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最先出现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最先出现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由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皮肤、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并常伴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其中因寒冷引起者称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3.寒冷损伤 寒冷环境或保温不当可使新生儿失热增加,当产热不敷失热时,体温随即下降,继而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出现指端发冷和微循环障碍,更进一步引起心功能低下表现。常合并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由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皮肤、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并常伴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其中因寒冷引起者称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能量储备少,产热不足;新生儿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当保温不当时易导致体温偏低。

2.新生儿皮下脂肪特点 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不饱和脂肪酸多,前者熔点高,当受寒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降低时,皮脂容易发生硬化,出现硬肿症。

3.寒冷损伤 寒冷环境或保温不当可使新生儿失热增加,当产热不敷失热时,体温随即下降,继而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出现指端发冷和微循环障碍,更进一步引起心功能低下表现。低体温和低环境温度常导致缺氧、各种能量代谢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

4.其他 新生儿严重感染(肺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早产、窒息和红细胞增多症等时,也易发生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现低体温和硬肿。

【临床表现】 好发于寒冷季节,多在生后1周内发病,多见于早产儿、足月小样儿或有窒息、产伤、感染等严重疾病的新生儿。发病初期表现体温降低、吮乳差或拒乳、哭声弱等症状;病情加重时发生硬肿和多器官损害体征。

1.低体温 表现全身冰凉,四肢尤甚,体温常低至35℃以下,早期腋-肛温度差为正值;重者体温可低于30℃,腋-肛温差变为负值,表示能量储备耗竭;感染或夏季发病者可不出现低体温。

2.硬肿 由皮脂硬化和水肿所形成,其特点为皮肤硬肿,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有水肿者压之有轻度凹陷。硬肿发生顺序是: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范围可按: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计算。

3.多器官功能损害 早期常先有心率增快,随后减慢,心音低钝,脉搏细弱,微循环障碍,呼吸浅慢。严重时出现休克、心力衰竭、DIC。此时常在肺部听到细湿啰音,随之自口鼻冒出泡沫样鲜血性液体,发生肺出血。合并肾衰竭者则有明显少尿、无尿、酸中毒及高钾、高磷、低钠、低钙等电解质紊乱。常合并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4.病情分度 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可分为轻、中和重度(表5-5)。

表5-5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情分度

【辅助检查】

1.血红细胞比容升高,黏滞度增加,血小板减少,合并DIC时有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相应改变。

2.常有明显低氧血症,代谢性或混合性酸中毒,血糖多降低。电解质紊乱最常见的是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也可有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合并肾衰时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

3.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Q-T延长,T波低平,ST段降低。

4.X线胸片显示肺淤血、肺水肿、肺出血等改变。

【诊断】 在寒冷季节,遇有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发生皮肤硬肿且冰凉,伴不哭、不吃、体温不升即可确诊。应视病情进行分度。

【鉴别诊断】

1.新生儿皮下坏疽 系皮下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病原菌多为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好发于背、骶、臀、枕部等受压部位,局部皮肤硬而发红,略肿,边缘不清,迅速扩大,病变中央由硬变软,色转暗红,触之漂浮感,最后呈紫黑色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本病有感染中毒症状,常伴发热、哭闹,血培养常阳性。

2.新生儿水肿 正常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可因肾脏暂时性钠、氯排泄功能不足,水潴留,引起手、足背、眼睑、头皮、女婴阴唇等处水肿;全身性水肿可见于早产儿、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肾病、先天性脚气病、低蛋白血症、失血性贫血等,其特点是四肢、躯干广泛的凹陷性水肿,肤色苍白发亮,不凉,不硬,体温正常。

【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是正确复温、加强监护、合理供给热能和液体、及时去除病因、尽早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1.复温

(1)复温时的监护:①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②体温调节状况的判定,要同时测肛温、腋温、腹壁皮温和环境温度(室温或暖箱温度),其中肛温为体温平衡指标,腋-肛温差为产热指标,皮温与环境温差为散热指标;③监测出入量,摄入或输入热能、液量及尿量。

(2)复温方法:①轻、中度硬肿,体温>30℃,腋-肛温差为正值,产热良好者,用暖箱复温,将患儿置入预热到30℃的暖箱内,调节箱温在30~34℃,使患儿在6~12h恢复正常体温;②重度硬肿体温<30℃或腋-肛温差为负值,说明产热衰竭,应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温度(不超过34℃)开始复温,而后每小时提高箱温1℃,于12~24h恢复正常体温;③无条件时可用热水袋、热炕、电热毯包裹或母怀取暖,但应防烫伤,无效者应转上级医院,有条件时也可用远红外线抢救台或恒温水浴复温。

2.热能及液体供给 病程中患儿消耗大量热能,治疗时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又需足够热能,因此在复温的同时,必须供给足量的葡萄糖,热能从210kJ/(kg·d)开始,以后随体温上升迅速递增至419~502kJ/(kg·d),经口、部分或全部静脉营养,体温低时给糖速度宜慢,静脉滴注葡萄糖按6mg/(kg·min)给予,复温后可加快至12~14mg/(kg·min),防止高血糖。液量开始按60~80ml/(kg·d),以后按100ml/(kg·d)给予,有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限制输液速度及液量。

3.控制感染 若有败血症、肺炎等感染,应根据感染性质选用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菌素等,忌用对听力或肾功能有害药物。

4.其他疗法 纠正器官功能紊乱。对并发休克、急性肾衰竭、凝血机制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应给予相应治疗。

【预防】 加强妇幼保健,尽量避免早产;做好产程观察,避免产伤和窒息;产后注意保暖,尤其是冬季,应事先升高室温,产房温度不得低于24℃,生后尽快擦干羊水,用暖被包好,防止受凉;尽早开奶,补充热能;积极防治肺炎、败血症等感染;高危儿应加强监护,有感染迹象应及早给予抗生素;因病转院途中应有保暖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