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肺功能评价

肺功能评价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可出现在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腹腔巨大肿瘤等,以及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等情况。功能残气量和残气量增多,提示肺内充气过度,见于阻塞性肺气肿和气道部分阻塞;减少,见于各种弥漫性限制性肺疾病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通气量受无效腔与潮气容积比率影响。弥散量如小于正常预计值的80%,则提示弥散功能障碍。

3.21.1 肺容积

(1)潮气量(TV):成人约500ml。主要影响因素是呼吸肌的功能,尤其是膈肌的运动,其次是性别、年龄、身高与呼吸习惯(形式)。

(2)补呼气量(ERV):男性1 603±492ml,正常女性1 126± 338ml。

(3)补吸气量(IRV):正常男性约2 160ml,女性约1 400ml,当呼气肌和吸气肌功能减弱时,ERV和IRV减少。

(4)深吸气量(IC)=VT+IRV:正常男性2 617±548ml,女性1 970±381ml,主要影响因素是吸气肌,其次是胸廓、肺活动度降低与肺组织弹性回缩力提高和气道阻塞。

(5)肺活量(VC)=IC+ERV:男性4 217±690ml,女性3 105 ±452ml,实测值/预计值<80%为异常(预计值即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正常人测定的参考值),60%~79%为轻度降低,40%~59%为中度降低,<40%为重度降低。减低提示有限制性通气障碍亦可提示有严重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可出现在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腹腔巨大肿瘤等,以及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等情况。

(6)功能残气量(FRC)及残气量(RV):

①FRV:男性3 112±611ml,女性2 348±479ml。

②RV:男性1 615±397ml,女性1 245±336ml。

功能残气量和残气量增多,提示肺内充气过度,见于阻塞性肺气肿和气道部分阻塞;减少,见于各种弥漫性限制性肺疾病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7)肺总量(TLC)=VC+RC:男性5 766±782ml,女性4 353±644ml,减少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增加主要见于阻塞性肺气肿,一般认为正常RV/TLC≤35%,>40%示有肺气肿。

3.21.2 通气功能

(1)肺通气量: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男性6 663±200 ml,女性4 217±160ml。平静呼吸的潮气容积中,25%来自肋间肌的收缩,75%来自膈肌升降运动完成。>10L/min提示通气过度,可造成呼吸性碱中毒。<3L/min提示通气不足,可造成呼吸性酸中毒。

(2)最大通气量(MVV):男性104±2.71L,女性82.5± 2.17L,根据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进行判断,低于预计值的80%为异常。降低见于①气道阻塞和肺组织弹性减退;②呼吸肌力降低和呼吸功能不全;③胸廓、胸膜、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与大面积肺实质疾病。

(3)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0),男性3 179±117ml,女性2 314±48ml,FEV1.0/FVC%:>80%,正常人3s内可将肺活量全部呼出,第1s、2s、3s所呼出气量各占百分率正常分别为83%、96%、99%。是测定呼吸道有无阻力的重要指标。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FEV1.0和FEV1.0/FVC%降低,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FEV1.0/FVC%增加。

(4)肺泡通气量(VA):成人潮气量为500ml,其中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气道中的仅起传导气体作用,不参与气体交换,称解剖无效腔,约150ml。肺泡通气量受无效腔与潮气容积比率影响。浅快呼吸的通气效率低于深缓呼吸。

(5)临床应用

①通气功能判定。肺功能不全分级见表3.21.1,通气功能障碍分级见表3.21.2。

表3.21.1 肺功能不全分级

表3.21.2 通气功能障碍分型

②阻塞性肺气肿的判定(表3.21.3)。

表3.21.3 阻塞性肺气肿的判定

3.21.3 换气功能检查

(1)气体分布:吸入纯氧后测定呼出气中的氮浓度,以呼气至750~1 250ml的瞬间氮浓度差为准,正常<1.5%。

导致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因素是不均匀的气流阻力(支气管痉挛、受压)和顺应性(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肺气肿、肺淤血、肺水肿和胸腔积液)。

(2)通气/血流比值(V/Q):正常肺泡通气量约4L/min,肺血流量约5L/min,二者比例为0.8(V/Q=0.8),换气效率最佳。

病理情况下,局部血流障碍时,进入肺泡的气体,没有充足血流与之交换致使无效腔气增加(V/Q>0.8);反之局部气道阻塞,部分血流无通气与之交换,成为无效灌注,为静-动脉样分流效应(V/Q<0.8)。

凡能影响肺顺应性、气体阻力和血管阻力的病理因素,均可使V/Q异常,而V/Q比例失调是肺部疾病产生缺氧的主要原因。

(3)弥散功能:气体分子通过肺泡膜进行交换的过程称弥散,临床上弥散障碍主要指氧,其后果是缺氧。常用单次呼吸法测定弥散量。正常值男性为18.23~38.41ml/(kPa·min);女性:20.85~23.9ml/(kPa·min)。

弥散量如小于正常预计值的80%,则提示弥散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障碍见于弥散面积减少、肺间质水肿、肺泡壁增厚、肺泡毛细血管纤维性变。

(张 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