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rh血型引起新生儿溶血原理

rh血型引起新生儿溶血原理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而引起的溶血。血型抗原160种以上,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的是ABO系统血型不合,其次是Rh系统血型不合。1.ABO系统血型不合 主要发生在母亲为O型,而胎儿为A型或B型时,50%的溶血病发生在第1胎。Rh溶血病较ABO溶血病严重。ABO溶血病时常为阴性或弱阳性。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而引起的溶血。它主要包括ABO溶血病(85%)和Rh溶血病(15%)。发生于胎儿及新生儿早期。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是母体中存在与胎儿不配合的血型抗体(IgG)进入胎儿循环后所引起的。如母亲缺乏由父亲传给胎儿的血型抗原,此抗原可在孕期尤其在生产时进入母体产生相应抗体,IgG血型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与红细胞相对抗原结合,使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遭致破坏而发生血管外溶血。血型抗原160种以上,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的是ABO系统血型不合,其次是Rh系统血型不合。

1.ABO系统血型不合 主要发生在母亲为O型,而胎儿为A型或B型时,50%的溶血病发生在第1胎。因为A、B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某些植物、寄生虫及细菌中,O型母亲孕前已接触过A、B血型物质抗原的刺激,并产生了相应的抗A、抗B的IgG。

2.Rh血型不合 Rh血型系统在红细胞上有6种抗原:C、D、E、c、d、e,但d始终未能发现。依抗原性强烈排列,依次为D>E>C>c>e。即最常见的RhD溶血病,其次为RhE溶血病,多发生在第2胎,且一胎比一胎严重,如孕母接受Rh阳性的血(如输过血等),第1胎也发病。因为Rh抗原仅存在于Rh猴及人的红细胞上,此抗原初次致敏需0.5~1ml血液,但多数首次妊娠期母血中只有少量(0.05~0.1ml)胎儿血,此血量不足以致其母致敏。致敏后,首先产生的IgM不能通过胎盘,到以后产生IgG时,胎儿已经娩出,故第1胎不发病。由于在分娩时胎儿血进入母循环的量常可超过0.5~1ml,且第2次致敏仅需0.01~0.1ml血液,并很快产生大量IgG抗体,故随胎次增多症状越严重。

【临床表现】 症状轻重与溶血程度基本一致。Rh溶血病较ABO溶血病严重。轻者除黄疸外,可无其他明显异常;病情严重者出生时就有重度贫血、全身水肿及心力衰竭,甚至为死胎。

1.胎儿水肿 主要见于Rh溶血病。表现为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胸腔积液,腹水,肝脾大及贫血性心衰,严重时为死胎。

2.黄疸 与溶血程度及肝内形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有关。Rh溶血病多在24h内发生,ABO溶血病第2~3天出现多,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3.贫血 程度不一,轻症时血红蛋白>140g/L,重症时血红蛋白<80g/L,甚至<30~40g/L,易发生贫血性心衰。有些Rh溶血病患儿于3~6周时发生晚期贫血,这是由于血型抗体在体内持续存在,继续溶血所致。

4.肝脾大 轻症无明显大,多见于Rh溶血病,因髓外造血增多所致。

5.胆红素脑病 一般在生后2~7d发生,尤其早产儿多见。随着黄疸加重,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首先为嗜睡、喂养困难、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减低;1/2~1d后很快进入痉挛期,表现为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前囟隆起、呕吐、尖叫、惊厥等。如不及时治疗,1/3~1/2患儿死亡。若能度过痉挛期则能存活。但多遗留手足徐动症、高频失听等听力下降、智能落后、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辅助检查】

1.检查有无溶血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增多,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检查有无血型不合 测定母、婴ABO和Rh血型,证实血型不合存在。

3.血清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查

(1)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法阳性即可确诊Rh溶血病,间接法阳性可明确其类型。ABO溶血病时常为阴性或弱阳性。

(2)抗体释放试验阳性:本法阳性率高,亦为诊断溶血病的可靠方法。

(3)血清游离抗体检查:本法可证实血清中抗体存在,但并不一定致敏,故仅此一项不能确诊。

【诊断】

1.产前诊断 Rh阴性的孕母,在孕12~16周、28~32周、36周测定血中有无Rh抗体,如果抗体效价上升>1∶32时。宜分光光度计测定羊水光密度,光密度越高,表明羊水中胆红素越高。测定卵磷脂(L)与鞘磷脂(S)含量,L/S<2,表明肺尚未发育成熟,并用B超检查胎儿水肿情况。

2.产后诊断 黄疸出现早且进行性加重者,怀疑本病,需进行母、婴血型鉴定和血清抗体检查。

【治疗】

1.产后治疗 重点是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

(1)光疗: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光疗的适应证,目前提倡首选。最佳吸收光波长450nm,一般选用蓝光照射,间接胆红素吸收光线后变成水溶性异构体,极性强、水溶性高,可经尿和胆汁排出,疗效好,使用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

光疗的指征为:①总胆红素>205μmol/L(12mg/dl);②早产儿总胆红素>171μmol/L(10mg/dl);③体重<2kg婴儿,不管血清胆红素水平,24h开始光疗,可使溶血病减少换血次数;④在生后有高危因素,怀疑有溶血病时立即光疗。一般照射24~48h即可获满意疗效,个别严重者大于72h。光疗过程中注意保护眼睛,尽量全裸以增大照射面积,每天增加补液20~30ml/kg,补充维生素B2。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皮疹、腹泻、低钙血症及青铜症,停止光疗后可自愈。

(2)换血疗法:换血指征①出生时有胎儿水肿、明显贫血(脐带血血红蛋白<120g/L)肝脾大及心力衰竭者;②血清总胆红素在足月儿>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1 500g者>257μmol/L(15mg/dl);体重1 200g者>205μmol/L(12mg/dl)可考虑换血(越早产,越应放宽指征,尤其有缺氧、酸中毒、败血症时);③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者,即胆红素脑病警告期。

血源选择及换血量:Rh溶血病应采用Rh血型与其母亲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的(或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供血者;ABO溶血病可用O型红细胞加AB型血浆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换血量为150~180ml/kg(约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常用导管插入脐静脉换血,每次抽出10~20ml,输入10~20ml。

(3)药物治疗:①供给清蛋白(白蛋白)。可静脉滴注清蛋白(白蛋白)1g/kg或血浆每次25ml,以增加胆红素与清蛋白(白蛋白)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②纠正酸中毒。应用5%碳酸氢钠3~5ml/kg,有利于胆红素与清蛋白(白蛋白)的结合。③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5mg/(kg·d),分次口服,4~5d,或尼可刹米100mg/(kg·d),分3次口服。

(4)其他治疗:及时纠正缺氧,防止低血糖,禁用磺胺类等药物。

2.产前治疗 可采用提前分娩、宫内输血或血浆置换术等疗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