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全称“甲种胎儿球蛋白”,简称“甲胎蛋白”。是胎儿发育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分子量70 000,电泳时位于白蛋白和α1球蛋白之间,胎儿出生后不久即逐渐消失。成人的AFP由肝脏产生,生成量极低。当肝细胞发生恶性病变时,细胞中合成AFP的基因又重新被激活,以致其血中含量明显升高。目前测定血清AFP是临床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常采用的方法有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测定法。
【测定方法】
放射免疫法
原理:待测标本中的AFP(Ag)与核素标记的AFP(*Ag),竞争性地与抗AFP(Ab)结合。在*Ag和Ab的量保持恒定的情况下,*Ag-Ab形成复合物的量随样本中Ag量的多少而发生改变,样本中Ag量多,则Ag-Ab竞争结合形成复合物的量增加,*Ag-Ab结合量减少;反之,则*Ag-Ab结合的量增多。复合物形成后,加入第2抗体(抗第1抗体的抗体)和免疫分离剂(PEG),使复合物加速沉淀。根据标本管沉淀物种放射性核素的cpm数和总的放射性核素cpm数,计算出标本管的结合率。再根据不同浓度的AFP标准管结合率值,制备校正曲线即可计算出标本中AFP的含量。
【参考范围】
血清0~25μg/L
【临床应用价值】
1.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明显升高,约有77.1%的患者AFP>300μg/L。
2.由于肝细胞肝癌血清中的AFP水平高低与肝细胞分化程度有关,Ⅰ级肝细胞分化接近正常细胞,故AFP含量尚不足以测出,Ⅳ级则由于分化极差,已失去类似胚胎细胞的功能,也不能从血清中检出AFP,Ⅱ、Ⅲ级肝癌细胞认为是和胚胎肝细胞相似的幼稚细胞,产生AFP阳性率较高。因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不同,AFP含量也有差异,特别是15%左右原发性肝癌患者AFP始终不高,而糖链蛋白CEA及γ-GT在肝细胞受损及细胞恶变时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因而三者结合检测更有意义。
3.除肝细胞癌时可显著升高外,妊娠、胚胎癌如睾丸癌、卵巢癌和极少数胃、胰、胆管、结肠直肠癌时也可升高,但其绝对值不如肝细胞癌高。
4.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一般在400μg/L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应考虑由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的可能性。
5.慢性肝炎、肝硬化可有AFP的分子变异体,亦可有一过性升高。因此血清AFP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与超声检查才有诊断意义。
(陈 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