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肠息肉,内镜治疗

大肠息肉,内镜治疗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肠息肉的发病率各文献报道有所差异,国内报道的大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居多,而国外报道的则以增生性息肉更为多见。大肠息肉的治疗是发现息肉后即行摘除。在内镜技术发展以前,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开腹手术或经肛门切除,因创伤较大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为保持肠道无息肉状态,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必须做到定期随访。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做结肠镜检查者越来越多,患者经常会听到大肠息肉这一名词,因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息肉,就会感到非常的恐慌,认为自己得了癌症,精神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其实只要了解什么是息肉以及如何正确治疗息肉,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了。

大肠息肉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只是一个统称,其从病理上可分为:①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尤以绒毛状为著,临床上又称为癌前期病变。大肠息肉的恶变率国内外的报道在10%左右,对年龄较大的成年人更应该提高警惕。②炎性息肉,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炎性肠道疾病所致的息肉。③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④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后3种息肉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也可发生癌变。这样的分类方法将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明确,对于临床治疗更具有指导意义。大肠息肉的发病率各文献报道有所差异,国内报道的大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居多,而国外报道的则以增生性息肉更为多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族性息肉病,这种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中常会有人有类似的病史,其特点为婴幼儿期无息肉,常开始于青年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几乎可以达到100%,患者的结直肠常布满腺瘤,但极少累及小肠

结肠镜检查不仅可直视下观察大肠黏膜的微细病变,还可通过组织活检检查确定病变的性质,因此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检处无癌变亦不能肯定腺瘤他处无癌变。因此往往需切除整个肿瘤,经过仔细地切片检查后方能肯定是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还是癌变。目前治疗内镜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即使一些较大的息肉亦能在内镜下予以切除,因此给息肉病理活检提供了方便。

大肠息肉的治疗是发现息肉后即行摘除。在内镜技术发展以前,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开腹手术或经肛门切除,因创伤较大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随着结肠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已经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金标准(图21)。肿瘤性大肠息肉目前被学者公认为是癌前期病变,内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后,无论是否进行电切,都要求患者定期随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曾有几例患者发现腺瘤性息肉后,由于患者拒绝摘除,又没有做好随访工作,等到出现便血等症状后再次行肠镜检查,结果腺瘤已演变为进展期癌,最终只能选择手术治疗。为保持肠道无息肉状态,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必须做到定期随访。在随访中一旦发现息肉即行内镜摘除。

图21 内镜下息肉切除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