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基因遗传病的确认

多基因遗传病的确认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控制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首先确定哪些疾病为多基因遗传病?在临床上常遇到一些疾病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但其系谱不符合任何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排除染色体病后,应当确认是否为多基因遗传病。确定该病是否为多基因遗传病,具体推算步骤如下。通过乙肝家系调查发现,带有Au1纯合子的个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容易成为慢性持续携带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即所谓的ICRON学说。

为了控制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首先确定哪些疾病为多基因遗传病?影响多基因遗传病的因素有哪些?

在临床上常遇到一些疾病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但其系谱不符合任何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排除染色体病后,应当确认是否为多基因遗传病。此时应调查该病的群体患病率、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并按照多基因遗传病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学检验,若观察值与预期值无显著性差异,即P>0.05,则可确定为多基因遗传病。常用的检验方法有两种。

1.差异性比较 当某种疾病群体发病率超过0.1%,遗传率较高(70%~80%)。假设该病为多基因遗传病,则符合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预期值为群体发病率平方根(Edward公式,1960)。然后与实际调查的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率进行两个率的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

例5:房间隔缺损调查,群体患病率为0.1%,患者一级亲属669人中有22人发病。确定该病是否为多基因遗传病,具体推算步骤如下。

(1)计算该病的遗传率——查图法。

已知群体发病率p=0.1%,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为3.3%,查图6-6可得该病遗传h2=73%(也可采用其他方法计算)。

(2)假设该病为多基因遗传病,则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预期值f=

(3)进行χ2检验,建立χ2检验表(表6-4)。

表6-4 χ2值计算表

计算χ2值:

查χ2值表(表6-5)确定P值。表中的数字是各种χ2值,P是概率(表中横行),n是自由度(表中竖行)。本例2行2列,其自由度n=(行-1)(列-1)=(2-1)(2-1)=1,查χ2表,当自由度n=1时,=3.84。则本调查中χ2值为0.01远小于=3.84,所以P>0.05,说明预期的一级亲属发病率与实际调查的一级亲属发病率无显著差异,房间隔缺损可确认为多基因遗传病。

表6-5 χ2界值表

2.对比法 根据Penrose公式,K=S/P(S为同胞的发病率,P为群体发病率)计算K的观察值。然后与不同遗传方式的期望K值进行比较,哪种遗传方式的期望K值与观察K值接近,就可确定该病符合哪种遗传方式。不同遗传方式的期望K值计算公式为:

例6:先天性心血管缺损的群体调查家系详细资料见表6-6所示。

表6-6 3种先天性心血管缺损发病率

根据上述的公式,计算3种心血管缺损的观察K值及各种遗传方式的期望K值,其结果如表6-7所示。

表6-7结果推断,只有多基因遗传方式的期望K值与观察K值最接近,所以这3种先天性心血管缺损,可确定为多基因遗传病。

表6-7 3种先天性心血管缺损的期望K值与观察K值比较

小资料  乙肝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乙肝患者的家族聚集性特点十分显著,家中一人发现有乙肝,进一步检查往往可以发现该患者家系中会有多人患乙肝,有时一家三代中都有乙肝,有时兄弟姐妹中多人有乙肝,有时母亲和孩子都患乙肝,有时母亲得肝硬化,孩子最终也发展成为肝硬化。对于乙肝具有的家族聚集性特点,没有人提出疑义,但是为何会有这种聚集特点,解释各有不同。过去一直认为家族聚集性是由于家族内人员接触机会较多,频繁和密切接触是导致乙肝家族聚集的原因。但是深入调查和分析乙肝家族聚集现象,发现许多现象仅用密切接触根本解释不通。例如一个乙肝家系中,乙肝患者涉及祖孙三代多位家系成员,这些成员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例如祖母-儿子-孙子;家系中其他非血亲关系的亲属几乎都不得乙肝,例如父亲患乙肝,叔叔和姑姑都有乙肝,但是母亲、婶婶和姑父都没有乙肝,这些现象显然不能用接触传播来解释。

那么,该怎样合理科学地解释乙肝的家族聚集性呢?乙肝病毒感染与持续携带状态,以及一代代垂直传播和遗传因素分析研究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和调查表明,乙肝传播符合多基因遗传特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发现者Blumberg认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具有遗传性血清蛋白多态性性质的病原体,依据表面抗原与其宿主血清蛋白遗传特性相结合一致与否来决定宿主受到乙肝病毒感染与否、持续时间或者是否产生抗体。通过乙肝家系调查发现,带有Au1纯合子的个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容易成为慢性持续携带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即所谓的ICRON学说。提出热带地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出率明显高于温带地区的原因,就是热带地区人员Au1携带者众多。乙肝病毒现症感染者家系基因分离分析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Blumberg提出乙肝病毒慢性携带状态之成立,主要基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母体传播作为迭合因子也是重要因素。有研究应用遗传度计算表明,乙肝病毒携带与遗传有关,特别是乙肝病毒在孪生子家庭中分布也有聚集趋向,孪生子双感染家庭成员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远远高于单感染和非感染者,且双亲对子女乙肝病毒感染的影响以母亲乙肝病毒阳性更重要。国内报道对23个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慢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高于无血缘关系者(P<0.01),且一、二、三级亲属间随血缘关系疏远携带率递减(P<0.01)。经科学分析,证明血缘关系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上起的重要作用,一、二、三级亲属加权平均遗传度为88.8%,经过遗传方式分析,证实乙肝病毒传播符合多基因遗传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