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激的心理反应

应激的心理反应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类是妨碍对应激源做出合理反应的,如过度焦虑、紧张、情绪过分波动、愤怒或忧郁等,行为上表现为攻击、逃避和退缩。此外,也可出现攻击行为,攻击的对象常是应激源直接有关的事物。

应激一旦发生,无论其是由何类应激源引起的,原则上都会导致心理行为生理反应。

人对应激的心理反应和影响从性质上可分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有助于对付应激源的,如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情绪适度唤起等,有利于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应付和调整能力的提高。另一类是妨碍对应激源做出合理反应的,如过度焦虑、紧张、情绪过分波动、愤怒或忧郁等,行为上表现为攻击、逃避和退缩。这些反应又会造成人的认识紊乱和自我评价的降低,使人可能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和行为而干扰个体对应激的调控,应激时常见的心理反应有以下几种。

(一)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又称“情绪应激”,主要有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一系列消极情绪。

1.焦虑 焦虑是一种持续短暂,强度多变,伴有紧张和害怕的心理状态,为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主要特征是恐惧、忧虑和惶惶不安。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自我的警觉水平,促使人投入行动,以适当的方法应对应激源,因而对人适应环境是有益的;但过度的焦虑干扰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严重妨碍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2.恐惧 恐惧是面临危险或即将受到伤害时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通常伴随着回避行为,即避免进入危险的境界或从威胁性环境逃走。轻度有恐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适度的危机感有助于促进积极的应对行为。但严重的恐惧能造成习性失助,或情绪释放等失控行为。

3.愤怒 多表现于一个人在追求某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情境。如果一个人认为是值得追求的,而障碍是不合理的、恶意的或有人故意设置的,便会产生愤怒、仇恨和敌意,这种情况在治疗受挫的病人中常可以见到。

4.抑郁 抑郁指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愉快感丧失,自身感觉不良,对日常生活的兴趣缺乏,常有自责倾向,自我评价降低,多伴睡眠与食欲障碍。研究表明,灾害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丧亡易产生抑郁反应,失恋、被诬陷、失业等可形成抑郁。患病的人久治不愈,长期疼痛折磨,出现抑郁反应者也很多。

严重的抑郁者可萌发消极轻生念头,故对有抑郁情绪的病人应当深入了解有无消极厌世观念,严密观察与抑郁有关的心理生理症状,防止意外发生。对久治不愈的躯体疾病、慢性疼痛以及恶性肿瘤病人,尤应警惕因抑郁而发生意外。

(二)认知反应

应激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如判断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自知力下降,自我评价能力降低,自信心和自主感受到损伤。这常是情绪反应破坏了人心理上的内稳态的结果。认知能力的降低会使个体的挫折和失败增多,使情绪反应加剧,认识能力进一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三)行为反应

应激会引起不适的心身症状,因此,人们总会采取一些行动来减轻或消除其影响。

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 指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如:远离应激源或改变自身条件、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例如借助抽烟、酗酒听音乐、跳舞等方式使自己松弛或忘却刺激。

2.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 指通过改变环境的要求,而不是改变自身方式来应付应激,包括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条件活动,如对工作环境、家庭环境、人际环境的改善等。此外,也可出现攻击行为,攻击的对象常是应激源直接有关的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