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全息学说

生物全息学说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物全息律主要研究生物内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全息相关规律。全息,即人体的任何局部或特定部分都可完整地反射出人体的整体信息,显示了生物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全息对应性。生物全息律在医学上应用十分广泛。当然,腹针疗法也是一种全息疗法。腹全息的颈部由商曲穴处伸出,故治疗颈部的疾患以商曲、石关及附近的穴位治疗。这都是全息学说中的内容。

生物全息律主要研究生物内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全息相关规律。全息,即人体的任何局部或特定部分都可完整地反射出人体的整体信息,显示了生物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全息对应性。生物体内,其功能和结构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显的边界并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即构成一个“全息元”,机体内各“全息元”生物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各部位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各对应部位全息元上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使每个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整体的缩影,也使各个全息元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这就是“生物全息律”,一句话全息的核心局部基本能反映整体。根据这一原理,人体某一局部微针系统的穴位分布与全身各部位一一对应,每一对应部位之间存在着生理或病理上的相关性。从而使这一局部穴位分布恰似整个人体的缩影。局部的穴位群反映了人体的整体和器官,包含着人体各部位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当某一器官或部位有病时,这一穴位群中相对应的部位就会有反应,我们即可根据这些反应来进行全息诊断、治疗和保养。

生物全息律在医学上应用十分广泛。人体的任何一个长骨、肢节,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位,都存在类似的全息规律和类似的穴位规律。当然,腹针疗法也是一种全息疗法。孟昭威教授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提出“经络是整体区域的全息系统”。人们从微观的角度对经络系统高度精密分化派生出来的子系统进行探讨,从生物全息的角度来看,人类外在的每一个器官都可能形成一个微观的经络系统或称之为诊疗系统,如耳针、头针、眼针、手针等,如果把整个经络系统作为一级全息元,“气街”则为从属于经络系统的二级全息元,而经络中的“气街”如《灵枢·卫气篇》云:“胸有气街,腹有气街。胸有气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因此,头针、耳针是胸气街的二级全息元。腹针也是腹气街的二级全息元。

腹部穴位除与所属的经脉相关外,还和所在部位的全息影像相关,人体的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而腹部的全息影像是整体经过缩微的图像。腹针理论根据生物全息原理,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浮在前腹壁上的神龟。中心部位是神阙穴,头顶部是中脘穴。尾部是关元穴,中心部向左右延伸的边端是大横穴,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肩部)引出,在上风湿点(肘部)屈曲,止于外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腕部),位于滑肉门外1寸),其后肢由外陵穴(髋部)向外向下5分为下风湿点(膝部),大巨穴平向外1寸为下风下点(踝部)。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

临床取穴用穴时,就根据“神龟”的对应部位来组合穴位。上腹部的经穴根据部位的不同分别可治头、面、颈、肩、上肢及手部的疾病,下腹部的经穴根据部位的不同分别可治腰骶部、膝关节及足部的疾病。治疗头部疾患时以中脘、阴都等周围的穴位为主。腹全息的颈部由商曲穴处伸出,故治疗颈部的疾患以商曲、石关及附近的穴位治疗。腹全息图的前肢代表人体相应的上肢,故治疗左右上肢的疾患由滑肉门至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之间的同侧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下方伸展与人体的下肢相应,故治疗下肢的疾患由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之间的相应穴位进行治疗。腹全息的腰骶部起于气旁终于关元穴附近,故腰椎的疾患由其附近的穴位进行治疗。

因此,整体反应在腹部便形成了穴位点状密集的穴区带,故在临床中能否准确地选用与肢体相关的穴位是临床疗效的关键,必须在临床上不断地揣摸才能掌握腹穴与整体的应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熟悉疾病的变化规律及相对的个体差异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原则就是人体的头身肢体和“神龟”的头身肢体一一对应。在这个“天”部、浅的层次,针刺还有再进一步区分深浅。比如,在“神龟”颈部所在的上脘穴来治疗人体颈部的疾患,浅刺,针效作用于前颈部的甲状腺;中刺,针效作用于颈部中央的颈椎、椎间盘;深刺,针效作用于后颈部的肌肉群。所以,每个对应的头身肢体的点,还可细分为不同的深浅层次,对应着人体不同部位从前到后的不同组织器官。这都是全息学说中的内容。

这种全息现象同样也出现在脐部,新加坡科学家发现脐带外围层含有丰富的干细胞,并发现了脐带血液中的干细胞。使之成为一个干细胞的代替源,不仅干细胞容易获取,而且还含有上皮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ellResearch Corporation成功地将这些在脐带外围层发现的干细胞分化成具体的细胞,如皮肤、骨骼或脂肪细胞。脐带血干细胞含有大量的造血细胞,可以形成血细胞,这些脐带外围层干细胞形成其他细胞类型的潜力是显著的并且也是最好的。这些都说明脐与人体全身也具有全息关系。

腹部的八廓也与腹部针全息理论有一定联系。八廓系统以后天八卦为依据,腹针中,脏腑的分布合于后天八卦,《内经》、《难经》及《易经》对脐及脐周部位同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有详尽的论述,而且临床观察证实,这种古老的模糊分类法,不仅大致符合人体内脏器官的解剖结构,在辨证施治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图3-1)。

图3-1 腹部八卦图

腹部的八廓也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据《灵枢·九宫八风》篇记载,八卦中离为火,四方所主南,与五脏相应为心;坤为土,与中心土相应,四方所主西南,与五脏相应为脾;兑与乾为金,四方所主兑为西,五脏相应为肺,乾为西北与脏腑相应为小肠;坎为水,四方所主北,与五脏相应为肾;艮为山与中心土相应,四方所主东北,与脏腑相应为大肠;震居东为木,巽亦为木。震为四方所主东,与脏腑相应为肝;巽为四方所主东南,在脏腑相应为胃。

在腹部以神阙为中心把腹部分成大致相等的八个部位,即为腹针的八廓系统。为记忆方便各以一个穴位为核心代表一个部位,如:中脘为火,为离,主心与小肠;关元为水,为坎,主肾与膀胱;左上风湿点为地,为坤,主脾胃;左大横为泽,为兑,主下焦;左下风湿点为天,为乾,主肺与大肠;右上风湿点为风,为巽,主肝与中焦;右大横为雷,为震,主肝胆;右下风湿点为山,为艮,主上焦。由此可见,在腹部这一局部,仍然能反映出全身的生理病理情况。八廓中每一廓的穴位都对所主脏腑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对内脏的平衡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生物全息律,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生物胚的延续,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人体腹部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包括了人体各部分的信息。它的信息传递依靠全息反射机制,即脑内全息联系的神经元作为反射中枢而形成的全息反射路。因而像头、耳、鼻、眼、腹、背、手、足等微针系统都是生物全息律的体现。同时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是腹针取穴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定性取穴法的核心内容。如果某一器官内脏发生疾病,机体即按照全息辐散原则将病理信息传向全身不同部位,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各个生物学物质特性相似程度较大的全息穴位,使之释放出组织胺等致痛物质及其他化学物质,产生对痛刺激敏感,皮肤电阻降低,痛阈降低等异常现象。临床上根据这些阳性反应,就可以从腹诊来诊断相应脏腑的疾病。

在腹部穴上进行刺激时,腹穴会将“损伤”信息传到中枢神经,神经中枢会立即将穴位需要修复或调整的信息,经全息特异性联系而激发出能修复或调整穴位的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并使体内这些浓度产生变化,并通过体液循环到达穴位进行修复或调整,由于这些穴位与疾病部位相对应,且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所以在修复或调整穴位的同时,调整信息也按辐散原则传向相对应的患病部位,从而使病变修复和调整。最后,当内脏疾病愈合,穴位也同时被修复,而腹部穴的阳性反应也会随之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