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涤痰息风醒脑法治疗癫

涤痰息风醒脑法治疗癫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涤痰,即荡涤顽痰;息风,即平息肝风。若气郁痰聚,或痰聚气郁,气逆不顺,乃致风火内动,夹痰上蒙清窍,内扰神明,横窜经络,痫证则可发作,故涤痰息风醒脑法是治疗癫的基本大法,这也是谢海洲先生自创方“癫康”的基本思路。以上十二味伍用,重在涤痰息风。在某医院查脑电图,确诊为癫。改拟平肝息风,痰瘀并治之法。坚持服药2年后,病情巩固,脑电图正常。

涤痰,即荡涤顽痰;息风,即平息肝风。癫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常与风、火、气、瘀相兼为患,病变脏器主要在于心肝。由于上述病因导致心、肝、脾、肾等脏气失调,影响津液的正常运行,津聚成痰,痰浊内聚成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故有“痫只一痰”之说。癫的发病机制为痰聚气逆,风痰闭阻,因为痰浊的聚散,与气机的顺逆有互相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若气郁痰聚,或痰聚气郁,气逆不顺,乃致风火内动,夹痰上蒙清窍,内扰神明,横窜经络,痫证则可发作,故涤痰息风醒脑法是治疗癫的基本大法,这也是谢海洲先生自创方“癫康”(《中医临床家谢海洲》)的基本思路。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三法并举,化痰之力培增;天麻为治风之圣药,长于平肝息风,钩藤偏于清肝热,息肝风,胆南星善于清热化痰,息风解痉,三者伍用,增强平肝息风,化痰解痉之功;川贝母长于润肺化痰,且能开痰气之郁结,与半夏相合,润燥相宜,化痰浊,破痰结功效显著;全蝎独入肝经,功专息风止痉,与天麻、钩藤相须为用,增强息风止痉之力。琥珀主入心肝而走血分,长于镇惊安神,兼能活血化瘀;朱砂专入心经,善于清心安神,兼可降心火;麦冬滋阴、清心而养心。三药组合为用,共收镇惊安神,清心安神,滋阴清热之效。甘草调和诸药,使无偏性之弊。以上十二味伍用,重在涤痰息风。且寒温相宜,偏性不显,燥中有润,故对肝风挟痰之证或略兼热象者,可谓涤痰息风万全之剂。由于肝郁气滞,久而化火,痰因火动,火动风升;或因脾不布精,痰浊结聚,壅滞气机,痰蕴化热,引动肝风,以致痰气、痰火、风痰相兼,临证必须细审明察。若痰火偏旺者,酌加龙胆草、黄芩、竹沥、礞石滚痰丸以涤痰开郁,泻火通腑;若风阳炽盛,痰蒙心神,痫证持续发作,抽搐不止者,酌加石决明、羚羊角、熊胆、体外培育牛黄、珍珠粉、玳瑁、麝香、冰片等以镇肝息风止痉,清心开窍;若治外伤性癫,酌加三棱、莪术、血竭、鸡血藤、蜈蚣、天竺黄、牵牛子、体外培育牛黄、羚羊角粉等以痰瘀并治,息风止痉。若平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合欢花以疏肝解郁,或另服丹栀逍遥丸以疏肝理脾,清热泻火。

医案一 癫

秦某,女,44岁,农民。1997年1月23日就诊。

患者10年前猝受惊恐,继而郁怒,不久出现眩仆倒地,昏不知人,手足抽搐,口吐涎沫,面色青紫,二便失禁,发作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而后昏昏入睡,醒后神情恍惚,疲乏无力,头重如裹,发作过程全然不知,发作无定时,发前无征兆。在某医院查脑电图,确诊为癫。观其体丰面黧,神情呆滞,反应迟钝,眠差多梦,头晕昏蒙,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暗淡嫩,脉沉小弦。

[辨证] 肝肾亏虚,脾失健运,风痰闭阻,脑窍失灵。

[治法] 补肾荣脑,健脾化痰,息风定痫。

[处方] 桑椹30g,黑芝麻30g,菟丝子18g,胆南星6g,茯苓15g,陈皮9g,半夏9g,石菖蒲15g,天麻6g,钩藤15g,全蝎6g,僵蚕10g,牵牛子6g,体外培育牛黄0.3g(分冲),制何首乌20g。水煎服,14剂。效不更方,可继服多剂。

二诊:1997年2月27日。

上方连服30余剂后,癫未作,睡眠明显好转,饮食增加,头晕减轻,唯弱不禁风,常易感冒,记忆力下降,舌脉同前。宗原方加黄芪30g,白术15g,防风6g,蔓荆子10g。水煎服,30剂。效不更方,可继服多剂。

三诊:1997年4月22日。

10天前月经来潮,经期因精神刺激而痫证发作,但诸症较前明显减轻,历时亦短,清醒较快,现咽部有痰,头欠清爽,心烦易怒,纳呆眠差,舌淡红,苔白腻而干,脉沉弦。改拟平肝息风,痰瘀并治之法。

[处方] 天麻6g,钩藤15g,芥子9g,胡椒3g,牵牛子6g,石菖蒲10g,蜂房5g,全蝎5g,蜈蚣3条,木香10g,砂仁6g,郁金12g,知母9g,酸枣仁18g,生、熟地黄各10g,川芎10g,益母草15g。

水煎服,14剂。效不更方,可继服多剂。

四诊:1997年6月10日。

上方继服近50剂后,癫未作,唯有轻微头晕,时有坐卧不宁,多梦,记忆力衰减,腰膝酸软,舌暗胖,脉小弦。宗上方去蜂房、蜈蚣,加生石决明25g,珍珠母25g,煅龙骨、煅牡蛎各25g,沙苑子10g,蒺藜10g,菊花10g,藁本10g,琥珀粉6g。14剂,制水丸,每次6g,每日3次。坚持长期服药,以资巩固。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坚持服药2年后,病情巩固,脑电图正常。

【解析】 由于猝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则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恐伤肾”“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灵枢·本神》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肾伤则气化无权也。郁怒伤肝,“怒则气上”“怒则气逆”,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三焦气化不利。肝病及脾,脾不健运,津液不布,痰浊内生。一遇诱因,则痰随气逆,随火炎,随风动,上犯清窍,发为痫证。本案系肝肾亏虚,水不涵木,木旺化火,热极生风,风痰闭阻脑窍,故治以补肾脑荣,健脾化痰,息风定痫之法。

方中生地黄、熟地黄相须为用,养阴补血,填精荣脑,滋水以涵木;桑椹、黑芝麻、菟丝子、制何首乌重用,以滋补肝肾,填精荣脑。半夏、茯苓、陈皮组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芥子功专利气豁痰而散痰结,伍胡椒以消痰食内滞,使未成之痰以绝源,已成之痰得以化散。木香芳香浓烈,善开壅导滞,长于行脾胃气滞,乃三焦气分之药,为调诸气之要药;砂仁长于化湿醒脾,利气快膈,通达三焦。二者相须为伍,增强调畅三焦气机,醒脾消食之功,以绝生痰之源;与熟地黄等滋腻补药同用,又有补中兼疏,久服无弊之效。体外培育牛黄、天麻、钩藤伍用,清热息风开窍之力显著增强;胆南星、全蝎、僵蚕相合,共收息风解痉,化痰通络之功;蜂房功专祛风攻毒,与全蝎、蜈蚣同用,增强息风止痉,解毒散结之力。石菖蒲、郁金伍用,豁痰开窍功效显著;石决明、珍珠母、煅龙牡相合,共收平肝潜阳,安神定痫之效。蒺藜功专平肝疏肝,沙苑子长于平补肝肾,二者伍用,升降调和,理气散郁,平补肝肾之力增强;琥珀粉、牵牛子伍用,镇惊安神,逐痰化饮。酸枣仁善补肝血,敛肝阴,养心血,为滋养强壮安神之要药,与地黄同用,增强养血安神之功;与石决明、珍珠母、煅龙牡、琥珀粉相合,共收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养心安神之效。川芎善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又能疏肝郁而开郁结;益母草专入血分,功能活血利水,祛瘀生新。二者伍用,增强活血化瘀之功,与化痰诸药配伍,则痰瘀并治;与祛风诸药相合,则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白术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与渗湿健脾之茯苓伍用,增强健脾化湿之力,以治生痰之源;与燥湿化痰之半夏、息风止晕之天麻相合,共收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之功,正是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本意;与黄芪、防风同用,补中有疏,散中寓补,正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之旨。头为诸阳之会,“脑为元神之府”,非风药之升散不能上达入巅,故佐以菊花、防风、藁本、蔓荆子以升举清阳,引药入脑,直达病所。

综观全案立法用药,宗“治病必求于本”之旨,始终贯穿补肾荣脑,健脾化痰以扶正为主。发作静止、缓急有所侧重,发作时重在息风定痫,间歇时重在补虚扶正。补肾荣脑,健脾化痰,益气固表三法并举以扶正;涤痰息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痰瘀并治,豁痰开窍诸法同用以祛邪。充分体现了“千万法门,只图全其正气”之临证特色,组方灵活权变,切中病机,使气机升降出入有序,脏腑功能得以协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顽疾可愈矣。

【重点提示】

1.病因病机及治法

治以涤痰息风醒脑为基本大法,补肾荣脑,健脾化痰以扶正固本。

2.对药组成

3.用药提示

(1)凡已服用抗癫西药者,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必须遵照医嘱,坚持服药。

(2)服用中药必须与西药间隔1~2小时,保证互不干扰,各行其道。

(3)如未服用西药治疗,单纯服用中药治疗者,即使癫未作,也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在坚持服药2年以上、病情巩固、癫未作、经脑电图检查正常的情况下,仍应注意避免精神刺激,预防感冒发热及外伤等诱发因素,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医案二 外伤并发癫

任某,男,18岁,学生。2003年8月26日就诊。

患者于2年前脑外伤后,首次出现癫样发作,西医诊断为脑外伤并发癫,脑电图提示:中度异常。经服西药抗癫无效,发作频繁,每月数次。发作时突然昏倒,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两手握拳,醒后疲倦,头痛。平时蹲起头晕,手心热,唇暗红,舌红,脉沉弦。

[辨证] 痰瘀阻滞,肝风内动。

[治法] 消瘀化痰,息风定痫。

[处方] 水蛭5g,土鳖虫8g,刘寄奴10g,栀子9g,牡丹皮12g,鬼箭羽10g,钩藤15g,天麻6g,生石决明25g(先煎),全蝎5g,僵蚕10g,牵牛子6g,赭石15g(先煎),益母草15g,羌活6g,威灵仙15g。

水煎服,7剂。另服:癫康3瓶,每次3粒,每日2次。

二诊:2003年9月2日。

服上方7剂后,发作1次,时间较短,有少量痰涎,舌红,脉弦。

[辨证] 痰瘀阻滞,肝风内动。

[治法] 化久瘀,祛痰涎,息风定痫。

[处方] 水蛭5g,土鳖虫8g,刘寄奴10g,赤芍15g,地龙10g,三七粉3g(包煎),鬼箭羽15g,益母草15g,全蝎5g,僵蚕10g,钩藤15g,天麻6g,蝉蜕5g,羌活6g,胆南星6g,石菖蒲12g,天竺黄12g,牵牛子6g,川贝母10g,体外培育牛黄0.3g(分冲),浮海石15g,琥珀粉3g(包煎),羚羊角粉0.6g(分冲)。

水煎服,7剂。

三诊:2003年9月9日。

服上方7剂后,癫未发作,舌暗质胖大、苔水滑,脉沉弦。

[辨证] 痰瘀阻窍。

[治法] 化久瘀,祛痰涎,息风健脑。

[处方] 水蛭5g,土鳖虫8g,刘寄奴10g,益母草15g,天麻6g,胆南星6g,全蝎5g,僵蚕10g,蝉蜕5g,牵牛子6g,桑椹30g,黑芝麻30g,制何首乌18g。

水煎服,7剂。

四诊:2003年9月16日。

本周内又发作1次,但动作较轻,有少量痰涎,舌红,脉弦。

[辨证] 肝经郁热,风痰上扰。

[治法] 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处方] 栀子9g,牡丹皮12g,牵牛子6g,天麻9g,半夏10g,浙贝母10g,胆南星6g,钩藤15g,僵蚕10g,蜂房5g,全蝎5g,地龙10g,蝉蜕5g,石菖蒲12g,郁金12g,蜈蚣3条,白矾3g,白薇10g。

水煎服,14剂。

五诊:2003年9月30日。

药后2周癫未作,痰涎减少,唇红,舌淡红,边尖稍红,脉沉弦。

[辨证] 肝经郁热,痰瘀阻滞。

[治法] 清热化痰,息风定痫。

[处方] 栀子9g,牡丹皮12g,牵牛子6g,天麻6g,淡豆豉12g,僵蚕10g,石菖蒲12g,远志9g,胆南星6g,钩藤15g,全蝎5g,蝉蜕5g,琥珀粉3g(包煎),体外培育牛黄0.3g(分冲)。

水煎服,14剂。效不更方,可继服多剂。

六诊:2003年11月4日。

上方连服35剂后,癫未发作,纳增,无痰,睡眠佳,二便正常,精神好,舌淡红,脉沉缓。拟抗癫丸方,巩固疗效。

[处方] 朱砂2.5g,琥珀30g,僵蚕50g,煅龙骨、煅牡蛎各25g,牵牛子30g,熊胆粉2.5g,川贝母60g,珍珠母50g,煅石决明50g,地龙50g,全蝎25g,钩藤60g,胆南星30g,半夏50g。

上方共研粉,制水丸,每服6g,每日2次。

另服:癫康3瓶,每次5粒,每日2次。

七诊:2004年12月16日。

抗癫丸药坚持服用,癫未发作,脑电图提示:基本正常。自感一切如常,精力充沛,无痰,舌淡红,脉沉缓。

以上抗癫丸方,坚持续服,半年后再查脑电图,遂来复诊。

【解析】 本例系脑外伤并发癫者。头部外伤导致瘀血阻脑,血瘀日久,亦可化为痰浊,故颅脑外伤合并癫的病机是“痰”“瘀”结合为病,若单纯化瘀,则痰无以祛而病根犹存;若单纯祛痰,则瘀滞不消而痰由瘀再生,故宗痰瘀并治,息风定痫之法,实为治疗本病之关键所在。

方以水蛭、土鳖虫(“二虫”)相须为用,重在破血逐瘀,软坚消癥;伍刘寄奴、鬼箭羽相合,增强破血通经,下血消肿之力;益母草、三七粉同用,祛瘀生新,利水消肿。天麻、钩藤、胆南星、地龙组合,息风通络,化痰解痉功效增强;全蝎、蜈蚣、僵蚕伍用,息风止痉之力倍增。天竺黄、浮海石、川贝母相合,清热豁痰,散结利窍;半夏、浙贝母伍用,清化热痰,以破痰结;石菖蒲、郁金、白矾相合,增强豁痰开窍之力。生石决明、赭石伍用,清降肝火,平肝潜阳;煅石决明、煅龙骨、煅牡蛎、珍珠母组合,平肝潜阳,安神定痫之功显著增强;琥珀粉、朱砂粉、熊胆粉同用,共收清心凉肝,息风开窍之效;体外培育牛黄、羚羊角粉配伍,重在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栀子、牡丹皮、淡豆豉相合,增强清热泻火,解郁除烦之力;蜂房、蝉蜕伍用,善能祛风止痉。黑桑椹、黑芝麻、制何首乌相合,意在滋补肝肾,益精荣脑;羌活、蝉蜕、白薇、威灵仙寓于诸药之中,均有升举清阳,引药入脑之用。

综观全案立法用药,以“化瘀通络汤”合涤痰汤为主方化裁,重在痰瘀并治;以“癫康”为主方化裁,意在息风定痫。诸方组合为用,正合痰瘀并治,息风定痫之大法,并辅以填精荣脑,升举清阳以收全功。

【重点提示】

1.病因病机及治法

以痰瘀并治,息风定痫为大法,佐以荣脑升清。

2.对药组成

3.“癫康”2号方(谢海洲先生经验方)

组成:三棱6g,莪术6g,血竭3g,鸡血藤25g,天竺黄12g,浮海石15g,牵牛子6g,石菖蒲12g,炙远志9g,郁金12g,僵蚕10g,全蝎5g,蜈蚣3条,天麻6g,钩藤15g,胆南星6g,琥珀粉6g(包煎),体外培育牛黄0.3g(分冲),羚羊角粉0.6g(分冲)。

功效:化瘀豁痰,息风定痫。

主治:脑外伤并发癫,证属痰瘀阻滞,肝风内动者。

临证应用:瘀血阻脑较重者,酌加苏木、水蛭、土鳖虫、刘寄奴、鬼箭羽、泽兰、益母草以化瘀通络,利水消肿;风痰偏盛者,酌加半夏、白术、茯苓、泽泻、陈皮、竹沥、地龙、白矾以燥湿化痰,息风定痫;痫证频发,持续不止者,酌加石决明、赭石、珍珠粉、玳瑁粉、熊胆粉等以镇肝息风止痉。记忆力明显减退者,可酌加桑椹、黑芝麻、制何首乌等补肾荣脑,以壮髓海;若少佐羌活、防风、荷叶、蝉蜕、白薇等升举清阳之品,则有事半功倍之效。

医案三 小儿癫

张某,男,11个月。1986年8月11日就诊。

患儿出生后3个月,因受惊而发病。每发神志恍惚,眼睛发青,两目上视,手足抽搐,颈项强直,呕逆干哕,面色白,精神萎靡,身体软弱无力,舌淡红,苔白腻,指纹色青。西医诊断为癫,脑电图提示:轻度异常。

[辨证] 肝肾不足,肝风内动。

[治法] 补益肝肾,息风止痉。

[处方] 天麻3g,钩藤5g,胆南星2g,僵蚕3g,远志3g,石菖蒲2g,全蝎3g,丹参5g,麦冬3g,川贝母3g,牵牛子4g,白胡椒2g,琥珀粉1g(冲),朱砂0.5g(冲)。

水煎服,7剂。

另服:小儿补脑丸20丸,每次半丸,每日2次。

二诊:1986年8月25日。

患儿因外感而致咳喘、痰盛,两目上视,手指抽搐,精神疲倦,大便干燥,舌淡红,苔黄腻,指纹青紫。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处方] 炙麻黄2g,杏仁3g,生石膏8g(先煎),炙甘草3g,桑白皮4g,芦根8g,黄芩3g,冬瓜仁4g,半夏3g,胆南星2g,桃仁4g,地龙3g,天竺黄3g,石菖蒲3g。

水煎服,7剂。效不更方,可继服多剂。

另服:鲜竹沥水100ml,每次15ml,日服2次。

三诊:1986年9月26日。

上方连服30剂后,咳喘已平,抽搐时间较短,症状减轻,头项后倾,手心热,大便干,尿少,舌淡红,苔薄腻,指纹色青。治宜息风止痉为主,佐以醒脾和胃。

[处方] 天麻4g,胆南星4g,全蝎4g,牵牛子6g,蜈蚣1条,藿香6g,生姜2片,半夏3g,琥珀粉1.5g(分冲),朱砂1g(分冲)。

水煎服,7剂。效不更方,可继服多剂。

四诊:1986年10月25日。

上方连服28剂后,颈项后倾减轻,偶有小抽,流涎,夜寐不实,舌淡红,苔薄,指纹正常。治宜健脾化痰,和胃安神,补肾荣脑。

[处方] 白术6g,茯苓10g,泽泻4g,生石决明8g(先煎),生龙骨、生牡蛎各8g(先煎),旋覆花3g(包煎),姜半夏3g,钩藤5g,胆南星2g,秫米10g,菟丝子5g,覆盆子3g。

水煎服,14剂。效不更方,可继服多剂。

另服:鲜竹沥水100ml,每次15ml,日服2次。

五诊:1986年11月25日。

上方连服30剂后,痫证未作,但身体较弱,流涎,舌淡红,苔薄,指纹正常。治宜扶正祛邪并施。

[处方] 黄芪10g,白术6g,防风3g,太子参5g,苍耳子3g,白矾2g,胆南星3g,僵蚕3g,天竺黄3g,川贝母3g,朱砂1g(分冲),雄黄0.5g(分冲)。

水煎服,14剂。汤药停服后,另服中成药以资巩固。小儿补脑丸,每次半丸,每日2次;癫康,每次1粒,每日2次。以上二药长期服用,定期复查脑电图,不可随意停药。半年后再查脑电图,遂来复诊。

【解析】 本案癫虽为“后天受惊而得者”,因患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故易生痰浊,易动肝风;又因其神气怯弱,“惊则气乱”而触动积痰,引动肝风,痰随风动,风痰上扰,心窍被蒙而发为痫证。每发神志恍惚,为痰蒙心窍所致;眼睛发青,两目上视,手指抽搐,颈项强直,指纹色青均属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风内动;面色白,精神萎靡,身软乏力为后天失养,气血不足,正气虚弱;苔白腻为痰浊内盛之征。故以补益肝肾,息风止痉为法。宗急则治标的法则,先以“癫康”(《中医临床家谢海洲》自创方)化裁以涤痰息风,开窍定痫。方中天麻、钩藤、胆南星伍用,平肝息风,化痰解痉;川贝母、牵牛子、白胡椒相合,增强逐痰化饮之功;全蝎、僵蚕同用,息风通络,化痰散结之力增强;石菖蒲、远志伍用,豁痰开窍功效显著。有痰必有瘀,故以丹参一则活血化瘀,二则伍麦冬清心安神;琥珀粉、朱砂质重而镇心安神。并另服小儿荣脑丸以补肾填精荣脑,共奏标本兼治之效。

二诊因患儿外感风热犯肺引动痰火而致咳喘,故以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化裁以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方中加半夏、胆南星伍用,尤以治疗风痰功效显著;半夏、黄芩相合,清热化痰。天竺黄长于清热豁痰,凉心定惊,伍半夏则增强清热化痰之力,尚有定惊止搐之功;配竹沥、石菖蒲同用,共收豁痰开窍,清热息风定惊之效。芦根善清肺热,消痰排脓,渗湿养阴,伍冬瓜仁则清上澈下,增强清热化痰之功;配桃仁则痰瘀并治。桑白皮功专泻肺平喘,伍地龙既增强泻肺平喘之力,又有息风解痉之功。

三诊之后,咳喘已平,抽搐诸症减轻,故以健脾化痰、补肾荣脑、重镇安神等法并举。方以白术健脾化痰,补脾气,升清阳,伍泽泻利水渗湿泻热,使清阳得升,痰饮下行,升清降浊功著;合茯苓渗湿健脾化痰,以杜绝生痰之源;配半夏燥湿化痰以散痰结。旋覆花长于降气消痰,与化痰诸药相合,增强消痰化饮之力。菟丝子长于补肾益精,伍覆盆子则增强补肾填精荣脑之功。生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合用,重镇安神之力倍增。

四诊之后,病情趋于平稳,故以扶正祛邪并施之法。方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加太子参补肺益脾,养阴生津;伍苍耳子升举清阳,增强益气升阳,扶正固本之功。天竺黄功能豁痰开窍,而长于定惊息风,与胆南星相合,增强清热化痰,息风解痉之力;与川贝母、僵蚕伍用,共奏清热息风,化痰散结之功。

综观全案立法用药,始终抓住患儿“元气未充,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易生痰浊,易动肝风”这一基本病理特点,故以补益肝肾,化痰息风为基本大法,主次分明,标本兼顾。以“癫康”为主方,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可谓豁痰息风万全之剂,随证加减,灵活变通。以健脾化痰、渗湿化痰、燥湿化痰、清热化痰、豁痰开窍、涤痰息风、平肝息风、重镇安神诸法并举,使风痰得去,神宁痫定。同时另服小儿荣脑丸以壮髓海,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扶正祛邪,可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如是则何患之有哉?

【重点提示】

1.病因病机及治法3.雄黄治痫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药之设也以除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

雄黄,辛、苦,温。毒性强烈。归心、肝、胃经。本品功专解毒杀虫,息风止痉,燥湿化痰,为解毒疗疮之要药,临床多为外用。内服每次0.3~0.5g,一般入丸散,不入煎剂。谢海洲先生擅用“毒药”以攻邪,仅举本案雄黄治痫为例。《本草纲目》曰:“雄黄,乃治疮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积聚诸病,用之殊功。”本案小儿痫证,取其燥湿祛痰,息风止痉之力,与白矾相合,增强燥湿祛痰,息风止痉功效;与朱砂同用,以豁痰开窍,镇惊安神;与半夏、胆南星配伍,涤痰燥湿,息风定惊作用增强;与天竺黄、鲜竹沥伍用,增强豁痰开窍,息风定痫之功。雄黄虽为性热有毒之品,然配伍得当,则可扬长避短,而见殊功。

本案小儿痫证,雄黄0.5g(分冲)已属超常用量。正如《医家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云:“心小则惟惧或失,胆大则药如其症,或大攻,或大补,似乎胆大,不知不如是则病不解,是胆大适所以行其心小也。故心小胆大者,合而成智圆。”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心细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使如此,雄黄毕竟是毒性强烈之品,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内服一般不宜过量;孕妇及血虚者忌服。诚如《本草经疏》所言:“雄黄性热有毒,外用亦见其所长,内服难免其无害,凡在服饵,中病乃已,毋尽剂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