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药物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药物治疗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介入治疗的主要优点是技术相对简便,避免或减少全麻、开胸、体外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并缩短康复时间。重复PCI比重复旁路移植术简便易行,而且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达到血管重建。目前,尚有一些血管重建与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比较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药物治疗适合于2级分支病变,非前降支开口或近端的不能血管重建的单支病变,无大面积心肌缺血证据者,以及病变血管狭窄<50%者。

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左心室功能的评价、患者的症状和心肌缺血的范围等情况综合判断。

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比较,介入治疗(PCI)的主要优点是技术相对简便,避免或减少全麻、开胸、体外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并缩短康复时间。重复PCI比重复旁路移植术简便易行,而且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达到血管重建。PCI的缺点是早期再狭窄,不能解决多个完全闭塞或弥漫狭窄性病变。

CABG的优点是能更持久和更彻底地进行血管重建,这与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态无关,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越广泛、越弥漫,越应该选择CABG,尤其是左心室功能不全时。但许多CABG研究未能反映出当前外科实践的结果。当前只要手术者技术上可行,多使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10年通畅率>90%。

许多非随机和随机研究对PTCA和CABG进行了比较,获得了一些普遍性结论。

(1)对单支病变患者,这两种血管重建方法的远期生存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相似。但是接受PTCA的患者需要应用更多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而且进行靶血管重建术者明显多于CABG组,其差别主要是由于PTCA治疗后的再狭窄造成的。

(2)对多支病变患者,有人进行5年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的PTCA和CABG随机临床试验的随访研究显示,尽管PTCA组患者比CABG组提前出院,但PTCA组包括日常活动在内的功能状态的改善不如CABG组,总病死率、心脏性病死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两组无差别。与PTCA组相比,CABG组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比例较低,需要再次血管重建术治疗的更少,特别在糖尿病患者CABG组存活率明显高于PTCA组。因此,对于糖尿病、多支血管弥漫病变、左心室功能减退、左主干远端以及伴有前降支开口病变的多支病变和通过PCI不能达到完全血管重建的患者,选择CABG更为有益。ARTS试验是第一个比较支架置入和外科手术的试验,共收入1 205例心绞痛或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多支病变患者。经过1年的随访,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组和CABG组死亡、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生率相似,仅是支架置入组比CABG组需要更多地进行再次血管重建,其原因与PCI后的再狭窄有关。但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经2年随访,CABG组病死率及重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支架置入组。

一些临床试验资料提示,PCI与药物治疗相比,其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优,而两组远期预后相似。新近发表的AVERT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危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积极的降脂治疗在减少缺血事件方面至少与PTCA同样有效。目前,尚有一些血管重建与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比较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根据有限的随机试验结果,目前可以认为,对轻度心绞痛(CCS分1级或2级)患者可以首先采取药物治疗,而对心肌缺血症状严重以及体力活动有症状的患者更多接受PCI。

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如下:PCI适合于有中等范围以上心肌缺血或存活心肌的证据、伴有前降支受累的单双支病变、能进行完全血管重建者,PCI成功率高、手术风险低、再狭窄率低的病变(如血管直径>2.5mm的短病变),能够进行完全性血管重建的多支病变,有外科手术禁忌证或要经历非心脏大手术者,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CABG适合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多支病变、PCI不能进行完全血管重建的患者,糖尿病伴有多支弥漫病变,左主干病变及前降支开口病变伴有多支病变、PCI不能成功者。

药物治疗适合于2级分支病变,非前降支开口或近端的不能血管重建的单支病变,无大面积心肌缺血证据者,以及病变血管狭窄<50%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