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脓性胆管炎肝内胆管多发性狭窄

化脓性胆管炎肝内胆管多发性狭窄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罕见的胆管系统病变,主要是以肝内、外胆管慢性纤维性狭窄和闭塞为特征的综合征。其病情发展最终导致胆汁淤滞,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及进行性肝衰竭。体检时患儿贫血、黄疸外观。临床表现有感染中毒症状、胆管压力增高及脓性胆汁。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迄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故预后较差。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罕见的胆管系统病变,主要是以肝内、外胆管慢性纤维性狭窄和闭塞为特征的综合征。其病情发展最终导致胆汁淤滞,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及进行性肝衰竭。

【临床表现】 本病表现为慢性梗阻性黄疸,呈间歇性进行性加重。右上腹及剑突下不适、疼痛。多数患儿食欲缺乏、消瘦、恶心、呕吐及乏力。部分患儿表现发冷、发热。黄疸严重者全身皮肤瘙痒、粪便色淡。

体检时患儿贫血、黄疸外观。肝大、质硬,部分患儿可触及脾脏。54%~72%病例伴有炎性肠道疾病,常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其次为克罗恩病和腹膜后纤维化病变。

【诊断】

1.参考病史及体征 慢性梗阻性黄疸,呈间歇性、进行性加重。无胆道外伤及手术史,亦无肝胆系统占位性病变及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史。此类患儿常合并炎性肠病、后腹膜纤维化、Reidels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2.血液生化检查 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增高。90%的患儿肝功能有改变。75%的病例血浆铜蓝蛋白升高,IgM上升,部分病例抗核抗体阳性。

3.辅助检查

(1)B超检查:表现肝大、肝内结构紊乱。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狭窄段近端胆管扩张,晚期病例可有脾大、腹水。

(2)X线造影: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有肯定性价值。其影像特点为:病变部位胆管狭窄,其近端胆管呈扩张影像。病变累及肝内胆管时,其胆管分支减少并呈僵直。病变可表现为局限性、弥漫性或节段性改变。

(3)肝活检:病变胆管周围肝细胞炎症变性、坏死,胆管炎,门脉周围纤维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镜下观察,胆管黏膜结构完整,无糜烂及溃疡形成。

(4)131I-RB扫描:可见24h肝内放射性核素滞留,肠道内无放射性核素显现。

本病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区别,后者是由于急性胆管炎、管壁溃疡的形成与修复、纤维瘢痕组织增生缩窄所致,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病理改变的结果。临床表现有感染中毒症状、胆管压力增高及脓性胆汁。

【治疗】 本病倘若早期不及时给予治疗,可因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终将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而致死亡

1.内科治疗 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治疗。目前多数病例仅能采取对症治疗:①消炎,应用广谱有效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甲硝唑等,以控制胆系感染;②利胆,应用羟甲烟胺、考来烯胺只能缓解临床症状,不能改变疾病过程;③护肝;④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应用。

2.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的目的是达到胆汁有效引流和减轻肝脏进行性损害。外科治疗的指征是:内科治疗无效,梗阻性黄疸进行性加重及临床症状明显者。手术方法应依据病变类型而选择术式。对于胆管病变广泛者,仅能设法行胆管“T”形管引流,并通过导管滴入消炎药物。对病变局限者,可显露狭窄部位近端扩张的胆管行胆肠吻合术,重建胆管通路。

总之,因本病胆管病变多较广泛,胆管壁炎性增厚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难以行胆管切开引流及胆肠吻合手术。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迄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故预后较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