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烯类抗真菌药

多烯类抗真菌药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作用机制为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导致真菌细胞表面形成许多小孔,膜通透性增加,细胞重要成分外漏而致细胞死亡。3.临床应用 两性霉素B目前是治疗各种深部真菌的首选药物,治疗大多数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保留药物。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将两性霉素B置于脂类复合物或脂微粒中,制成脂质体,可提高疗效,降低其毒性反应,大大提高了临床用药剂量,达到了与两性霉素B相似或更强的抗菌作用。

(一)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AmB)系结节链真菌(streptomycesnodosus)的产物,是一种多烯类抗生素。

1.抗菌作用 两性霉素B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对新型隐球菌、皮炎芽生菌、组织细胞质菌、念珠菌、孢子丝菌等有强大抑制作用。除对部分曲真菌耐药外,皮肤和毛发癣菌大多数耐药。

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作用机制为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导致真菌细胞表面形成许多小孔,膜通透性增加,细胞重要成分外漏而致细胞死亡。同时有利于其他抗真菌药物进入菌体内,增强了抗真菌作用。本品在低浓度时可逆地与麦角固醇结合,故对真菌呈抑菌作用,高浓度时为不可逆结合而呈杀菌作用。部分人体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与红细胞等)的细胞膜也含有固醇,因而本品可引起肾脏损害及溶血等毒性反应。而细菌等的细胞膜上则无固醇存在,故本品对细菌、立克次体和病毒无抗菌活性。

2.药代动力学 两性霉素B口服或肌注吸收少,无治疗应用价值。临床应用需静脉缓慢滴注。两性霉素B静滴1h后血清峰浓度可达1.8~3.5mg/L,持续6~8h,24h后峰浓度下降一半,半衰期为24~48h。药物经肾排泄,每日仅有给药量的2%~5%以原形排出,肝胆疾病对本品的代谢没有影响。体内分布以肝、脾为最高,肺与肾的含量相对较低。药物可迅速透过胎盘,但很少进入脑脊液、玻璃体液和正常的羊水。

3.临床应用 两性霉素B目前是治疗各种深部真菌的首选药物,治疗大多数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保留药物。可用于治疗:

(1)念珠菌食管炎,每日0.15~0.2mg/kg即可获得较好疗效。

(2)球孢子菌脑膜炎,采用本品鞘内注射,开始时剂量为每次0.05~0.1mg/kg,每周3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至0.5mg/(kg·次),然后按每周2次给药。为减轻发热和头痛等不良反应,同时每次鞘内注射10~15mg氢化可的松。

(3)隐性脑膜炎,两性霉素B单用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剂量要求大,每天0.4~0.7mg/kg,不良反应多见,故常与氟胞嘧啶合用。合用时本品剂量可减至每日0.3~0.5mg/kg,氟胞嘧啶每日100~120mg/kg。

(4)芽生菌病、组织细胞质菌病、球孢子菌病以及类球孢子病呈进行性,或患者免疫功能被抑制者,或感染已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应首选两性霉素B。

(5)对隐球菌病、镰刀菌病、毛孢子菌病、全身孢子丝菌病也有较好疗效。

(6)艾滋病患者患曲霉病和组织细胞质菌病已治愈者,可用本品每周1次,防止复发。

(7)念珠菌病,皮肤黏膜型多为皮肤、口腔和阴道黏膜感染,局部应用即可获良效。内脏型累及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并可发生败血症和心内膜炎。如感染的念珠菌属对两性霉素B高度敏感(MIC<0.1mg/L),在处理感染和败血病时可给予小剂量,每日0.2~0.4mg/kg,疗程1个月左右。

(8)对中性粒细胞低下、发热、且对广谱抗生素无效的患者,可采用本品治疗,常获较好疗效。

4.不良反应 本品毒性大,尤其肾毒性大,不良反应多。常见为:

(1)发热寒战,该不良反应最为常见,一般输入药物30min左右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

(2)血栓性静脉炎,是由于两性霉素B直接刺激血管壁所致。

(3)心律不齐,一般表现为脉搏心率节律不整齐,稍重感胸闷、心慌。

(4)几乎所有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尿中可出现红、白细胞、蛋白和管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接受本品治疗时常发生氮质血症,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肌苷清除率降低。肾毒性的发生呈明显的剂量相关性,一般为一过性肾损害,但累计剂量超过5g可能导致不可逆性肾损害。

(5)关节疼痛,表现为四肢关节、胸骨、肋骨、骶尾处疼痛。多数患者难以耐受其不良反应,因此失败率和复发率均较高。

(6)血液系统毒性反应,最常见为低色素正常红细胞性贫血,停药后通常可恢复。

(7)肝毒性较少见,可致肝细胞坏死,急性肝功能衰竭也偶有发生。

(8)眼毒性,偶可见双目失明。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将两性霉素B置于脂类复合物或脂微粒中,制成脂质体,可提高疗效,降低其毒性反应,大大提高了临床用药剂量,达到了与两性霉素B相似或更强的抗菌作用。新制剂抑霉泰是一胶体样溶液,这种新剂型是由两性霉素B与胆固醇酰硫酸钠以1∶1摩尔比混合形成的复合物,溶解后形成盘状微粒的胶体悬液,可增强两性霉素B的药理作用,明显降低毒性,与普通两性霉素B相比,血药浓度峰值低,半衰期长,分布容积大。近年来开发出三种脂质体制剂: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osomal AmB,LAmB),是用脂质体将两性霉素B包裹而成;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mphotericin B lipid complex,ABLC),是脂质体与两性霉素B混合而成;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剂(amphoterin B colloidal dispersion,ABCD),是用胆甾醇硫酸钠与等量的两性霉素B混合包裹。这些脂质体制剂用于各种深部真菌引起的感染,减轻了两性霉素B的毒性,特别是肾毒性明显减少,对于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输液有关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寒战、恶心等)仍可出现,但发生率比两性霉素B低。

(二)制霉菌素

制霉菌素(Nystatin)是从链球菌发酵产生的另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多烯类抗真菌药,其结构与两性霉素B类似。

1.抗菌作用 制霉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与两性霉素B基本相同,但抗真菌作用较弱。在1.9~7.8mg/L浓度时可抑制白色念珠菌、隐球菌、荚膜组织细胞质菌、球孢子菌、烟曲菌等生长,对皮肤癣菌物抗菌活性,对阴道滴虫有一定作用。

2.药代动力学 本品口服后98%自粪便排出,血药浓度较低,对全身性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皮肤、黏膜局部用药亦不吸收。静脉注射毒性甚大,故不做注射用。

3.临床应用 本品口服用于治疗消化道念珠菌病,也可用于预防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消化道真菌二重感染。局部用药对口腔及阴道黏膜、皮肤念珠菌病有效,但对指甲真菌感染和已角化的皮肤真菌感染无效。其他感染如阴道滴虫等也有一定疗效。

4.不良反应 口服较大剂量制霉菌素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减量或停药后上述症状可迅速消失。局部用药不良反应少见,无皮肤、黏膜刺激作用。个别阴道栓剂应用者有白带增多。

脂质体制霉菌素(liposomal,nyotran),目前在Ⅲ期临床试验中。临床试用于念珠菌血症患者经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失败者,有效率60%,用于侵袭性曲霉,粒减发热者均获相当疗效。用药后患者耐受好,肾毒性、低血钾及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均较两性霉素B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