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

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核心为20面体的对称结构,符合病毒构形。因此HBsAg不仅是HBV感染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传染性标志物之一。经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HBV携带者90%肝内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变,并有部分已呈现早期肝硬化。HBsAg与HBV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紧密的相关性,密切的伴随性。

1.3种形态的病毒颗粒

(1)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平均直径为22nm。有研究指出,小球形颗粒直径为13~38nm,表面虽有亚单位结构,但未见到一致的几何表面图形。

(2)管状颗粒(或丝状、柱状颗粒):管状颗粒的长短与形状不一,平均直径约22nm,长度100~1 000nm。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与HBV包膜有相同的脂蛋白(即HBsAg)组成,不含核酸。

(3)大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即Dane颗粒,是HBV的完整病毒体。大小较为一致,直径42nm,分为外壳与核心两部分,脂蛋白外壳厚7nm,用去污剂将外膜剥脱后暴露核心。核心为20面体的对称结构,符合病毒构形。核心直径为28nm,核壳厚2nm。内含核心蛋白(HBcAg)、部分环状双链HBV-DNA和HBV-DNA多聚酶。

2.HBsAg与HBV的相关性及差异性 HBsAg被发现较早,于1968年由Bayer等首次在纯化的HBsAg制剂中用电镜观察到。HBV是于1970年由Dane等首先报道的。

HBsAg即是以HBV脂蛋白包膜的形式与HBV共存;又是源于HBV复制过程中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RNA转录酶作用下由2.4kb RNA、2.1kb RNA转录成大量的HBsAg,除供给组装HBV外膜需要外,还有多余的HBsAg存在于肝脏、血液及其他组织和体液之内。表明HBV复制过程中HBsAg与HBV密切相关。因此HBsAg不仅是HBV感染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传染性标志物之一。

随着对HBV基因组及肝脏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现已明确HBV-DNA可自X基因区终点起逆向发生整合。整合入肝细胞DNA中的HBV-DNA片段,主要是X基因和S基因,肝细胞DNA复制时,其内的X基因表达较弱,而S基因表达较强,故不断产生HBsAg。结果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即使HBV复制停止,或从体内完全被清除,血清内HBsAg仍可长期阳性。

在HBV复制过程中,HBsAg复制的数量多,造成组装HBV后,有HBsAg的过多剩余。HBsAg与HBV存在非伴随现象。在临床也常见到,AHB康复后,或CHB经有效抗HBV治疗后,无肝病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血清及肝组织内HBeAg、HBV-DNA均(-);而HBsAg(+),此种情况下HBsAg可能不与HBV相伴随。

HBsAg:HBsAg只是HBV的表面抗原,其本身不含核酸,不能自行复制,也无传染性,但有免疫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HBsAb。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当HBsAg伴随HBV存在或复制时才是具有传染性的间接指标之一。

HBV:HBV是完整的病毒颗粒,含有核酸,能够复制,有传染性,并能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造成肝细胞或机体组织的病理损伤。经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HBV携带者90%肝内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变,并有部分已呈现早期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

HBsAg与HBV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紧密的相关性,密切的伴随性。但HBsAg有多来源、多剩余现象,又可长期的单独存在于机体之内。两者在传染性、免疫性等生物学特征方面有明显差别。以前曾以HBsAg的活性作为消毒效果的指标,推断传染性的有无,追求HBsAg转阴治疗的思考及行为均受到质疑。

3.慢性HBV携带者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以往所谓的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是指HBsAg在体内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无肝病的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者。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是指HBV感染者中的无肝病相关的症状及体征,肝功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肝组织学检查没有或仅有轻度炎性病变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V Carrier AsC)。

在此概念中两种携带者基本归属于相同的表述。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及临床诊治、预防的需求,对AsC的双重内含及表述加以鉴别成为必要及可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