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斜角肌综合征是前斜角肌的肌性压迫胸廓上口处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而引起的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多发生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一般好发于垂肩或肩胛肌肉不发达体型者及工作生活习惯中头部经常偏向患侧者。
【病因】
1.先天因素 斜角肌先天性畸形或前、中斜角肌先天性融合,或原发的前斜角肌肥厚,或有颈肋的刺激、压迫,致前斜角肌痉挛或炎症,致使前斜角肌压迫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血管而发病。
2.神经根受压或刺激 前斜角肌受颈5-7神经前支的支配,临床上下位颈椎病变使颈5-7神经根受压或刺激时,可累及该肌而影响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
3.生理因素 人到中年以后,部分人由于体重的增加,胸廓向下牵垂,致使前斜角肌紧张。此外,学习或工作过度使用前斜角肌而致使前斜角肌发生生理性肌肉肥厚。
【病理生理】 前斜角肌位于颈椎外侧的深部,起自颈3-6横突,肌纤维向前向下偏外侧走行,止于第1肋骨内缘的前斜角肌结节,此结节前后各有一个沟,前沟有锁骨下静脉,后沟有锁骨下动脉及臂丛下干通过。该肌由颈5-7神经前支支配,中斜角肌起自颈2-7横突,向下、外走行,止于第1肋的外侧端。在前、中斜角肌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的间隙,其三角形的底部为第1肋骨。在这个三角形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臂丛神经通过。在吸气时,前、中斜角肌较易摸清楚。
本病或由于前斜角肌痉挛或肥大;或因颈椎病使支配营养斜角肌的神经根受损而使该肌肉纤维化;或因中斜角肌下端先天性肥厚扩张,使斜角肌变形,肋骨上移,斜角肌间隙变窄,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受压。反之,当臂丛受压时,其支配斜角肌的分支被刺激而使斜角肌收缩,最终导致前斜角肌痉挛而症状逐日加重。
【临床表现】
1.血管受压
(1)缺血性疼痛:下颈前侧面疼痛或麻木,并向颈肩、上肢尺侧、前臂及手尺侧放射。疼痛常呈钝痛或烧灼样痛,颈部活动、深吸气、上肢外展或上举时疼痛加重,夜间疼痛较甚,并可累及枕部和胸部。
(2)循环障碍:患者手发凉,皮肤发绀,苍白,头转向健侧、深吸气、打喷嚏时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且疼痛加剧。
(3)椎动脉受压:前斜角肌的痉挛抬高了第1肋骨,使椎动脉分支处扭曲狭窄,可见偏头痛,一侧面部麻木,眩晕,严重者恶心,呕吐等。
2.臂丛神经受压 患侧肩部、前臂及手部尺侧刺痛或放射痛,或有烧灼感,上肢持续活动后加重,夜间尤甚。精细协调动作欠佳,握力减弱。有的患者手部用力时出现颜色变红、变紫,肢端苍白或出汗、水肿及Horner综合征等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现象(因臂丛神经含有交感神经所致)。
前斜角肌紧张试验阳性:将患者头部转向健侧,颈部过伸,向下牵拉患侧手臂则患侧麻感加重,并向下放射。
3.检查
视诊:患侧锁骨上窝饱满,深吸气时更加明显。
触诊: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可清楚地触及条索状的前斜角肌,肌肉紧张。向内压迫胸锁乳突肌,上肢出现放射痛;压迫锁骨下动脉,同侧桡动脉搏动减弱。
听诊:锁骨上窝可听到血管杂音。
后仰头试验阳性:患者端坐,两手置于膝上,头转向患侧,下颌抬起。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肩关节外展外旋试验阳性:患者坐位,将患侧的上肢分别外展、外旋90°,此时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直肘后伸试验阳性:患者坐位,双上肢肘关节伸直,并向后方伸展,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Morley试验阳性:用手指压迫锁骨中段之前斜角肌附着点处,患者有压痛并向肩臂部放射。
4.X线 X线无颈肋和颈7横突过长,锁骨和第1肋骨无异常。
5.血管造影 常见肋锁交界部动静脉管腔狭窄或闭锁,病变远端有扩张影像。
6.诊断性治疗 于前斜角肌肌腹局部注射1%的利多卡因10ml以浸润阻滞,如5min内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说明属前斜角肌本身的痉挛、肥厚或外伤引起的前斜角肌肌炎;如症状有所减轻,说明属下颈段脊神经受到刺激后反射性地引起该肌的痉挛或挛缩;如症状无变化,疑为颈肋或肋-锁综合征等原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前斜角肌有关试验及前斜角肌肌腹局部浸润阻滞有效,X线无异常骨质改变即可诊断。
2.鉴别诊断
(1)颈椎病: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呈神经根性分布,可伴有手指的麻木,颈部僵直,活动受限等表现,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屈成角,或呈退变、椎间隙变窄等。
(2)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青壮年,多有明显的外伤史,发病急,症状重。叩顶、屈颈、臂丛牵拉试验均阳性。
(3)雷诺病:常有家族史,发病与肢端受凉有关,发病时肤色出现苍白-发绀-潮红,然后又恢复正常颜色,主要见于手指,呈双侧对称性发病。局部加温、揉搓可停止发作,桡动脉搏动可正常。无感觉减退、肌肉萎缩等神经损害。
(4)创伤性尺神经炎:病变处的尺神经粗大,滑出尺神经沟,疼痛仅限于尺神经的分布区,骨间肌萎缩,手成鹰爪状。
【治疗】
1.神经阻滞 前斜角肌浸润阻滞法:患者头偏向健侧,使患侧颈肌紧张,消毒,深吸气,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摸清条索状的前斜角肌后,用中、示指固定该肌肉,用7号针头注入前斜角肌肌腹内(注射药液同本章第一节“项韧带钙化”)。
2.推拿手技 患者取坐位,点按风池、完骨、天鼎、肩井、缺盆、曲池、合谷等穴;患侧颈、肩、背部5~10min;一手扶住健肩,一手轻拿痉挛的前、中斜角肌,推拿前、中斜角肌、掌揉颈项部,中、示指按压锁骨上窝,拇指按压颈项后部约10次。每日1次。
3.注意事项 矫正不良体位,悬吊上肢制动,上肢尽可能不持重物,调整枕头至适宜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