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卒中的饮食与保健误区

卒中的饮食与保健误区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血液黏稠度高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应注重饮食疗法,遵照“三少”与“三多”的饮食原则,纠正保健误区,对卒中的防治有着积极意义。同时,皮蛋等含盐较多的食物也要少吃。卒中患者多吃鱼不仅不会使胆固醇升高,还能减轻动脉硬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历时10年调查了35万名健康男性,发现胆固醇低的人罹患心

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血液黏稠度高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应注重饮食疗法,遵照“三少”与“三多”的饮食原则,纠正保健误区,对卒中的防治有着积极意义。

一、卒中病人的“三少”饮食原则

“三少”的饮食原则是指饮食中食盐要少、脂肪要少、胆固醇要少。

1.低盐饮食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和钠。如摄入过多,在内分泌的作用下,能增加血管对各种升高血压的物质敏感性,引起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同时,皮蛋等含盐较多的食物也要少吃。

2.低脂肪饮食

炒菜用植物油为宜,如豆油、菜子油、花生油、芝麻油,而米糠油、玉米胚芽油、葵花子油则更好,因为此类植物油中亚油酸较丰富。亚油酸是不饱和脂肪酸,能帮助降低胆固醇,如能食用这些植物油的调和油则更为理想。不宜吃含脂肪多的食物,如动物肥肉、油炸食品、家禽皮及其内脏、鱼子等。

3.低胆固醇饮食

处于卒中或卒中后遗症阶段的病人,即使血中总胆固醇含量不高,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因为血脂、胆固醇都会加重病情,尤其血中三酰甘油的增高,更易促使血管病变,提倡多吃海鱼,因为海鱼体内含有的大量二十五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均属于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导致动脉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和中性脂肪,特别是EPA和DHA还具有阻碍血小板过度聚集以及降低血压的作用,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

二、卒中病人的“三多”饮食原则

1.多维生素和无机盐饮食

从抗血栓的角度而言,血脉不和的卒中患者餐桌上最好天天有鱼,但是人体内的抗血栓作用是综合的,并不单依赖于鱼的摄入,对于有血凝倾向的卒中患者来说,可多吃鱼,但有出血倾向者则要注意,以不要超过每日100克为宜。蔬菜同样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有报道称,每天食洋葱50克,1个月后,40名(90.7%)血中胆固醇下降,25名卒中的脑血管病人有14名症状得到改善。因此,多吃洋葱、胡萝卜、大蒜、圆白菜、花菜等蔬菜对保护心脑血管健康有重要作用。同时,要多吃柑橘、山楂、苹果、香蕉等水果,因为这些食物中含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无机盐如硒、锌、钾及类黄酮等抗氧化营养物质,以及影响血液高半胱氨酸水平的维生素,尤其是叶酸,它们能减少动脉血管中胆固醇的氧化,并且可使心脑细胞免受氧化的损伤。把各类蔬菜合理搭配吃,不仅使血管畅通,还有其他健康益处。

2.多纤维饮食

蔬菜和瓜果中都含有植物纤维素,纤维素能吸附胆固醇,并促使其随大便排出,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蔬菜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蔬菜水果中可溶性膳食纤维较多的是香蕉和杏,有助于降血脂血糖。为了健康要吃足蔬菜,适量多吃水果。蔬菜品种繁多,根据可食部分形态分为根茎类(如萝卜、胡萝卜、生姜等),鲜豆类(如菜豆、蚕豆、豌豆等),茄果瓜菜类(如茄子、番茄、甜椒、黄瓜、丝瓜、冬瓜和南瓜等),葱蒜类(如大蒜、大葱、洋葱、青葱和韭菜等),嫩茎、叶、花类(如莴苣、竹笋、大白菜、油菜、花椰菜、黄花菜等),水生蔬菜类(如慈菇、菱角、茭白等),薯类(如马铃薯、山药、山芋、芋艿等),野生蔬菜类(香椿、马兰头、荠菜等),菌类(香菇、黑木耳等)。从颜色上蔬菜可分为绿色、红紫色、黄色和接近白色四种,蔬菜的颜色越多,营养素越丰富,以至于营养学家把吃多种多样的蔬菜比喻为“吃颜色”。

3.多蛋白质饮食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营养成分,也是能量来源之一。饮食中应包括动物蛋白(如蛋清、猪瘦肉、牛肉、羊肉、淡水鱼、海水鱼、鸡、鸭之类禽肉等)和植物蛋白(主要是豆类蛋白质,如黄豆、绿豆、赤豆、豆芽或豆制品),以供给身体需要的氨基酸

在动物性蛋白的选择中,有人总结了几句话很有指导性:“少吃四条腿的,适量吃两条腿的,多食没有腿的”。四条腿就是指猪、牛、羊肉,两条腿就是指鸡鸭禽肉类,没有腿的是指鱼类。不同动物的脂肪和蛋白质的组成和作用不同。三类肉食中,鱼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较低的脂肪,而且鱼肉蛋白质纤维短,肉质细嫩,最易消化吸收,特别是海鱼含有两种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卒中患者多吃鱼不仅不会使胆固醇升高,还能减轻动脉硬化。猪、牛、羊肉饱和脂肪酸较高,胆固醇也较高,禽类肉处于两者之间,因此“平衡膳食宝塔”建议,吃家禽类肉和畜肉,每日50~100克,最好两条腿的禽肉多于四条腿的畜肉。鱼虾肉每日50克足够了,不吃肥肉和胆固醇储量高的动物内脏。

对于豆类及其制品,富含优质植物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卵磷脂等,是每天必须摄入的植物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蛋白质富含氨基酸,与谷物同食,可优势互补。豆类有“绿色牛乳”之称,“中国平衡膳食宝塔”指出每日摄入的量是50克。

如何烹调饮食大有讲究,卒中患者的饮食宜多蒸、炖、烧,少用炸、煎、烤。

另外,最新专家报道称,钾和碘对降低胆固醇,使血液畅通,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有益,提倡膳食中多食含钾和碘丰富的食物,如海鱼、海蜇海带、紫菜和虾皮等海产品。

三、保健的种种误区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食盐易诱发高血压,高脂肪、高食糖易促使血脂异常升高,这些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发生冠心病或脑卒中。那么转而求“低”对吗,对于脂肪、胆固醇、食盐片面追求“过低”,健康专家的回答仍然是否定的,因为盲目求“低”,违背了生理规律,同样不利于健康。

盲目求低也是中老年人保健的一个误区,大致情况可归纳为下列几种。

1.脂肪盲目求低

高脂肪之害众所周知,然而脂肪越低越好吗?专家提出忠告,肥胖者限制脂肪是对的,已患心脑血管者吃低脂饮食也是对的,但盲目追求脂肪越低越好,甚至这不敢吃,那不敢吃,只吃水果蔬菜,视油脂如洪水猛兽,就大错特错了。有些体重正常的健康人,为了防范心脑血管病而食用低脂肪食谱则不提倡,因为此举可能使一种以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的综合征乘虚而入。

以蔬菜水果一类低脂肪食品代替肉类与奶制品,会导致糖类摄入量过高,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分解糖分,从而引起体内一系列有害变化,如血中“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有害的三酰甘油含量升高,血压上升,血糖增加,损害血管,其结果与高脂肪饮食“殊途同归”,为心脑血管病开了“绿灯”。

2.胆固醇盲目求低

首先应当肯定,低胆固醇食谱确实可以使心脏受益,但是正常健康人如果采用低胆固醇食谱就有害健康了,可招致其他疾病,如中风、肺炎、肝病乃至癌症,由此而引起的死亡比例与高胆固醇差不多。一个已患心脑血管病的人,如果盲目追求过低的胆固醇,使“好的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得不到补充,“有害胆固醇”却不下降,健康很难恢复。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历时10年调查了35万名健康男性,发现胆固醇低的人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低了50%,但卒中的人多了数倍,患肝癌的人多了3倍,总的死亡率反而上升。

日本中风防治研究所幸森男教授也发现,日本南方居民常吃肥肉等胆固醇丰富的食物,遭受卒中之害者反比北方少吃此类食物的人少,推测其奥妙在于低胆固醇使细胞膜脆性增加,导致血管壁脆弱,脑内小血管缺乏外周组织的支撑作用,因而抵抗血压变化的能力减弱,易发生血管破裂出血,故限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只适宜于那些体内胆固醇水平超标者(超过230毫克),若低于160毫克,不仅不应限制胆固醇的摄入,还应寻找原因,并适当增加胆固醇的摄入,以达到理想水平(180~220毫克),才是明智之举,对于低胆固醇应有尺度,并不是盲目追求越低越好。

3.食盐盲目求低

三餐过咸是高血压等疾患的常见原因。但也不可盲目低盐饮食,因为盐是氯化钠,钠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国外专家将20名65~85岁老人分为两组观察,甲组每人每天吃盐8克,乙组则每人每天限在1克之内。两年以后进行测试,甲组老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好,乙组老人则相反,多项指标下降,一旦增加盐的摄入后,种种与脑功能有关的能力获得改善。由此表明,吃盐过少会给脑功能带来消极影响。血压正常的人不宜盲目吃低盐饮食,一般保持在每人每天5~6克为宜。对于已患卒中者,提倡低盐饮食,一般每人每天不低于3克为宜,不能不吃盐。

4.体重盲目求低

过分肥胖不仅影响体形,而且是多种“文明病”的温床。但必须注意,所谓过分肥胖乃是指体重超标25%以上。

大量专家研究资料显示:“有钱难买老来瘦”的观点已经过时,应代之以“胖而不过优于瘦”的新养生观。稍胖的人反应敏捷,记忆力更好,抵抗各种感染疾病乃至癌症能力更强,平均寿命更长。人到中年以后,明显消瘦很可能是结核病、糖尿病乃至癌症临身的一个信号,应积极到医院就诊,并加强营养,力求恢复正常体重。

5.运动量盲目求低

近年来,科学家在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方面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其中之一就是关于运动项目与强度的合理选择与把握,以往那种“运动越剧烈越好”的观点已显示出明显缺陷。超强运动违背了人体生理规律,加重了生命器官的磨损,不仅未延长反而缩短了寿命,替代提倡运动向弱势、分散、注重平衡性与柔韧性锻炼等方面转化。

但是,又有些人错误地理解了这一新趋势,误认为运动越少越好,怎么舒服怎么运动,因而步入了另一个误区。

运动医学专家强调,运动量过大有害,太低也无益。以心肝脑为例,健康人要增强其功能,必须将运动强度保持每分钟心跳135次以上。锻炼时间也应有一个最低限度,如减肥运动,至少应持续25分钟以上,因为,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人体消耗的是糖分,然后才消耗脂肪而收到减轻体重之效。在这方面,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最简单的衡量标准,那就是运动最低也要达到出汗的程度,“不痛不痒的锻炼难以防病延寿”。

四、老人锻炼的五项原则

人到中年,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衰退,行动迟缓,抵抗力减弱,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老人锻炼五项指导原则。

1.选择适宜的运动

应特别重视有助于心脑血管健康的运动,如游泳、慢跑、散步、骑自行车等。专家们认为,鉴于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老人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的保健就显得格外重要。专家建议,有条件的老人每周都应从事3~5次,每次30~60分钟的不同类型的运动。强度从温和到稍微强烈,增加40%~85%的心跳频率,年龄较大或体能较差的老人每次20~30分钟亦可,但效果更差一些。

2.应重视重量训练

以前的观点认为老年人并不适宜从事重量训练,其实,适度的重量训练对减缓骨质丧失,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老人应选择轻量安全的重量训练,如举小沙袋、握小杠铃、拉轻型弹簧带等,而且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肌肉骨骼受损。对于有卒中倾向的人则不可选用这种运动,已患过卒中的人应禁忌,否则,易发生意外,而此类运动对于健康的正常老人,为防止心脑血管病增强体质进行运动锻炼则有益处。

3.注意维持体能运动的平衡

适度的体能运动对老年人同样重要。体能运动“平衡”应包括肌肉伸张、重量训练、弹性训练及心脑血管运动等多种运动,如何搭配,应视个人状况而定,主要考虑年龄和疾病情况,如已患卒中倾向的人则要选轻微运动,不宜重量运动。

4.高龄老人和体质衰弱者也应参加运动

传统的观念认为,老龄老人(80岁以上)和体质衰弱的人(如患过卒中的恢复期)参与运动弊多利少。但是,新的健身观点是提倡高龄老人和发生过心脑血管病,尚在恢复期的身体弱者也应参与运动,同样应尽可能多地参加锻炼,因为,久坐或久卧不动,即意味着加速老化和更加虚弱。当然,应尽量选择运动量小的项目,如慢步行走、原地跑步、甩手抬腿等。

5.关注与锻炼相关的心理因素

由于老人,尤其是患过卒中的老人,体质衰弱,体能较差,意志力减弱,在进行锻炼时,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急躁、怕苦、怕出洋相,或因达不到预定目标而沮丧等,使健身运动半途而废。鉴于这种情况,专家要求,老人锻炼应持之以恒。对于卒中病人来说,由于卒中虽然抢救回来了,生命保住了,但是卒中往往会留下或多或少的致残,要战胜残疾,就要靠运动锻炼来达到康复。在锻炼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如果不坚持,功能就不能恢复,为了早日战胜残疾,提高生活质量,为自己的康复而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