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同时出现且同样突出的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的10个国家811例精神分裂症中,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107例,占13%。Mario等对21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型患者的家系研究,发现该病抑郁型患者一级亲属几乎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有相同的发病风险。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是具有明显的躁狂或抑郁症状,且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同时出现且同样突出的精神障碍。分裂症状多为幻觉、妄想、思维形式及逻辑障碍等;情感症状则为躁狂或抑郁,也可为两型的混合,常有反复发作倾向,间歇期正常或遗留残留症状。

【流行病学】 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统一,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难以得到。世界卫生组织(1975)报道的10个国家811例精神分裂症中,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107例,占13%。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在1980~1985年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调查,诊断为该病的共261例,占同期住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数的4%。

发病年龄以25~35岁为多见,儿童老年期发病的少见。未发现在性别、种族、地区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特殊联系。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有关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多倾向于该病的遗传学研究,包括系谱分析、高发家系及双生子的研究。上海的研究资料表明(1979),家族史阳性的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占57.1%,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症(22.1%)和情感性精神障碍(23.2%),说明遗传因素在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上具有重要意义。Maier等(1989)研究认为,该病具有情感性及分裂性双重遗传倾向,或介于二者之间。Mario等(1991)对21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型患者的家系研究,发现该病抑郁型患者一级亲属几乎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有相同的发病风险。多数研究资料认为,与该病的血缘关系愈近发病的风险愈大。

【临床表现】 该病的起病形式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多有一定的诱因,病前一般无明显的个性缺陷,部分患者可有精神分裂症或(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家族史,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是具有明显的躁狂或抑郁症状,且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两类症状可同时出现,或在不同次发病中不规则交替出现。患者可有明显的间歇期,病程呈发作性,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

【临床类型】 该病一般分为以下类型:①分裂情感性障碍(躁狂型),在一次发作中出现显著精神分裂症症状与躁狂症状;②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在一次发作中出现显著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抑郁症状;③分裂情感性障碍(混合型),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混合型双相情感性障碍症状同时存在。

【诊断】 该病应符合以下几点。

1.符合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或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

2.严重程度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自知力不全或缺乏。

3.符合症状标准的分裂性症状与情感性症状在整个病程中同时存在至少2周以上,并且出现与消失的时间比较接近。

4.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

【治疗】 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选用抗精神病药物、抗躁狂药物及抗抑郁药物等治疗。临床上以情感性症状为主者,具有明显躁狂症状者,可选用碳酸锂并辅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具有明显抑郁症状者,可选用抗抑郁药物且辅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于既有躁狂又有抑郁症状的混合型患者,可用碳酸锂或丙戊酸盐维持治疗。以精神分裂症状为主者,应用氯氮平、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辅以抗躁狂或抗抑郁药物。对于严重兴奋躁动或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可选用电休克治疗,待精神症状控制后,用药物维持治疗。对于缓解期的患者,应针对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适当的心理行为指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以利于疾病的进一步康复。

预后】 由于该病的病程呈阵发性,间歇性基本正常,一般认为预后较精神分裂症为好,但不及情感性精神障碍。文献资料表明,锂盐对该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血锂浓度一般维持在0.4~0.6mmol/L,以期预防该病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