分叶状高密度肿块,并跨越中颅后窝(图17a),增强检查示肿块明显均一强化(图17b)。
2.MRI 平扫示肿块T1WI和T2WI均呈不均一稍高信号,肿块内并可见多发血管流空影(图17c~f)。肿块与枕骨斜坡分界清楚,邻近脑干及左颞叶内侧受压、变形、移位。增强检查示肿块呈明显均一强化(图17g、h)。
图17 后床突实性神经鞘瘤
a、b.CT:平扫见左侧鞍旁不规则形浅分叶状高密度肿块,跨越中颅后窝且明显均一强化;c~h.MRI:平扫肿块在T1WI和T2WI上均呈不均一稍高信号,其内多发血管流空影,且明显均一强化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例为青年男性,左侧鞍旁跨中颅后窝肿块,增强检查呈明显强化,考虑为肿瘤性病变,鞍区跨中颅后窝病变较常见的为脑膜瘤和神经鞘瘤,少见的有脊索瘤、淋巴瘤、转移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等。本例应鉴别的为:
1.鞍旁脑膜瘤 起自海绵窦的硬膜,CT呈等或高密度,MRI上多呈等T1等T2信号,常明显均一强化,可有硬膜尾征,本例病变虽呈稍高密度、明显强化,但从MRI各层面上均未见病变与邻近脑膜广基相连部位。
2.鞍旁神经鞘瘤 以三叉神经鞘瘤最常见,特别是起自三叉神经根部或半月神经节的肿瘤常骑跨于中颅后窝,呈哑铃状。但神经鞘瘤常见囊变坏死,CT密度及MRI信号常不均,并呈明显不均一强化,与本例影像学表现不符合。
3.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 表现类似于脑膜瘤,T2WI上信号较高,增强检查也明显强化,并可有硬膜尾征,本例T2WI信号不支持。
本例诊断为左侧鞍旁肿瘤,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首先考虑为神经鞘瘤,但脑膜瘤不除外。
【手术记录与病理】
打开硬膜,切开小脑幕,分开颞叶见肿瘤边界清楚,紫红色,质软,血供丰富。肿瘤基底位于幕缘并与幕缘斜坡交界处粘连。左侧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被包绕,但吸除肿瘤后保留完好。左滑车神经被破坏,左三叉神经保留完好。切除幕上下肿瘤,体积约4cm×4cm×5cm。术中考虑肿瘤起自滑车神经。
病理诊断:(后床突)神经鞘瘤,生长活跃。
【讨论】
脑神经肿瘤最多见于听神经瘤,其次为三叉神经瘤。鞍旁的神经鞘瘤可起自海绵窦内穿行的任何脑神经,但三叉神经鞘瘤更多见。可表现为各种形态,但以骑跨中颅后窝的哑铃形最常见,部分发生于半月神经节的肿瘤可见Meckel腔的扩大。
CT上多呈等或低密度,囊变常见,钙化少见,邻近岩骨常见骨质破坏,增强后呈不均一强化。MRI对坏死囊变的显示优于CT,肿瘤在T1WI及T2WI上均为混杂信号,并见不均一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主要与鞍旁脑膜瘤区分,鉴别应不困难。本例病变CT、MRI平扫和强化特点均不符合神经鞘瘤的诊断,更类似于脑膜瘤的表现,但可通过病变的形态特点和临床资料来进一步鉴别。
本例神经鞘瘤虽病理未确定来自于何脑神经,但手术记录显示除滑车神经破坏外,其他神经均为受包绕而保留完好,考虑此鞍旁肿瘤为罕见的滑车神经鞘瘤。而且本例肿瘤CT上为高密度,MR T1WI和T2WI均为稍高信号,血供丰富,明显均一强化,应与脑膜瘤鉴别。
(孙志华 张云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