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预防心理危害

预防心理危害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动购买有关糖尿病防治的医学科普书籍,认真阅读,使其成为糖尿病专科的“半拉医生”及兼职护士。遵医嘱,按时吃药、打针,落实膳食及运动等防治糖尿病的“五套马车”综合措施。如果整天饱食终日,很少用脑,不接受健康教育、不读医学科普书籍、不追求防病长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则处于松弛状态,将会影响全身脏腑经络的通畅,就可能出现《黄帝内经》所讲的“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未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而去”。

1.接受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治的能力

主动购买有关糖尿病防治的医学科普书籍,认真阅读,使其成为糖尿病专科的“半拉医生”及兼职护士。从科学上认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控制血糖和防止合并症的重要意义,改变为健康而又有利于糖尿病治疗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情趣,培养运动、游戏玩耍的兴趣。遵医嘱,按时吃药、打针,落实膳食及运动等防治糖尿病的“五套马车”综合措施。在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心理基础上,糖尿病一定会得到控制,健康长寿也一定会实现。

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碍治疗的阶段与步骤

2.加强“三种能力”的锻炼,提高心理应对能力

增强“三种能力”的锻炼,即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的锻炼。这对于心理健康及减少和防治不良心理障碍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适应力:人体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应环境者,心理健康,良性生存,当然也不排除对于环境的改造。但作为个体不可能改造像山、水、冰、雪等这些自然因素。所以,要培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环境适应性强,心理健康。反之,到一个新的地方,难以入眠,或紧张、不安、心跳加快、血压与血糖可能升高等,容易诱发疾病。

(2)耐受力:对精神的刺激及压力统称为耐受力。如亲人不幸死亡,悲痛欲绝,痛哭不已,甚至晕厥,不省人事,甚或产生人格改变,精神萎靡,易导致身心疾病。如果有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使遇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也能正确对待,这样就有利于身心健康。

(3)控制力:所谓控制力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情感的能力。大脑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反应,甚至过激的行动,这都是经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而产生的控制能力。如果情绪不正常,影响了大脑皮质的控制能力,就会产生过激的、超越现实的行动,如打架、伤人等。如果心理活动符合客观事实,举止得体,应付自如,不卑不亢,动机与行动相适应,这说明控制力调节水平较高,则心理健康。

3.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要保持心理健康,必须克服不良心理表现,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积极防治心理疾病。

(1)控制情绪:有心理障碍的人,爱发脾气,遇事就怒气冲天,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遇到不愉快的事时,首先应三思而后行,从实际出发,发怒有无道理,怒气也好像“子弹”,打在对方身上是有效应的,在你“出气”的同时,必须想到对方的反应。就像你向平静的水里扔石子,水的波纹立即向四周扩散;如果用力将石头砸向一块大石头,由于反作用力的存在,石头弹回会击中你自己。所以,任何“出气”都是有反作用的,应考虑“出气”是出还是不出。不出为佳,出之害人害己。

(2)保持心情愉快:愉快源自健康的心理。保持愉快的方法有:一是广交朋友,与人融洽沟通,自然乐在其中。二是积极娱乐,唱歌、跳舞,积极主动地去消遣。三是主动运动,如散步、打乒乓球等,心情自然愉快。

(3)放松紧绷的神经:当过度紧张或心绪烦躁不安时,要主动地进行放松。首先要进行情绪的宣泄,如在树林里大声喊、大声唱,或者游泳,这样心情会渐渐放松而平静下来。

(4)知足常乐:凡事自立,不依靠别人,养成自己解决困难的习惯。宽厚待人,不断求新,主动消除内心矛盾,对事、对人都不要斤斤计较。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不要过分追求完美。物质上、精神上都不要盲目攀比,要和自己比,知足者常乐。

(5)家庭心理健康调节:家庭内部矛盾的祸根,在于不能平等待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彼此要融洽沟通,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用平和的方式解决矛盾,下面的《家规》对维护家庭的和谐十分有益。

家 规

家庭辩论非场所,功过有你也有我。

人生勤奋业绩多,试比宽容赛美德。

潜心自强竞洒脱,万事兴于家中和。

4.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

降低心理疾病的死亡率,减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就必须实施“三禁”,即禁嫉妒,禁大怒,禁狂喜。

(1)不要嫉妒:嫉妒常发生在同龄、同学、同事或有利害关系的人之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攀比。一旦别人超过了自己,心理失衡,长期受到嫉妒之火的折磨,使大脑皮质促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大脑功能失调,罹患高血压、冠心病、头痛、神经衰弱,严重者导致早亡。

人与人确有不同之处,必须承认这个客观实际。作为年轻人,只有潜心努力,创造性地超越,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老年人,应悠悠自得,“恬愉无为”(《管子》),也就是恬淡寡欲,安于淡泊的生活,不追求利,安然愉快地欢度晚年生活。

(2)不要大怒或是大喜:日常生活中有些老年人有“老小孩”之称,容易固执己见,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导致家庭不和。经常大怒会使大脑退化、思维能力下降,诱发老年痴呆。健康的心理要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克服虚荣,避免孤僻,佯装糊涂,自找愉快。很多名师均有自控“大怒”的办法,清代林则徐自书“制怒”二子挂在墙上,用于自勉。《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老年人及老年病患者,要豁达乐观。

当然,也不能狂喜,《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而疯,这种因喜之过度而狂,使大脑神经错乱了,从而导致了精神分裂。

狂喜、发怒,为什么能导致死亡呢?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突然狂喜、盛怒,脸红脖子粗,这是体内去甲肾上腺素急剧增加的表现,可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卒中或猝死。慢性病及老年人要不断陶冶情操,学会自我解脱,切忌狂喜、盛怒,不妨读点古诗,学学书法

(3)糖尿病控制血糖、稳定病情在于追求:糖尿病要控制血糖、稳定病情,还要长寿。就必须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要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为失败所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富贵所淫,不为患病所惑,要想控制血糖而健康长寿,心情必须愉快。

人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社会在进步,人也在变化。保持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吃饱饭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七八十年代,有房住、有书读就满足了;90年代以后,人们会更多地追求精神需要——情感、尊严与成就,这些需要的满足有赖于心理的调适与自身的不懈努力。如果整天饱食终日,很少用脑,不接受健康教育、不读医学科普书籍、不追求防病长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则处于松弛状态,将会影响全身脏腑经络的通畅,就可能出现《黄帝内经》所讲的“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未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所以,只有自己努力追求疾病的治愈,才能健康长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