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化和系统化

理论化和系统化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普遍认为,神经系统依赖某种体液的存在而发挥作用。1920年,洛伊维首次证实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可以抑制心脏,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另一种化学物质可以加速心脏的活动。近年研究进一步发现,心脏活动除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调节外,还受多种因素所调控。他认为猝死与心脏有关,特别与心脏扩大和冠状动脉钙化有关。此外,他还发现瓣膜钙化和瓣膜赘生物、心脏梅毒、各种动脉瘤,并提出心脏病有遗传倾向。

18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的进步上,牛顿三定律的出现标志物理学的新起点。其他,如电学、无机化学也有进步;18世纪对植物呼吸作用的研究发现,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785年从碳酸气中分离出氧气。

17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奠定了生理学的基础,至18世纪,生理学向更深层次发展了。被称为近代生理学之父的哈勒(Haller A.von,1708-1777),他的8卷本著作《生理学纲要》一书中研究了呼吸运动、骨骼运动、胎儿的生长发育,并重点研究了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哈勒以前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只限于罗列简单的观察现象,而且还笼罩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人们普遍认为,神经系统依赖某种体液的存在而发挥作用。这种体液通过神经到达肌肉(包括心肌),使肌肉膨胀,肌肉膨胀促进肌纤维缩短,从而达到肌肉收缩的目的。但哈勒研究发现,肌纤维(包括心肌纤维)受到刺激时即可发生收缩,刺激消失,肌纤维又恢复正常,这是肌纤维固有的特性。他还证明,肌肉组织除具备上述固有特性外,还接受神经中枢某种力量的支配。他又证明,一切神经集中于脑,大脑皮质是完成大脑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以后,霍尔(Hall M,1770-1857)研究了随意运动和反射运动,并证明这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大脑是随意运动的中心,而脊髓是反射运动的中心。同时,他发现交感神经,其功能在于司营养和分泌。1856年,路易(Ludwig K,1816-1895)发现心脏的抑制神经,后人称之为迷走神经。19世纪末,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 UN,1849-1936)发现,支配心脏活动的传出神经有4种,即减慢神经、加速神经、减弱神经和加强神经。1920年,洛伊维(Loewi O,1873-1961)首次证实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可以抑制心脏,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另一种化学物质可以加速心脏的活动。以后,又经多年研究,证明心脏抑制物质即乙酰胆碱,而心脏兴奋物质就是去甲肾上腺素。20世纪中叶,研究发现神经递质都是通过心脏相应受体而发挥效应的。近年研究进一步发现,心脏活动除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调节外,还受多种因素所调控。而这些因素都要通过各自受体才能对心肌细胞功能发挥影响。随着受体学说研究的深入,所发现的心脏受体愈来愈多。目前,一般根据受体结构和信息传递方式将其分为三大类:离子通道型受体家族,G蛋白偶联型受体家族和酪氨酸激酶型受体家族。关于心脏受体的研究,涉及到心脏的发育机制、心脏功能调控、心肌生长与心肌肥厚等,前景非常广阔。

自维萨里开始到18世纪,病理解剖学开始出现。意大利解剖学家贝格里芬(Baglivi G,1668-1706),最早创导床边教学,主张应将观察与推理结合起来;他最早描述心力衰竭、心包钙化。阿贝提尼(Albertini FI,1662-1738)主张应将病人症状和病理检查发现相联系。南西斯(Lancisi GM,1654-1720)对临床检查发现和死后尸检结果作过系统总结。他认为猝死与心脏有关,特别与心脏扩大和冠状动脉钙化有关。他还发现心脏肥大不同于心脏扩大,心脏肥大可由瓣膜狭窄性病变引起。此外,他还发现瓣膜钙化和瓣膜赘生物、心脏梅毒、各种动脉瘤,并提出心脏病有遗传倾向。意大利人莫干尼(Morgagni GB,1682-1721),后人称之为病理解剖学奠基人,他的不朽名著《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肯定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部位,只有脏器发生改变才是疾病的真正原因。他对心脏病的贡献在于:描述了四个瓣膜的病变,发现了冠状动脉硬化和主动脉瘤。享德(Hunter W,1718-1783)于1762年报道动静脉瘘,以后又报道肺动脉狭窄合并心室间隔缺损(后人称为法洛四联症)。发明种牛痘的贞纳(Jenner E,1749-1823)于1789年提出急性风湿热后可能遗留下心脏病变,1799年他又提出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8世纪末,毕沙(Bichat MFX,1771-180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认疾病来自病变器官的组织,他完全摒弃了古老的体液病理学(humoral pathology),使病理解剖学又向器官病理学跨进了一大步。

18世纪,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就,鼓舞了启蒙时代的医生采取机械论的方法研究医学,促使人类疾病分类学成为时尚,特别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将分类学带到自然科学的舞台,林奈的著作《疾病种类》(Genera Morborun,1763)将疾病分成11类,并进一步分成属和种。

法国医生兼植物学家索瓦热(Francois Boissier de Sauvages,1706-1767)将疾病分类学作为医疗实践和教学的中心,他的著作《按照次序和植物学的疾病分类》(Nouvelles classes des maladies dans un ordreà celui des botanistes)第1版出版于1731年。

18世纪,西医病理解剖学的建立,重新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起来,又由于有临床医学家布尔哈未(Boerhaave H,1668-1738)大声呼吁“医学需要回到病人身边”,西医的临床医学才得以“复兴”,西医学逐渐对疾病重视起来。以器官病理学为准则,只有发现器官的病理改变才能判断疾病发生,并认为器官的病理改变不仅指示疾病的位置,而且显示疾病的原因,这是18世纪西医学在认识疾病问题上的重大发现。

1751年,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Auenbrugger L,1722-1809)开始对胸部疾病与叩击胸部的叩诊音之间的关系做研究,并把这一研究与病理解剖所见加以比较和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叩诊的方法可以判断胸部的疾病。但是这项伟大的发明却被人们忽视了。直到法国医生高尔维沙(Corvisart JN,1755-1821)出版了《新发明》这本著作,认识到叩诊方法对于临床诊断疾病的价值。叩诊法使医生在疾病面前从被动变为主动。虽然叩诊法只适宜诊断胸部和腹部疾病,但这已经是18世纪临床医学的巨大进步了。

回顾西医学在18世纪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的病理改变,到对疾病的分类和诊断,都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西医学的病因理论倾向于自然界具体存在的实实在在的致病物质,虽然18世纪人类未能找到致病物质,但寻找致病物质的思想已经形成。

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在病理解剖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逐步证实的。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使归纳法和科学实验成为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思想工具,量度观察和实验方法逐渐深入医学领域。18世纪,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肤浅的,但是其思想方法决定了18世纪以后西医学的发展方向,从这一点来说,18世纪是西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近代西医学形成疾病观念的重要时期。

18世纪,西医器官病理学的建立,使西医学开始了以疾病为主体的历史。器官病理学的出现,使形态结构研究进入西医临床,西医学开始了“治病不见人”的历史,疾病主宰了西医学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