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科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术方法

外科治疗心律失常的手术方法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室壁瘤与心律失常关系的认识,可追溯到1900年。但直到1959年,Couch等报道采用室壁瘤切除手术治疗心律失常获得成功。现已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一般是边缘区域,室壁瘤的切除常导致失败。因为多数外科医师喜欢切除室壁瘤的中心部位,以便留下周围的瘢痕组织关闭心室。手术死亡率14%,尚未观察到复发。本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对左心室壁几乎无破坏,手术比较简单。据文献统计,心室内膜切除术的成功率为89%,复发率为1%,手术死亡率为10%。

一、非直接手术

(一)交感神经切断术

1961年,Ester报道用双侧交感神经切断术成功地治疗了室性心动过速,文献综合报道,该手术方法成功率为58%,复发率为17%,手术死亡率为25%。

(二)室壁瘤切除术

对室壁瘤与心律失常关系的认识,可追溯到1900年。但直到1959年,Couch等报道采用室壁瘤切除手术治疗心律失常获得成功。现已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一般是边缘区域,室壁瘤的切除常导致失败。因为多数外科医师喜欢切除室壁瘤的中心部位,以便留下周围的瘢痕组织关闭心室。相反,当外科医师担心留下的瘢痕组织太多而做了较广泛切除时,又可能使左心腔过小。这样就难以保证适当充盈,术后低排综合征及病死率均较高。文献报道此法成功率为59%,复发率为17%,手术死亡率为24%。

二、直接手术

(一)心室切开术

1974年,Guiraudon等使用单纯心室切开术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继后,Witting等用心室切开亦获得成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目前认为心室内膜环形切开术优于以前采用过的其他手术方法。

(二)心室内膜环形切除术

1978年,Guity用心室内膜环形切开术治疗了5例用药物不能控制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后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随访6~24个月未发现复发。他认为该手术的良好效果,在于使病变组织与邻近的健康心肌完全分离,特别是位于边界区域和室间隔的病灶。手术中不需要心脏标测,仅根据心室内膜表面心肌梗死的大体外观,做一个环绕缺血区域从心内膜到心外膜的切口,这个切口使病灶组织与正常心肌之间的折返通路中断。当病变累及室间隔时,切开的深度约1cm即可,切口常规用连续缝合修复。据文献统计,该法成功率为84%。手术死亡率14%,尚未观察到复发。

(三)心室内膜切除术

1979年,Josephson等介绍了用心室内膜切除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其理论基础是,将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的基质,看成是一种网状或“瑞士”干酪样心肌,它们夹在纤维化心内膜和深面坏死的纤维组织之间,与纤维化心内膜黏附较紧。手术时,容易将这种网状或“瑞士”干酪样心肌同心室内膜瘢痕一起切除。本手术方法的优点是对左心室壁几乎无破坏,手术比较简单。但其主要缺点是处理一些特殊部位病灶时不太安全,如乳头肌和邻近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环的区域。据文献统计,心室内膜切除术的成功率为89%,复发率为1%,手术死亡率为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