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的治疗在颅脑损伤康复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会给颅脑损伤病人留下后遗症,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在康复临床中治疗痉挛的方法是综合的(表9-2)。
表9-2 痉挛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痉挛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痉挛药。抗痉挛药不能直接改善运动障碍,但可间接改善运动的灵活性,特别是对轻度痉挛性瘫痪。对于中度以上痉挛,不能期待单独药物的治疗效果,必须配合运动疗法,其目的是:①使康复治疗顺利进行;②提高康复治疗效果;③预防继发并发症的发生,如关节挛缩。
抗痉挛药物按作用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抗痉挛药及周围性抗痉挛药。抗痉挛药的作用部位、疗效、不良反应各不相同(表9-3)。在应用时共同点是根据康复训练时间,调整服药时间,应在常用量3~4小时后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最佳。
(二)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痉挛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在肌张力增高初期及轻度痉挛时期。痉挛与运动的控制功能的作用是相反的,为达到运动功能的恢复,应促进痉挛肌的拮抗肌以抑制痉挛,提高主动肌的协调性和技巧性。
对痉挛病人多采用牵张法,在松弛的基础上再开始进行功能训练。其次,运用手关节等被动振动方法、痉挛肌与拮抗肌反复交替收缩方法,使拮抗肌的收缩抑制痉挛肌发放冲动,使痉挛逐渐降低。
(三)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分为湿热疗法、寒冷疗法、电刺激疗法和振动疗法。
1.湿热疗法 湿热疗法有湿水浴、超短波、红外线等。
其中,湿水浴对颅脑损伤痉挛具有一定效果。温度在38~40℃,除湿热效果外,还具有治疗对抗重力肌痉挛的作用。在浴中同时进行运动训练效果更好。临床实际应用中,对疼痛及关节挛缩的治疗比用于治疗痉挛更多见。
2.寒冷疗法 对痉挛效果比湿热好,持续时间长,其机制为肌梭活动被抑制、神经传导及传导速度降低、软组织及关节黏弹性增加。
寒冷疗法应用最多的是冰块致冷法及冷水槽法。温度10℃以下为最佳。寒冷持续时间为1小时以上(皮肤温度在25℃以下)。寒冷疗法应与运动疗法一起应用,时间安排应为寒冷疗法在前、运动疗法在后更有利于运动疗法进行。有对寒冷过敏、不能耐受的病人及有心脏病史者不应使用。
3.振动疗法 是一种促进主动肌的手段,把振动频率100Hz左右、振幅0.5~3.5mm的振动施于拮抗肌的肌腱上或腱腹处,持续10~15分钟。因相反抑制原理使痉挛减轻、阵挛消失、深反射低下。在振动过程中抗痉挛效果最强,终止约30分钟后复原。
4.电刺激 一般刺激方法是在痉挛肌的拮抗肌上给予电刺激,100Hz电流、持续7~15分钟,出现抑制痉挛肌的效果及拮抗肌的随意运动改善。其效果维持在4小时左右。
5.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痉挛根据痉挛的强度和拮抗肌随意收缩的程度分为两个阶段:
(1)痉挛强且其拮抗的控制能力尚不充分时,把电极置于痉挛肌上,被动伸展痉挛肌。这时行抑制痉挛肌放电反馈治疗。
(2)随着痉挛肌放电的抑制,拮抗肌随意收缩逐步增加。这时,可在充分集中注意力的状况下,诱发拮抗肌的收缩。
6.痉挛肌神经干阻滞法 为了缓解痉挛,在痉挛肢体的末梢神经干或痉挛肌的运动点,经皮注入酚剂阻滞传导。先用绝缘电极注射针式电子定位器确定神经干或运动点,然后注入2%~5%浓度的酚液3~5ml,注射后可以立即出现痉挛降低,约50%以上病人可持续6个月以上。缺点是有一过性局部疼痛。其机制是来自肌梭的Ib纤维向心性的传导被阻断而抑制牵张反射。
7.手术治疗 目的是矫正因长期痉挛导致的关节挛缩变形,改善运动功能。最常用于临床矫正尖足的跟腱延长术以及矫正足趾屈曲挛缩,挛缩形成槌指变形导致疼痛。影响行走者,可做屈肌腱切断术。
8.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法 肉毒杆菌毒素(BT)是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外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之一。近几年来,已用于斜颈、面肌痉挛、脑瘫、颅脑损伤等引起的肌张力异常的治疗。其机制是:局部注射后,通过干扰神经末梢的钙离子代谢,在突触前阻断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释放,造成肌肉的化学性失神经支配,达到降低肌张力的目的。临床已证明这是一种安全易行的降低肌张力的方法。应用方法为肌注部位可根据肌张力增高的肌肉按解剖定位来确定,对于大块肌肉可选择3~4个注射点。较细小的肌肉,为保证其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可用肌电图来精确定位,确保注射于神经-肌肉接头处,这样才可达到最佳效果和应用最小剂量。
肉毒杆菌毒素仅作用于局部周围神经,并不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故对中枢神经无影响。副作用常表现为局部注射肌肉无力。但常用剂量仅会降低肌张力,不致引起明显的肌肉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