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附子干姜白参甘草

附子干姜白参甘草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病历经20余载,根深蒂固,邪实而证顽矣。本方因苦味、酸味所占比例甚小,故其性温热,辛甘化阳。患者于1961年10月30日经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而住院治疗。近半年来病势加重,腹胀难忍,腹围95厘米,先后放腹水2次。近3日来腹胀如故,嗜睡,病情危重,延请汪振华会诊。随访1年,病未再发。患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经中西医治疗3个月无效。

(一)吴佩衡治虚寒胃痛医案

【医案】徐某,男,40多岁,云南省大姚县人,住滇南个旧市。1923年10月来昆明治病,就诊于余(指吴佩衡)。询及由来,悉知患心胃病证已20余年,经中西医药物屡治未效。近则病情日见增剧,形体消瘦,面容不展;胸膈痞胀作痛,两胁满闷不舒;脘腹灼痛,痛极则彻于胸背,固定不移;从心下至脐腹隆起板硬如石,按之亦痛;腰背如负薄冰,懔懔而寒;时而泛酸上冲咽喉,呕吐黄绿酸苦涎水;心中嘈杂,知饥而不能食,唯喜烫饮,饮而不多;大便干结难解,小便短赤;手足不温,少气无力,入夜难寐;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息间仅两至半,且短而弱。良由病久阳虚,真火内衰,阴寒内结,脾阳不运,无力制水邪,肝郁不舒,挟寒水上逆犯胃凌心。阳虚为病之本,寒水泛溢为病之标,乃本虚标实之证。法当扶阳温散寒水之邪治之。先拟乌梅丸方1剂。

处方:附子100克,干姜30克,桂枝尖30克,细辛10克,黄连10克,焦黄柏10克,当归25克,川椒3克(炒去汗),党参3克,乌梅2枚。服上方,痛稍减,呕吐酸苦水已少。

此病历经20余载,根深蒂固,邪实而证顽矣。欲除病根,非大剂辛温连进,方能奏效。以余多年临床经验,此证每于服药之后,或见脘腹痛增,或吐酸、便泻、小便短赤而浊等征象一时有所表露,此乃药与病相攻,驱邪之兆,若药能胜病,犹兵能胜敌。倘畏惧不专,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也,何以克服?古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余将此理告病者,务期早除痛苦,渠则全然信守,遂以吴茱回逆汤加味治之。

处方:附子150克,吴茱萸18克,干姜60克,上肉桂18克(研末,泡水兑入),公丁香5克,茯苓30克,白胡椒3克(研末,兑服),甘草15克。

服药后果如余言,1剂则痛反较增;2剂则腹中气动雷鸣;3剂则涌吐大作,吐出黄绿苦水盈盂,吐后胸胃痞胀舒缓,白滑苔渐退。更照原方,附子量增至200克,每日1剂,连进10剂。越服越见吐,痛不减反有增势,小便色赤但较长,已10余日不大便。诊视则白滑苔已退尽,但舌体透白而无血色,脉转缓和稍有神,仍喜滚饮而畏寒。正邪交作,势均力敌,仍照前法,再进不怠。拟方白通汤加上肉桂。

处方:白附子300克,生盐附子150克,干姜150克,葱白9茎,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

连服2剂,大便始通,色黑如漆,腹痛,痞硬稍减,能略进饮食。再服数剂,大便则畅泻,色黑绿,臭不可挡,脘腹疼痛及痞硬顿失其半,胃逆作酸已减少。此阴寒溃退,元阳渐复。照原方,去葱白,加茯苓30克,砂仁15克,白术30克,甘草18克。连进数剂,大便由稀转溏,色渐转黄,饮食渐增,舌质已略显红润之色,脉沉细,一息已四至,腹中痞块已消去八九,唯胃脘中仍感灼辣疼痛,时而吐酸水一二口。复主以乌梅丸。服3剂,吐止痛减,食量增加,背寒肢厥已回温。唯形枯瘦,正气未充,精神尚差,胃中时而隐痛。继以桂附理中汤加黄芪,并兼服乌梅丸(每日3丸)。每服均见好,连服十数余剂而愈,体健如初。

现代浅析】心胃痛已20余年,经中西药物屡治未效,提示其机体生理功能已明显下降;形消体瘦,面容不展,腰背如负薄冰,懔懔而寒,唯喜烫饮,饮而不多,手足不温,少气无力,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息间仅两至半,且短而弱,皆系阴证。自当用温热药,以增强其生理功能。

附子、肉桂辛、甘、热,川椒、干姜辛、热,桂枝、细辛、公丁香、砂仁、葱白辛、温,吴茱萸辛、苦、热,当归辛、甘、温,白术甘、苦、温;乌梅酸、平,党参、甘草甘、平,茯苓甘、淡、平,黄连、黄柏(焦黄柏苦寒性已明显减轻)苦、寒。本方因苦味、酸味所占比例甚小,故其性温热,辛甘化阳。

附子、吴茱萸、干姜、公丁香、川椒、甘草、肉桂、细辛、桂枝镇痛;黄连抗幽门螺旋杆菌;黄连、黄柏、丁香、乌梅广谱抗菌;茯苓、白术、桂枝利尿;附子、吴茱萸、干姜、丁香、肉桂、当归、桂枝活血;砂仁增加胃肠动力;白术、党参滋补;附子、细辛、甘草、黄连、丁香、黄柏抗炎;吴茱萸、干姜、葱白、白术助消化;干姜、吴茱萸镇吐。

(二)白清佐治消化性溃疡医案

【医案】秦某,女,48岁。食欲缺乏,吐酸呃逆,身倦无力,口流清水,便溏溺清,脉细弱。乃用附子熬膏,每服6克,生姜汤送下,每日2次。10日轻,月余愈。

【现代浅析】身倦无力,口流清水,便溏溺清,脉细弱,均系阴证表现。

附子辛、甘、热,生姜辛、温。本方辛、甘、热,可增强生理功能。

附子抗炎、抗寒、活血、镇痛;生姜镇吐、助消化、健胃、抗炎。

(三)汪振华治肝硬化腹水医案

【医案】邱某,女,47岁,农民。腹大如鼓,青筋暴露,按之绷急,上肢消瘦,下肢浮肿,伴心慌气短,咳嗽多痰,尿少,便稀薄而不畅,进食则吐,神疲乏力,面容憔悴,苍白无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患者于1961年10月30日经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而住院治疗。近半年来病势加重,腹胀难忍,腹围95厘米,先后放腹水2次。近3日来腹胀如故,嗜睡,病情危重,延请汪振华会诊。

辨证:命门火衰,正虚邪盛。治法:通阳化气,拯救命火。

处方:潞党参65克,附子65克(先煎),桂枝15克,干姜15克,怀山药30克,云茯苓30克,泽泻25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10克,熟地黄65克。另包沉香、琥珀粉各6克,分3次药汁送服。另用甘遂末100克,调敷脐。

二诊:药进2剂,自觉舒适,小便稍增,咳喘略平。守方服8剂后,每日小便仍不到1000毫升,但下肢肿稍减,腹亦软。汪振华曰:“证有转机,唯药力不济,不足以运转生机,以通一身之大气。”拟方如下。

处方:附子100克(先煎),熟地黄100克,肉桂20克,干姜15克,潞党参120克,白术45克,云茯苓60克,怀山药65克,泽泻30克,猪苓25克。

三诊:药进4剂,尿量日增,每日达2000毫升以上,腹胀大减,咳喘大减,饮食增进。续服6剂,腹胀退,腹围减至75厘米,诸症俱除。改用健脾疏肝,养血行气之剂,吞服金匮肾气丸调理巩固。服药月余,精神恢复,饮食、二便正常,腹水全消(腹围64厘米),生活已能自理,于1962年3月16日痊愈出院。随访1年,病未再发。至今已20年,尚安然健在。

【现代浅析】神疲乏力,面容憔悴,苍白无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皆为阴证表现。

附子、肉桂辛、甘、温,沉香、干姜辛、热,白术甘、苦、温,党参、琥珀、山药甘、平,茯苓、猪苓甘、淡、平,熟地黄甘、微温,山茱萸酸、微温,牡丹皮苦、辛、微寒,泽泻甘、寒,外用药甘遂苦、寒。本方温热,可增强生理功能。

附子、肉桂、桂枝、琥珀、沉香、干姜活血;附子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桂枝、白术、茯苓、泽泻利水;熟地黄、白术、山药、党参滋补;牡丹皮抗感染;外用药甘遂泄下逐水。

(四)朱卓夫治反胃(可能是胃肠神经官能症)医案

【医案】伍某,36岁,军人。患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未吐之先,胸腹满闷不堪,吐净之后,一身快然。经中西医治疗3个月无效。延朱卓夫诊。脉沉迟、舌苔白而湿滑,面色白,肌肉消削,体倦头晕。处方香砂六君子汤。

处方:党参18克,土炒白术24克,半夏12克,陈皮6克,茯苓24克,砂仁9克,丁香5克,炙甘草6克。

服4剂。后服制附子斤余,不复发矣。

【现代浅析】脉沉迟,舌苔白而湿滑,面色白,体倦头昏,皆为阴证之表现。

半夏、砂仁、丁香辛、温,白术甘、苦、温,炙甘草甘、温,党参甘、平,陈皮苦、辛、温,茯苓甘、淡、平。附子辛、甘、热,姜汁辛、温。本方温热,可增强人体生理功能。

姜汁、砂仁、半夏、丁香止吐;陈皮、丁香解痉;附子、炙甘草类皮质激素;白术、党参滋补茯苓利水。

(五)朱卓夫治伤食(即消化不良)医案

【医案】邓某,湘乡人,离朱家有三十余里之遥,夜半迎诊,谓其子腹痛、腹泻,日夜无度,食已不能入口两星期,近地请医皆束手,有奄奄待毙之势,请朱卓夫星夜临诊。及至其家,见其大小潸然,均以此子不可救药。诊其脉,六部沉细而数,但按之有力;冷汗淋漓如雨,四肢逆冷如冰,声音低小;腹痛剧烈,按之更甚,泻后痛减。溯其病之由来,因元宵日食粉团后,遂痛泻交加。朱卓夫沉思良久,认为非导滞推荡不可,而其脉沉细、四肢逆冷、汗出如雨,非补中扶阳,莫能奏效。遂以见症论治,拟用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

处方:人参10克,野白术25克,干姜15克,附子30克,大黄25克,厚朴15克,枳实10克,芒硝15克,炙甘草15克。

晨饭后服完1剂,大便连泻2次,于是痛遂减少,汗亦旋止。继用附子理中汤加香砂少许,诸症霍然。

【现代浅析】脉沉细,冷汗淋漓如雨,四肢逆冷如冰,声音低小,此均属阴证,需温热扶阳;脉按之有力,腹痛剧烈,按之更甚,泻后痛减,均提示有炎症,宜用抗感染药。

附子辛、甘、热,干姜辛、热,厚朴辛、苦、温,人参甘、微苦、温,白术甘、苦、温,炙甘草甘、温,大黄苦、寒,枳实辛、苦、微寒,芒硝咸、苦、寒。本方寒热并用,但以温热为主,辛甘化阳,甘苦泻热,辛开苦降。

附子、炙甘草类皮质激素;大黄、厚朴抗炎、抗菌;大黄、芒硝泻下,枳壳、厚朴增加胃动力;白术助消化利尿;白术、人参滋补;附子抗寒。

(六)李彦师治久泻医案

【医案】王某,男,28岁。自述患慢性腹泻3年,每日腹痛腹泻3~5次,五更必泻,泻物稀溏。西医诊为慢性单纯性肠炎,服西药罔效。断续服中药若干,取效甚微,特慕名求诊。诊见:面色萎黄带黑,四末欠温,腰腹冷痛,喜热饮而畏寒食,食冷则痛泻更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弱(右手尤显)。证属命门火衰,脾土不温。治当补火暖土,涩肠止泻,标本兼顾,内外合治。

处方:附子30克(先煎),炮姜15克,川椒3克,党参15克,肉豆蔻10克,赤石脂20克,炙甘草10克,粳米50克(先煎附子,再下粳米,米熟后再纳他药同煎)。

外敷方:附子30克(用热酒泡软,打烂),赤石脂末30克,加食醋与热米饭同捣如稀泥,每晚敷于神阙至关元穴处,用绷带缠腰固定。

遵照上方治疗1周,药效日增,病症消减。嗣后,外敷药坚持使用,仍守补火暖土法,用附子理中汤调治3个月,终获痊愈。

【现代浅析】患慢性腹泻3年,其生理功能已明显减退;面色萎黄带黑,四末欠温,喜热饮而畏寒食,食冷则痛泻更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弱,均示阴证。治宜用温热药。

附子辛、甘、热,川椒辛、热,炮姜苦、涩、温,赤石脂甘、酸、涩、温,炙甘草甘、温,党参甘、平。本方温热。可增强生湿功能。

附子抗炎;肉豆蔻、赤石脂止泻;甘草、附子、川椒、炮姜止痛;党参滋补。

(七)张存悌治泄泻医案

【医案】房某,男,40岁。经常泻痢三四年,每晨必泻2次以上,溏便黏滞,便意不尽,伴乏力,小腹时胀痛,口和,舌淡赤稍润,脉滑软尺沉。辨为肠胃虚寒,湿气偏盛。拟温中利湿。用附子理中汤加味。

处方:附子10克,干姜1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桂枝10克,补骨脂15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15克,五味子1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砂仁10克,炙甘草10克。6剂后,腹痛已减,但感发胀。前方去五味子,加木香10克,茯苓30克,薏苡仁40克,麦芽25克。守方调理2周,诸症消失。

【现代浅析】溏便,乏力,舌淡润,脉滑软尺沉,皆阴证表现。

附子辛、甘、热,补骨脂苦、辛、大温,干姜辛、热,当归辛、甘、温,五味子酸、甘、温,砂仁、桂枝、肉豆蔻辛、温,白术甘、苦、温,吴茱萸辛、苦、热,炙甘草甘、温,黄芪甘、微温,木香辛、温,茯苓甘、淡、平,麦芽甘、平,薏苡仁甘、淡、微寒。本方温热,辛甘化阳,可增强人体生理功能。

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止泻;干姜、附子、炙甘草抗炎;茯苓、薏苡仁、桂枝、白术利水;党参、白术、黄芪滋补;砂仁、麦芽、白术助消化;当归、附子、干姜、桂枝活血;附子抗寒冷。

(八)姜春华治肝硬化腹水医案

【医案】曾某,男,46岁。有肝硬化病史6年,1年前腹胀,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两次住院,先用利水药,继则放腹水。现腹大如箕,脐眼突出,青筋暴露,畏寒肢冷,头、颈、胸、臂等处有蜘蛛痣,低热口渴,饮后更胀,便秘尿少而赤(小便量每天500毫升左右),舌苔黄腻、质淡胖,脉弦沉。肝功能检查:锌浊度20U,麝浊度20.6U,总蛋白36g/L。白蛋白16.5g/L。球蛋白46.5g/L,r球蛋白0.025,腹围106厘米。比系脾阳虚衰,水湿困聚于中,隧络阻塞,瘀热与水湿互壅。欲攻其壅,恐元阳暴脱,峻补其虚,又难缓标急,惟温阳通泄法,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为宜。拟以人参四逆汤合下瘀血汤加减。

处方:红参6克(另煎化茶),炮附子9克,干姜3克,黄芪60克,白术30克,陈葫芦30克,生大黄9克,虫9克,赤芍12克,大腹皮、大腹子各9克,枳壳9克,虫笋30克,泽泻15克,茯苓皮15克,芦根30克。7剂。

二诊:服药7剂,小便量从500毫升增至1500毫升,大便水泻3次,腹胀减轻,腹水渐退,知饥能食。守上方再进7剂。

三诊:又服7大剂,大便每日2次,小便正常,腹围80厘米。改用补中益气活血调理。

患者出院时复查肝功能、血浆蛋白、蛋白电泳:锌浊度8U,麝浊度10U,总蛋白63g/L,白蛋白40g/L,球蛋白23g/L,r球蛋白0.2。出院后随访3年,情况良好。

【现代浅析】头、颈、胸、臂等处有蜘蛛痣,青筋暴露,提示有瘀证;低热口渴,舌苔黄腻,便秘尿少而赤,提示阳性体征;畏寒肢冷,舌质淡胖,提示阴证。

附子辛、甘、热,干姜辛、热,白术甘、苦、温,红参甘、微苦、温,黄芪甘、微温,大腹皮辛、微温,赤芍苦、微寒,芦根、泽泻甘、寒,枳壳辛、微苦、酸、微寒,大黄苦、寒,葫芦甘、淡、寒,虫咸、寒,茯苓甘、淡、平。本方寒温并用,药性相对平和,辛甘化阳,甘苦泻热。

附子、干姜、黄芪、赤芍、虫活血;大黄、芦根解热;白术、大腹皮、泽泻、茯苓皮、葫芦利尿;黄芪、红参滋补;枳壳、大腹皮增加胃动力,附子、干姜、黄芪、红参增强生理功能。

(九)姜春华治腹泻医案

【医案】卢某,女,41岁。腹泻已1个月,每日5次以上,大便溏薄,食谷不化。近2日未进食,神志昏迷,形神疲乏,呼吸气短,两眶凹陷,面色红,两手躁动不安,手足热,但未去衣被,腹部凉;舌淡红,伸出时颤动;脉微细,重按几无。证为真寒假热,阴盛格阳危证。急投参附汤与白通汤。

处方:附子9克,人参15克,干姜6克,葱白4茎。3剂。

服上方2剂后,神志清楚,不再躁动,腹泻止,脉来有神,有饥饿感,乃喂食稀粥,改以香砂六君子汤善后,终获痊愈。

【现代浅析】阴证表现:大便溏薄,形神疲乏,未去衣被,腹部凉,舌淡红,脉细微,重按几无。假热证表现:面色红,两手躁动不安,手足热。

附子辛、甘、热,干姜辛、热,人参甘、微苦、温,葱白辛、温。本方辛甘化阳。

附子、干姜、人参、葱白辛、甘、温,增强生理功能;附子、人参强心;干姜兴奋心血管中枢;葱白消炎抗菌助消化。

(十)陈苏生治慢性胃病医案

【医案】任某,男,44岁。1962年某月初诊。胃病20年左右,开始时发现食下作胀,午后更甚。1948年在延安经中医针灸治疗,收效,但稍吃生硬食物时仍发胀。迄今背脊有一块如手掌大处冰冷,口干不能饮水,入水即胀。头晕,眼花,气短,心悸,耳鸣,脑胀,舌苔白腻而干燥无津,脉弦缓。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中医视为脾肾虚亏,经治均鲜效。应是阳虚夹饮,气不化津。附苓牡泽汤主之。

处方:制川附子9克(先煎),带皮茯苓18克,牡蛎30克,泽泻9克,苍术9克,厚朴6克,陈皮6克,大腹皮9克,白芥子4.5克,磁石30克,酸枣仁12克,知母9克。

此方加减,断续服40余剂,背凉渐除,精神焕发,食欲开而胀满大减。观察2年,背凉一症从此根除。

【现代浅析】脊背一处冰冷,气短,舌白腻,口干不能饮水,系阴证表现。

附子辛、甘、热,苍术辛、苦、温,陈皮、厚朴辛、苦、温,大腹皮辛、微温,白芥子辛、温,酸枣仁酸、甘、平,知母苦、甘、寒,茯苓甘、淡、平,磁石辛、咸、寒。本方温热,可增强生理功能。

厚朴、苍术、知母抗菌;附子抗炎;厚朴、大腹皮增加胃肠动力;陈皮助消化;酸枣仁、磁石镇静;白芥子祛痰;茯苓皮利水。

(十一)徐仲才治呃逆医案

【医案】张某,男,79岁。1976年7月20日初诊。患者年近八旬,因肺心病、房颤、心力衰竭而住某医院。近10天来呃逆连连,日夜不止,影响睡眠,且大小便不能控制,脉细而结,苔薄,舌质偏红。高年心、脾、肾三脏之阳皆衰,上见呃逆,下见二便失固,诚属危象。急予温阳益气,降逆固脱。

处方:熟附子15克(先煎),生龙骨30克,炙甘草9克,丹参15克,丁香3克,柿蒂8枚,姜半夏9克,干姜3克,黄连3克,瓜蒌皮12克,党参12克,焦白术12克。8剂。另人参30克,分3天另煎服。

上方服1剂后,呃逆明显减轻;3剂后呃逆完全停止。嗣后,着重扶心阳,调脾胃,病情转危为安而出院。

【现代浅析】年近八旬,且患肺心病、房颤、心力衰竭,说明机体生理功能已明显衰退;大小便不能控制,脉细而结,苔薄,提示为阴证;舌质偏红,提示胃可能有炎症(故本方用黄连)。

附子辛、甘、热,干姜辛、热,丁香、姜半夏辛、温,炙甘草甘、温,柿蒂苦、平,白术甘、苦、温,党参甘、平,丹参苦、微寒,瓜蒌甘、寒,黄连苦、寒。本方偏温热,辛甘化阳,甘苦泻热,辛开苦降。

龙骨、半夏镇静;附子、甘草抗炎;黄连抗炎、抗菌、解热;丁香、甘草、干姜、柿蒂止呃逆;瓜蒌扩冠;人参、附子强心;柿蒂、甘草抗心律失常,镇静;丹参、附子、干姜活血;党参、白术滋补;白术利尿。

(十二)颜德馨治胆石症医案

【医案】李某,女,45岁。患胆石症多年,近期频发,以致肤色灰黄不华,巩膜黄染,上腹胀满,右胁作痛,呕吐不食,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灰黄腻,脉沉细。湿困肌肤,脾阳受损。治宜温阳化浊。

药用:附子6克,茵陈30克,栀子9克,大黄9克(后下),柴胡9克,青皮6克,广木香6克,姜半夏1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金钱草30克,车前草30克。

服药1周,黄疸渐退,呕吐亦平,胁痛腹胀见减。原方继续治疗10天,黄疸全消,其他诸症次第消失。

【现代浅析】肤色灰黄不华,苔灰,脉沉细,提示阴证;舌红,小便短赤,提示体内有热。

附子辛、甘、热,木香、半夏辛、温,青皮苦、辛、温,焦山楂酸、甘、微温,神曲甘、辛、温,大黄、栀子苦、寒,车前草甘、寒,茵陈苦、微寒,金钱草甘、淡、微寒,柴胡苦、辛、微寒。本方寒温并用,寒以抗菌利尿,温以增强生理功能。

附子、大黄、栀子、茵陈抗炎;大黄、茵陈、柴胡退热;大黄、栀子、茵陈、金钱草、车前草、抗菌;大黄、栀子、茵陈、金钱草、柴胡利胆;茵陈、车前草、金钱草利尿;木香、青皮、山楂、神曲助消化;半夏镇吐;大黄泻下。

(十三)祝味菊治胆石症医案

治疗胆囊结石,一般用排石剂,如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甚则大黄、栀子、玄明粉等,以一下之后,可以排出结石。事实上,并非用此皆能奏效,亦有不少患者因此而增重者。祝味菊治此病极多。

【医案】有一姓张者,面容憔悴而带黑色,四肢无力,肝区隐隐作痛,有时牵引后背痛,数月以来,无一日之停。遍求名医诊治,冀能减少苦痛。某医生曰:“君患胆结石,已属‘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应以排石为主。”用金钱草、鸡内金之属,毫无寸效。于是又换一医,曰“前医处方虽是,唯手段太小耳。”于前方中再加大黄、玄明粉、瓜蒌之类,日泻数次,甚觉萎顿,但结石仍未排出。又至西医院外科,请求手术治疗。医师因患者身体虚弱,暂不能手术,应体力恢复再行手术为宜。患者辗转思维,毫无他法,后经友人介绍至祝味菊处医治。祝了解其发病经过后曰:“治疗病须辨证论治,要有整体观念,如仅以成方治病,非良策也。君身体虚弱,又患有结石,余用先顾正气,佐以疏肝胆之品,可试之。”

处方:黄厚附子12克(先煎),柴胡、川续断、枸杞子、枳壳、延胡索、制香附各9克,鸡血藤12克,炙甘草6克。

先服4剂,精神较振,肝区隐痛及肩部反射疼痛均止;再服4剂,诸症悉除。

【现代浅析】前医尽用苦寒之剂,使患者的机体生理功能明显减退;面容憔悴而带黑色,四肢无力,日泻数次,甚觉萎顿,提示患者病证为阴。

附子辛、甘、热,鸡血藤苦、微甘、温,延胡索辛、温,炙甘草甘、温,续断苦、甘、辛、微温,枳壳苦、辛、酸、微寒,柴胡苦、辛、微寒,枸杞子甘、平。本方温热,可增强机体生理功能。

附子、延胡索、鸡血藤、柴胡、炙甘草镇痛;附子、续断、柴胡、甘草抗炎;续断有适应原作用;枳壳助消化;枸杞子滋补;甘草解痉。

(十四)邢锡波治胃肠炎医案

【医案】霍某,男,53岁。平素体质弱,夏令过食瓜果,因而下利。经医院治疗2日,时好时坏,渐至骨瘦如柴,饮食少思,身体困倦,精神萎靡,每日溏泻4~5次。经常自汗淋漓,气短不足以息,心烦不能入寐,有时面色绯红,四肢时发厥逆,脉象沉微,两尺似有若无。此乃病久气血虚惫已极,阳气有欲脱之势。乃予温中回阳止利固脱之加味通脉四逆汤。

处方:甘草15克,附子10克,干姜18克,生赤石脂10克,人参6克,茯苓10克。

1剂后,肢温厥回,便泄亦减,脉象略显有力,精神稍安,可以入寐;3剂后,下利止,食欲渐复,精神好转。后以回阳健脾固脱之剂,连服20余剂,诸症方痊愈。

【现代浅析】患者53岁,平素体质弱,提示其生理功能已明显减退,宜用温热药增强其生理功能(即回阳);骨瘦如柴,身体困倦,精神萎靡,溏泻,自汗淋漓,气短不足以息,四肢时发厥逆,脉象沉微,两尺似有若无,皆为阴证之表现,急以温热药为宜。

附子辛、甘、热,干姜辛、热,人参甘、微苦、温,赤石脂甘、酸、涩、温,甘草甘、平,茯苓甘淡平。本方温热,可增强人体生理功能。

附子、干姜、人参强心;干姜助消化,抑制肠管蠕动;附子、甘草抗炎;赤石脂止泻;茯苓利水以止泻。

(十五)殷品之治膈肌痉挛医案

殷教授常以附子粳米汤治疗虚寒型呃逆。本方组成:炮附子9克,姜半夏9克,炙甘草5克,粳米1撮(包煎),大枣5枚。

加减法:胃寒甚者,加干姜5克,丁香6克;舌苔厚腻,胸闷泛吐清水者,加厚朴6克,陈皮6克,吴茱萸6克;体弱气虚甚者,加党参9克,黄芪12克,白术9克;体虚兼阴液不足者,加麦冬12克,石斛12克,沙参12克。

【医案】陈某,32岁。呃逆连日不辍,数进丁香柿蒂合橘皮竹茹汤出入,未见其效。患者面色淡白,呃时声息低微,时断时续,舌苔薄白,脉沉迟,纯属脾胃虚寒,中焦运化乏力,失其升清降浊之职。胃气应降而不降,寒阻气逆,则呃逆;寒阻于中,气机不畅,则脘闷胸痞。改予附子粳米汤加味,以观其效。

处方:炮附子9克,姜半夏9克,炙甘草5克,陈皮6克,川厚朴6克,炒党参9克,干姜5克,茯苓12克,大枣6枚。3剂。

复诊:服加减附子粳米汤后,呃声止,精神始振。兹再续进调理,俾脾胃旺盛,使后无患。

处方:炮附子6克,姜半夏9克,炙甘草5克,炒党参9克,陈皮6克,炒枳壳9克,茯苓12克,炙黄芪12克,炒白术9克,大枣6枚。7剂。

【现代浅析】面色淡白,呃时声息低微,舌苔薄白,脉沉迟,系阴证。

附子辛、甘、热,干姜辛、热,陈皮、厚朴辛、苦、温,炙甘草甘、温,党参、大枣甘、平,茯苓甘、淡、平,姜半夏辛、温。本方温热,可增强人体生理功能。

附子、炙甘草抗炎;甘草、陈皮解痉;党参、大枣滋补;厚朴、干姜、陈皮助消化;茯苓利水;半夏、干姜镇吐。

(十六)来春茂治慢性结肠炎医案

【医案】黄某,男,34岁,汽车驾驶员。患者于1973年来诊。自诉泄泻腹痛已3年余,泻下有脓液,时夹血液,但大多是黏冻。一年来大便均溏稀,并有不消化食物,日行4~5次。每开车所到之处均求医治。西药用过多种抗生素,在服药时仅能减轻症状,停药数天后腹痛泻下黏冻更加剧;中药服过数十剂,未见显效。阅其服过处方,有四神丸、养脏汤、附子理中汤、归芍六君等方加减。

初诊:面色不华,略有浮肿,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感到怠倦乏力,口淡、舌苔白腻,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

处方:黑附子30克(开水先煎1小时),大黄9克(酒炒焦,色黑但不能过枯,炒至表皮呈黑,中心呈黄褐即可),细辛3克,党参15~30克。

复诊:服完4剂,大便次数略有减少,精神转佳,情绪亦有好转。方效,嘱继续服用。患者因此病不便出车,改做修理工。后服本方40余剂,恢复驾驶工作。

【现代浅析】腹泻3年余,已致其生理功能下降;西药用过多种抗生素,进一步使其生理功能减退;怠倦乏力,舌苔淡白,舌体胖,边有齿痕,面色不华,略有浮肿,脉细沉,均提示阴证。

附子辛、甘、热,细辛辛、温,酒炒大黄苦、平,党参甘、平。本方辛、温、热,可增强生理功能。

附子抗寒、抗炎;细辛、附子类皮质激素;酒大黄抗菌、止泻;党参滋补;细辛利尿以止泻。从药理上分析,本方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温热药。

(十七)张存悌治慢性结肠炎医案

【医案】贾某,女,55岁。左小腹慢性疼痛30年,反复发作,近一年几乎天天疼痛,可忍;疼痛发作时则腹胀,矢气,小腹凉感,秋冬加重;便干艰涩,口干口臭,纳可;舌淡胖润,脉左沉滑右弦软。肠镜显示:慢性结肠炎,宿有胃下垂病史。辨为阳气虚弱,肠胃寒湿。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处方:附子15克,薏苡仁30克,败酱草15克,吴茱萸15克,干姜10克,砂仁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大黄5克(单包后下)。

10剂后,左小腹疼痛、口臭显减,腹胀似轻。继续调理,小腹仍胀而痛,晚间尤甚,便干,口舌干燥,舌淡胖润,脉滑软、寸弱。从阳气不足,中气下陷着眼。拟补中益气汤合四逆汤加味。

处方:附子15克,炮姜15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3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陈皮5克,当归30克,肉苁蓉30克,吴茱萸15克,砂仁10克,枳壳10克,茯苓20克,火麻仁20克,炙甘草10克。

守方调理月余,小腹胀痛消失,余症显减。继续调理至痊愈。

【现代浅析】患者55岁,左小腹慢性疼痛30年,反复发作,提示生理功能已明显减退;小腹凉感,舌淡胖润,脉左沉,右弦软,均提示阴证。

初诊方:附子辛、甘、热,干姜辛、热,吴茱萸辛、苦、热,砂仁辛、温,炙甘草甘、温,薏苡仁甘、淡、微寒,败酱草辛、苦、微寒,大黄苦、寒。本方虽有苦寒药加入,但其量小,故仍为辛热,以增强生理功能为主。

二诊方药性:炮姜苦、涩、温,黄芪甘、微温,白术甘、苦、温,当归甘、辛、温,陈皮辛、苦、温,砂仁辛、温,肉苁蓉甘、咸、温,火麻仁、党参甘、平,茯苓甘、淡、平,炙甘草甘、温,柴胡辛、苦、微寒,升麻辛、甘、微寒。本方药性明显温热,可增强生理功能。

初诊方:附子、吴茱萸抗炎;甘草、附子类皮质激素;干姜抑制肠蠕动,助消化;大黄、败酱草抗感染;薏苡仁利水以止泻;砂仁助消化;党参、甘草滋补;附子、甘草、吴茱萸、干姜镇痛。

二诊方:附子、吴茱萸、升麻、柴胡抗炎;当归、肉苁蓉、火麻仁、白术(大剂量)润肠缓下;砂仁、枳壳助消化,增加胃肠动力;陈皮助消化,解痉;党参、黄芪滋补;甘草、当归、附子、柴胡、吴茱萸镇痛;炮姜、干姜助消化,抑制肠蠕动;白术、茯苓利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