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的成因

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的成因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的成因不能用某种单一模式来解释,与社会、心理、生物学因素皆有密切关系。精神活性物质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作用。长期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可发生细胞及分子水平上适应性改变。研究显示,动物对某些药物成瘾的形成具有显著的遗传性。

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的成因不能用某种单一模式来解释,与社会、心理、生物学因素皆有密切关系。其药理特性和社会流通是其依赖的必要条件,但是否成瘾,还与个体人格特征、生物易患性有关,而社会文化因素起到了诱因作用。下面我们对这些成因做一简要分析。

(一)药理特性

精神活性物质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作用。前者表现为增加正性情绪的作用,如吸毒后的快感。后者表现为对抗负性情绪的作用,如“一醉解千愁”。重要的是,成瘾后由于戒断综合征的出现,成瘾者不能自拔,必须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才能解除戒断症状,这是最为强烈的负性强化。此时出现两个恶性的负性强化循环:即“吸毒——社会家庭问题——负性情绪——吸毒”和“吸毒——成瘾——戒断症状——吸毒”。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①药物的可获得性;②不良的家庭因素,如家庭矛盾、家庭成员间交流差、家庭成员犯罪或吸毒等,能增加个体滥用药物的可能性;③同伴影响与压力,如我国某些地区的劝酒或让烟习惯等;④社会文化背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对饮酒持强烈的厌恶态度,其饮酒问题就不会严重;我国吸烟问题严重是由于我们把吸烟作为社交手段之一。

(三)心理因素

即使精神活性物质能随意得到,也只有一部分人使用并成瘾。这与个体的某些心理特征有关。①个性特征。吸毒者具有明显的反社会性、情绪调节较差、易冲动、缺乏有效应付手段、追求立即满足等个性。②精神病理因素。很多物质滥用者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并往往与物质使用互为因果,促进成瘾迅速发展。③常见心理始动原因。成瘾者常出于好奇、侥幸、逆反、追求刺激、享乐、解脱等心理开始使用精神活性物质。

(四)生物因素

研究发现,人类、动物依赖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着一系列神经递质、受体、第二信号传导系统、基因转录或蛋白合成甚至神经元结构等方面的改变。从这个角度看可将依赖行为定义为慢性脑部疾病。主要的生物因素有3个:①相关神经解剖和神经生化基础。中脑腹侧被盖区向伏隔核、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能神经投射,可能是脑内“犒赏系统”的中枢所在。不同的精神活性物质均是最终作用于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增加伏隔核及前额叶皮质中多巴胺的释放,使吸食者主观上产生某种陶醉感和欣快感。可卡因苯丙胺类物质是通过抑制突触间隙多巴胺重吸收而增加多巴胺释放;阿片类物质通过激动μ、δ受体及解除GABA神经元对多巴胺的抑制作用,间接促进多巴胺释放。长期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可发生细胞及分子水平上适应性改变。由此改变了强化机制和动机状态,出现了耐受性、戒断症状、渴求等病理生理改变。②代谢速度。代谢速度不同,对精神活性物质的耐受性就不同,成瘾易患性也不同。如先天缺乏乙醛脱氢酶的个体就不太可能成为酒成瘾者。③遗传学因素。研究显示,动物对某些药物成瘾的形成具有显著的遗传性。如不同品系的小鼠对吗啡成瘾的形成具有显著差异。家系、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均发现药物滥用易患性由基因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